《並非瞎懟》01-太陽只是宇宙巨型生物的一個原子

2021-01-20 細思極恐的迷思

正方觀點:人類生活在一個超級巨大的生物體內,太陽等恆星只是這隻巨怪體內的原子、地球等行星只是電子而已。

來源:各種自媒體網文。

支持率:根據跟帖評論估計,支持率居然在70%以上!

正方依據:

1.宇宙超乎想像地浩瀚,可觀測的普通物質僅僅是整個宇宙的4%,行蹤難測的暗物質佔23%、更撲朔離迷的暗能量佔73%,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僅僅是冰山一角的一角;我們可觀測的宇宙範圍只是直徑930億光年的球體區域,對可觀測範圍之外一無所知。

2.宇宙又超乎想像地微小,相對於細菌病毒,人類就顯得極其巨大,如果病毒像人那麼大,那普通成年人就是一個身高10萬公裡的巨獸。比分子小的有原子,比原子小的有質子、中子、電子,再往下分還有夸克等等,一滴水中有50萬億億個原子,超過整個宇宙的恆星數量。若從這些基本粒子角度看,一滴水、一個細胞、一粒塵埃就是一個宇宙。

3.在地球上的人類看來,尺度從小到大依次是:太陽系(約2光年)、銀河系(約10萬光年,約2000億顆恆星)、本星系群(約1000萬光年,約50個星系)、本超星系團(約1億光年,約100個星系群)及其他約35個類似的超星系團,再往上就是可觀測範圍內上述物質呈絮狀分布的纖維狀結構。宇宙大尺度上的這種纖維狀結構,與大腦神經網絡結構非常類似。

開懟

前提條件:1.對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有起碼的信任。人類從茹毛飲血一路進化到今天的科技時代,電子計算機、飛機輪船、火箭飛船、飛彈核彈……所有這些都是人類認知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2.相信自然規律具有普適性,至少在我們所處的宇宙中是普適的,比如萬有引力、光速恆定且不可超越等,對太陽系、銀河系有效,對宇宙其他任何地方任何有質量的物質也應該按同樣的方式有效。3.相信世界是物質的,不存在神神叨叨的東西,否則就不存在辯論的必要。我們尊重每個人的信仰,但在這裡不談論上帝,有神論者煩請出門左拐。

正方的三個論據中:第一條只能說明宇宙真的很大、還有很多有待發現的自然規律,但不能因此就說宇宙存在超級巨怪;第二條和第三條都是簡單的類比,不足為證。螞蟻也能造出迷宮般的地下宮殿,但不能因此就說螞蟻比建築師聰明。

下面具體來分析一下宇宙巨怪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太陽等恆星是宇宙巨怪的原子」這句話隱含的意思就是:這隻宇宙巨怪也是跟我們一樣是由物質構成的,遵守同樣的自然規律。原子組成成分子,分子組合成DNA、蛋白質等最終構成生命體,主要靠電磁力將彼此粘合在一起。沒有電磁力,所有原子就只是一盤散沙,根本不可能組成某種結構。很遺憾,電磁力是雙向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當正電荷與負電荷相等時,電磁斥力和電磁引力疊加就彼此抵消了。這正是地球、太陽等天體之間不表現出電磁力的原因。

如果恆星真是宇宙巨怪的原子,那這些原子之間只能靠萬有引力將彼此連接一起。萬有引力是長程力,作用距離可以無限遠;但相比於電磁力,它的強度簡直是弱爆了,一個小磁鐵就能克服整個地球的引力而將鐵釘吸起來。太陽和距離最近的另一個「原子」是比鄰星(4.2光年),兩者之間的萬有引力,只有地球和月球之間萬有引力的萬分之一。而宇宙中大部分恆星之間的距離可是動輒幾十萬甚至幾十億光年的,萬有引力倒是想將它們緊緊拴在一起的,但實力真的不允許啊!

