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草原上,氣候適宜,物種豐富,這裡有生活著很多頂級獵食者:獅子 、豹子等等,但也有許多富有特色的卻不那麼有名的動物。
今天要聊的就是非洲的一種牛,這種牛以它們的牛角聞名,它們就是安科拉長角牛。
安科拉長角牛是一種古老的物種,也叫瓦圖西長角牛。
它們的起源是非洲東部的一個國家:烏幹達,這種長角牛現在已經成為當地少數民族——巴赫馬人的一種主要牲畜。
為什麼說安科拉長角牛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物種,可以追溯到史前呢?
回到1850年,當時德國探險家巴爾斯在非洲大陸考察時,他來到撒哈拉沙漠,在這裡,他無意中發現了巖壁有各種各樣的人物和動物,但這並未引起他的關注和重視。
直到1993年,法國的駱駝騎兵隊,它們來到撒哈拉沙漠,在這裡的阿爾傑高原上,發現了壁畫群,這些壁畫長達數公裡,上面有各種各樣的人和動物,它們形態各異,都是一幅幅的生活場景,騎兵隊認為這是重大發現,便將這一發現上報,後對世人公布。
後來,考古學家對這一發現不斷探索和挖掘,發現了很多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000年的壁畫,而這些壁畫中就有很多的安哥拉長角牛。由此可以推斷它們是史前物種。
安科拉長角牛的最大特色就是它們的牛角了,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這樣長長的牛角,形狀特異,實在是有點違背進化論。
來看看它們那特殊的長角吧,兩隻角之間最遠的跨距可以達到4米,體重最重的有700多公斤,而雄牛的牛角也比雌性的大很多,這也是它們吸引異性的資本,遇到敵人,也能夠作為自我防衛的武器。
這樣的長牛角與梅花鹿的角、雄孔雀的長尾巴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寧作為累贅也要吸引異性的注意。
不過,安科拉長角牛的牛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用來調節體溫,我們知道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非常的炎熱,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炎熱的地方,而它們的牛角可以用來散熱。
而且它們也特別好養活,在沙漠地區,缺食少水的,能長出700公斤的個頭,也可見它們的厲害,相當的能吃苦耐勞,不挑食,而且只需要很粗糙的植物就能維持身體需要,每天需要的水也是很少的。
安科拉長角牛是人們主要蛋白質來源,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撒哈拉沙漠,這裡的經濟相對比較落後,食物也很單一,因此,這種長角牛成為了當地人的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且牛肉鮮美,牛奶也富有營養,真是應驗了那句:吃進去的是吐槽,擠出來的是奶。
也正是因為經濟條件有限,因此這裡的少數民族將擁有安科拉長角牛的數量多少來衡量一個家庭的地位和主人的身份,擁有數量越多的長角牛的人,擁有更多的財富,地位也更高一些。
因此,當地少數民族一般不會輕易的殺牛,而只會把它們當做珍寶,只是擠牛奶。
當然,除了喝牛奶外,安科拉長角牛對當地人來說還有非常多的作用,據說這種長角牛的尿液因為含有豐富的氨,這種成分能讓頭髮染成橙色,因此愛美的當地人,會用牛尿來染髮,而且他們認為牛尿能殺菌治病,所以還會有人用牛尿來洗臉。
一頭安科拉長角牛的售價在500美元,這相當於當地人一年的人均收入,而最高的一頭長角牛因牛角漂亮,曾在2017年售出了257萬元的高價。
安科拉長角牛的現狀不容樂觀
按常理,安科拉長角牛作為可以飼養的家畜,而且人們都將它們視若珍寶,當做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應該說它們會被保護得很好,但是長角牛現實中的困境卻真實存在。其原因有二。
一是烏幹達政府推動的長角牛選育。這項工作是1995年開始推動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安科拉長角牛的產奶量和產肉量太少,與其他品種的牛相比,差太多,很難滿足人們的需要,於是當地政府想要將安科拉長角牛與那些優良品種雜家,試圖培育出產量更高的品種。而這種選育,直接導致了純種的安科拉長角牛走向滅絕。
二是人口的劇增帶來的棲息地減少。隨著當地人口的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多,人類佔據的土地越來越多,可以用來飼養長角牛的土地就會變少。
加上長角牛那長長的角,需要飼養土地面積就更大,為了能夠維持生計,當地老百姓不得不選擇刺癢雜交牛品種。
據統計,飼養雜家牛的比例從1997年的4.3%上升到2006年的17.3%。
但飼養雜交牛並沒有帶來生活的改善,非洲沙漠地帶,土壤本就貧瘠,惡劣的氣候並不是非常適宜雜交牛的生長,經常生病,需要的糧食也多,最終飼養的經濟效益還不如安科拉長角牛。
結語
隨著時間推移,雜交牛替代安科拉長角牛的越來越多,但是牧民的狀況並沒有因此而改善,他們在為可以改變物種的原本面貌而買單。
而安科拉長角牛的繁育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如果再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也許這個物種就會消失。
你覺得應該如何保護安科拉長角牛,才能讓它們繼續生存呢?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歡迎點讚、轉發、評論,請關注@趣聊科學,帶你一起了解更多的趣味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