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於1954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地質普查工作會議。
同年6月,西南地質局根據全國的統一部署,組建了會理普查大隊,即508地質隊。
7月,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徐克勤應西南地質局局長之邀,帶領師生30餘人到達會理,正式編入普查大隊進行工作。在此期間,徐克勤等曾帶領南大應屆畢業生到攀枝花,對蘭家火山、尖包包、倒馬坎3個山頭及其外圍地區進行了詳細觀察,通過現場觀測,繪製了蘭家火山、尖包包、倒馬坎和外圍地區的路線圖一幅,對3個礦區進行刻槽取樣,採取了一個剖面的礦樣共200餘件。
師生返校後,對攀枝花礦樣進行化驗分析,著手整理普查找礦報告。報告提出,攀枝花釩鈦磁鐵礦是粒狀共生結構,易選,可以利用,建議國家進行正式地質勘探。
南大師生關於攀枝花的普查找礦報告,引起了地質部和西南地質局的極大重視。
西南地質局根據國家建設需要,決定將所屬510地質隊從涪陵一帶遷至攀枝花,並於1955年1月組建了508地質隊二分隊,負責攀枝花的普查勘探工作。
同年9月,又以508二分隊為基礎組成了531地質隊,次年5月改名為攀枝花鐵礦勘探隊,由李玉平任隊長,秦震為總工程師,隊部駐在蘭家火山下的攀枝花村。
勘探高峰時,全隊有正式職工1800餘人,僱用民工2000餘人,開動鑽機28臺。礦區地質勘探設計由總工程師秦震主持編制,並得到了蘇聯專家的指導。
1955年1月,勘探隊在礦區開始物理探礦及地質勘探工作,地表調查方面以槽探為主,深部勘探則以鑽探手段進行。通過各種勘探手段,在礦石產狀、品位、儲量等方面獲得了大量資料,並據此作出了地質結論。
通過地質勘探,不僅探明了蘭家火山、尖包包、倒馬坎3個礦區,而且還發現了朱家包包、公山、納拉箐等礦區,它們與蘭家火山等礦區屬於同一輝長巖體的不同礦段。
1956年通過對攀枝花鐵礦找礦標誌進行總結,結合區內基性巖體廣泛出露的情況,又陸續發現了祿庫(即紅格,包括新村芭蕉礦點)、白馬(包括巴洞)礦區,確認了康滇地軸中段釩鈦磁鐵礦呈帶狀分布的規律。
1957年12月27日攀枝花鐵礦的地質勘探告一段落,1958年6月野外工作基本結束,隨即提出《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儲量計算報告書》。
攀枝花礦區經過50年代的地質勘探,獲得工業儲量10.75億噸、遠景儲量1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