況且,正方論據中也說了,宇宙真的是超乎想像的浩瀚,但也匪夷所思的空曠。滿天繁星看起來相距不遠,事實上相隔甚遠。還以太陽和比鄰星為例,如果太陽是天安門廣場上的一個網球,那比鄰星就是杭州西湖里的一個玻璃彈球,兩者之間是空空蕩蕩的宇宙空間。這還只是距離太遠最近的恆星,其他更遠的恆星就幾乎無法類比了。想依靠這些零散分布、距離遙遠、引力微弱的「原子」,構成一隻宇宙巨怪,可能性實在太小了。

其次,生命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必須存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否則就談不上生命了。人體依靠四通八達的血管網絡,把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每個細胞、再把細胞產生的廢棄物運走;依靠遍布全身的神經系統,感知外界事物,傳送大腦發出的指令信號。如果真的存在宇宙巨怪,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也一樣要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但因為空間距離實在太遙遠,加上光速恆定且不可超越的限制,物質交換幾乎無從談起,能量和信息雖然可以以光速傳遞,但動輒幾十萬甚至幾十億年的傳遞時間,也不可能是一個生命體所能接受的時間。

第三,既然是生物,宇宙巨怪總得會動才行,不一定會跑步跳高,伸伸懶腰扭扭身子總是要的。高難度瑜伽動作不至於使人體結構分裂,那是因為電磁力足夠強大,能緊緊拉住每個肌肉細胞。但宇宙巨怪的原子是恆星等天體,只能靠微弱的萬有引力維繫身體結構;它隨便抻抻肌肉,拉伸的距離就足以使恆星分開幾十光年,結果就是引力減弱到幾乎為零,這部分身體結構迅速分崩離析。事實上,這隻宇宙巨怪根本無法運動,因為身體各個組成部分相距太過遙遠。假設它也長得像個人的樣子,要向前邁一步時,神經中樞(或姑且稱為大腦)發出的指令信息要幾百億年才能傳遞到腳;大腿上部原子(恆星)向前運動幾十億年後,引力才能像接力賽一樣傳遞到腳後跟,腳才能開始運動。而此時整條腿各組成部分已相距甚遠,結構已完全分解了。

第四,新陳代謝是生物體的基本特徵,不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就無所謂生命。假設星系或者星系團是宇宙巨怪的一個細胞(姑且稱為細胞,因為宇宙巨怪不一定是細胞生物;但不管怎樣,總得有類似這樣的組成部分),隨著熱核反應結束恆星熄滅死亡,甚至整個星系(細胞)死亡;宇宙巨怪或許不像我們一樣進食,但不管怎樣,作為生物的它就得補充這部分物質和能量。那補充的物質和能量從何而來呢?正方或許會說從可觀測宇宙之外來呀,畢竟那裡是什麼我們目前一無所知。但這又會返回前述第二個bug,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上、光速不可超越的限制下,這些物質和能量至少得花個幾百億年才能補充進來!

當然,如果從科幻角度說,可觀測宇宙之外的物質和能量,理論上可以通過蟲洞或者白洞快速到達我們所處的時空。但很遺憾,從蟲洞和白洞出來的物質和能量,只能是基本粒子和高能光子的形式,不會是一個完完整整的恆星(原子)或星系(細胞)。這些基本粒子可以逐漸冷卻,形成原子、分子,在溫度密度等條件都合適的情況下,最後由萬有引力聚合形成新恆星(原子)或新星系(細胞),這也可視為另一種方式的新陳代謝。這些都有理有據,只不過是需要數億年的漫長時間而已。

此外,正方還有些更匪夷所思的魔幻聯想,比如宇宙膨脹被說成是這隻巨怪的某個器官在成長、黑洞是巨怪體內的癌細胞之類,居然也有很多人深以為然。在此已無力反駁,任君評說吧。

