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在《侏羅紀世界》的電影裡,它們的鏡頭不算多,要麼從天空中飛過,要麼就是翼龍群起攻擊遊客,這也是多數人對翼龍的印象。據《每日郵報》10月3日報導,日前發表於《科學報告》的一項報告稱,在澳大利亞內陸發現了翼展達13英尺(約4米)的翼龍化石,而且它們比人類所認為的滅絕時間要晚1000萬年。
據悉,該化石是由一位叫鮑勃·埃利奧特(Bob Elliott)的牧民於2017年在昆士蘭州西部溫頓一個恐龍墓地發現的,他從小就喜歡參觀當地的恐龍博物館。所以發現時候第一時間告知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從挖掘出的化石看,該翼龍的骨架保存得非常好,而且下頜很長、牙齒很鋒利,表明可以捕捉和食用活的獵物。由於該化石出自鐵礦層,故命名為「Ferrodraco lentoni(鐵翼龍)」。發現的化石包括八個肢體骨骼以及大部分的頜骨和頭骨,還有40顆牙齒和5塊椎骨,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發現最完整的翼龍化石。
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古生物學家阿黛爾·彭特蘭(Adele Pentland)通過CT掃描初步推斷這隻翼龍屬於剛成年的翼龍。她表示:「這隻鐵翼龍的翼展約4米(13.1英尺),頭長60釐米(2英尺)。大約生活在9600萬年前的溫頓地區,屬於頂級的空中掠食者。那裡曾是一片泛濫平原和布滿河道的針葉林,棲息著長頸恐龍、甲龍及霸王龍等。」
復原圖
通過與另一種澳洲翼龍——迷圖加翼龍(Mythunga)進行比較,這種鐵翼龍應該屬於鳥掌翼龍科、古魔翼龍(Anhanguera)家族的晚期倖存成員。古生物學家曾經認為大部分鳥掌翼龍和它們的同類都在這一時期消失了,但從出土的鐵翼龍以及其他一些翼龍化石來看,古生物學家推測生活在澳洲內陸的鳥掌翼龍類和南方獵龍,溫頓巨龍,迪亞曼提那龍存活了更長的時間,比學界認為的滅絕時間要推遲1000萬年左右。不過這個觀點需要尋找更多的證據。
翼龍是最早進化為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出現在約2.28億年前,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末期一直都統治著天空,時間長達1.6億年。可惜的是,翼龍演化到中晚期,開始向大型翼龍方向發展,翼展從4-18米不等,如15米翼展的風神翼龍。要知道演化之進程是不可逆的,所以在白堊紀末氣候環境變化、食物減少時,普遍體型大型化的翼龍只能走向滅絕。
如果翼龍沒有滅絕,人類能不能馴化翼龍作為飛行坐騎呢?如果能行,那畫面是不是有點像阿凡達裡面的斑溪獸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