相關焦點

  • 宇宙是一個生物?可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開過腦洞,將整個太陽系想像成為一個原子,而太陽就是其原子核,地球是其中的一個電子,因為太陽系的結構實在是和原子太相似了。而往大了想,宇宙可能是一個生物,各個星系可能就是它的奇觀,而宇宙膨脹是這個生物在不斷生長。而人類只是其體內一個細胞中某個原子中的電子上的生物。
  • 趙立堅正面回懟「五眼聯盟」:小心眼睛被戳瞎!
    它們甚至還成立了一個「聯盟」,香港一出事或者中國一有什麼動向,這個「聯盟」就要共同發表一個聯合聲明,以此來表達它們的觀點態度。因為目前這個「聯盟」的成員有五個,即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英國,所以很多人戲謔地稱這個「聯盟」為「五眼聯盟」。而最近,「五眼聯盟」又不安分了,又開始對中國香港事務指手畫腳。
  • 宇宙會是一個巨型生物,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個細胞嗎?
    那麼,宇宙會不會是一個巨人或者巨型生物,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細胞呢?如果從生命定義的角度來看,宇宙並非一個生命體。生命可以進行新陳代謝,能夠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並且還能進行繁殖。僅從新陳代謝這一點來看,宇宙不能視為生命。新陳代謝在本質上就是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而宇宙中的行星或者恆星之間並不存在這樣的化學作用。
  • 生命細胞與地球、太陽、原子不僅長的很像,元素組成也驚人一致
    一、三個有趣現象:1、生命細胞與原子、地球、太陽的同構現象。現代科學證明,從微觀層面,組織生命最基本的單元是細胞,組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是原子。如細胞有細胞核,地球有地核,太陽有太陽核,原子有原子核,細胞有細胞核。核的質量佔整體單元質量的99%以上,如原子核的質量佔原子質量的99.96%,太陽佔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②都有膜。細胞有細胞膜,地球有地殼,太陽有行星層,原子有電子層。③都是球形。如太陽是球形,原子是球形,細胞是球形,地球是球形。
  • 宇宙也並非最大,和宇宙外相比或像一個原子
    然而太陽系又只是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這些恆星有的是單一恆星系統,有的是多星運行系統,它們雖然都是個頭巨大,在銀河系中卻只是像煙塵一樣,龐大的銀河系直徑達16萬光年,質量約相當於1.5萬億個太陽。
  • 原子的結構和宇宙驚人的相似,科學家:宇宙可能就是一個微觀世界
    學過物理學的可能都知道這麼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的原子內部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不斷運轉的電子組成,與此同時,我們的宇宙中無論是太陽系的結構還是其他星系的結構都和原子的結構驚人的相似,於是就有科學家提出宇宙可能就是一個微觀世界的觀點。
  • 任何一個原子放大,裡面都有一個星球,住著智慧生物,是這樣嗎?
    隨著二十世紀初對原子內部的認識,每一個原子內部都是一個小的「行星系」,因此也有人據此認為佛教早就洞察了宇宙的本源,那麼將原子無限放大,真會看到一個我們這樣的世界嗎?真正的原子認識要到19世紀初的道爾頓提出原子論來解釋化學反應中的現象,當然道爾頓也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JJ湯姆遜發現電子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根據我們現在了解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論,這已經發現行星了!那什麼時候發現太陽呢?
  • 宇宙很空曠,原子內部也一樣,但空曠處並非一無所有
    舉例而言,如果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直徑為一釐米的太陽,那麼地球應該畫在哪裡呢?地球應該畫在距太陽一米以外的位置,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太陽直徑的108倍。然而世界上空曠的地方不僅宇宙,與浩渺宇宙相對的微觀世界同樣空曠異常,比如原子,原​子是一種微觀物質結構,它很小很小,只有藉助於能夠放大數百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類才能夠看到原子的真容。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原子,它的內部其實也是極度空曠的。就拿氫原子來舉例吧,氫是宇宙誕生之後最早出現的元素,它質量很低,而且原子結構也極其簡單。
  • 宇宙很空曠,原子內部也一樣,但空曠處並非一無所有
    舉例而言,如果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直徑為一釐米的太陽,那麼地球應該在哪裡呢?地球應該在距太陽一米以外的位置,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太陽直徑的108倍。由此可見,宇宙中天體之間的距離實際上非常遙遠,宇宙的空曠令人顫慄。
  • 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不足一個原子大小的空間裡嗎?
    雖然原子核的體積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但也沒到能裝下65億個太陽所包含的原子核程度,除非你指的是黑洞奇點,那倒是可以裝下無數多個太陽。雖然原子種類有很多,但原子以及原子核尺寸的數量級大都是:原子核為10的負15次方米,原子為10的負10次方米左右,由此可見,算出二者的體積數量級,一比較,發現原子核的體積僅僅為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帶點誇張的說,如果你能進入原子內部,你會發現滿眼都是虛無,空曠,有人說:那電子哪去了?
  •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1釐米,為何10億年後會因為太熱而不適宜生存?
    其實這和太陽的質量有關。太陽的質量在太陽系中是絕對的主宰,佔據太陽系總質量99.86%以上。這就使得太陽的引力巨大,這個引力使得太陽內部的溫度急劇升高,可以達到1500多萬度,200多萬個標準大強壓。這就使得太陽並非是我們常見的普通物質狀態,而是等離子態。
  • 太陽系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原子嗎?
    在初中階段學過原子的行星模型,該模型勾勒出這樣一副景象:帶負電的電子圍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轉動,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這個模型影響很廣,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經常有人拿原子的行星結構模型當作科學的標誌。
  • 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原子大小的一個空間裡嗎?學者:有可能
    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原子大小的一個空間裡嗎?
  • 用天文望遠鏡看太陽到底有多恐怖?老外肉眼親測,沒瞎真是命大!
    用天文望遠鏡看太陽到底有多恐怖?老外肉眼親測,沒瞎真是命大!雖然人類文明處於高度發展的階段,但是對於宇宙的探索卻一直從未停止過,宇宙對於我們來說仍然是非常神秘的,不僅僅是科學家們好奇,許多天文愛好者也非常想探索宇宙奧秘。
  • 其實它可能只是一個原子
    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在研究微觀粒子的時候,發現每一個粒子在每次觀測時都處在不同的狀態。於是有一個腦洞很大的科學家提出:既然粒子可以這樣每一個普通的粒子都可以隨時有不同的狀態,那麼我們的宇宙是否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狀態呢?
  • 用天文望遠鏡看太陽什麼感覺?老外肉眼親測,沒瞎真是命大
    用天文望遠鏡看太陽什麼感覺?老外肉眼親測,沒瞎真是命大現在人們已經發明了各種觀測太空的設備,但是太空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廣闊,所以有很多的事情都是我們不能夠探索到的,越是探索不明白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
  • 科學家:一切都只是猜測而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開過腦洞,將整個太陽系想像成為一個原子,而太陽就是其原子核,地球是其中的一個電子,因為太陽系的結構實在是和原子太相似了。而往大了想,宇宙可能是一個生物,各個星系可能就是它的奇觀,而宇宙膨脹是這個生物在不斷生長。而人類只是其體內一個細胞中某個原子中的電子上的生物..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在大多數人看來,宏觀世界才是最精彩的,因為在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也有人認為,微觀世界同樣精彩,只是很少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它們都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物質則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常見的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
  • 宇宙難道真是一顆巨大的原子?若將普通原子放大一億倍又會如何?
    大之極致莫過於宇宙,小之極致莫過於原子,這是漫長歲月以來人們的共識。在我們的宇宙之外或許還存在著平行宇宙、無限宇宙、高維度宇宙等更大的空間物體;在原子之下或許也還存在著夸克、膠子、上帝粒子等更小的微粒,但是,這些目前都還只是存在於理論之中,到底是否為實還猶未可知。
  • 為什麼天體和原子都是圓的?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很多隕石和小行星都不是球形,到底會不會成為一個球形其實和自身引力有關。說完不是球體,再來說類球的,像太陽系中的太陽和各大行星其實看起來就很接近球體了。那究竟是為什麼?像地球、太陽這類天體,引力足夠大,還帶自傳的,一般來說最省力的形狀叫做:馬克勞林橢球。為啥會叫這麼奇怪的名字呢?這是因為天體為啥長成這樣其實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了,自打牛頓開始就有一堆人投身進去,但是藉以失敗告終,最早一個給出一個像樣說法的人就叫做:馬克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