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攀枝花市委書記賈瑞云為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科技攻關團隊代表頒發獎牌。 王東攝
5月29日,攀枝花開發建設55周年科技創新大會隆重召開。
大會邀請了一批「特別的客人」——「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科技攻關團隊」成員,他們身披綬帶,穿過「英雄門」、走上紅地毯,接受這座城市的致敬。
同一天,攀枝花舉行了《攀枝花英雄·108將》新書首發式。攀枝花市委書記賈瑞雲滿懷敬意,將新書贈送給馬家源、暢廣睿、孫廣義等「108將」的代表們。
至此,長時間默默奉獻、曾經默默無名的108名攀枝花英雄,首次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最初的鑄造者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上世紀6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啟動實施「大三線」建設,將攀枝花確立為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
開發建設攀枝花,重要前提和關鍵要素就是破解釩鈦磁鐵礦冶煉難題,為國家提供戰略資源保障。
1964年至1967年,原國家冶金工業部,在全國範圍內抽調十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的專家、教授、專業技術人員等組成工作組,開展了我國冶金工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大會戰——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攻關。
巧合的是,參與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攻關的科技人員數量,恰好與《水滸傳》中「108將」相同,因此他們也被稱為「108將」。
在那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108將」響應時代號召,積極擔負起國家使命,全心投入科技攻關。歷時三年,輾轉三地,經過1200多次試驗,「108將」攻克了用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打破了攀枝花礦是「呆礦」的斷言,創造了世界冶金史上的壯舉和奇蹟,為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乃至全國釩鈦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路線和設計依據。
賈瑞雲感慨:如果說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攻關,解鎖了攀西地區的巨大礦藏,那麼「108將」就是鑄造鑰匙的大國工匠。他們是英雄攀枝花的最初鑄造者,是民族的脊梁、國家的功臣、人民的英雄,他們的事跡生動詮釋了何謂「攀枝花英雄」。
然而,由於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攻關項目當時是絕密工程,長期以來人們對「108將」事跡知之不多。在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兢兢業業、默默奉獻,「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報國者的誓言
做好這一件事,就可以死而無憾
1964年5月,時任冶金工業部副部長的劉彬,約鞍鋼煉鐵廠代廠長周傳典談話:「國家決定建設西南三線基地,而攀枝花釩鈦鐵礦冶煉是一個世界性的特殊難題,如果鈦磁鐵分離技術關攻不破,大鋼鐵廠就不能建設,機械軍工工業也搞不起來,打起仗來怎麼辦?國家決定抽調你去,解決攀枝花鐵礦的冶煉問題。」
時任冶金工業部部長呂東,也找周傳典談話: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情,所以只能成功,不準失敗。
1964年12月5日,絕密的「攀枝花鐵礦冶煉試驗組」在北京成立,周傳典任組長兼黨總支書記。除周傳典和幾位副組長在40歲左右外,大部分成員都是25-30歲的年輕人。
試驗組全體會議上,周傳典熱血沸騰地說:「一個人在幾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做不了幾件重要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順利完成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冶煉的任務,做好這一件事,我們就可以死而無憾了!」
試驗步步艱難,步步驚險,而試驗組每隔幾天或一周都要向冶金部和渡口總指揮部匯報試驗進展情況。
儘快突破高爐冶煉技術是關鍵,可現實卻是,爐子幾乎天天都有「狀況」……周傳典的秘書麥際全回憶,試驗期間,周傳典總是連軸工作,根本就沒有上下班時間,甚至忘記了春節,「連餃子都沒有吃一個」。「周傳典用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使命和擔當,尤其是在國家最困難、最需要的時候,科技工作者更要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周傳典是安徽鳳臺人,1947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1986年離休,2017年去世。他的故事,極少為人知曉。
「108將」群像
他們流過汗、流過血、拼過命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用這話形容當年的「108將」,再準確不過了。
畢業於前蘇聯第聶泊爾冶金學院鋼鐵冶金專業的王文忠,是「108將」中的一員,有人問他:試驗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王文忠回答:「我們是從全國挑選來的精英,每個人都懷揣著熾熱的愛國之心,也可以說是國家選擇了我們,而我們也沒有辜負國家的選擇,我們完成了國家使命。」
「108將」之一、東北大學鋼冶系教授趙慶傑在回憶那段崢嶸歲月時幾度哽咽:「參加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流過汗、流過血、拼過命,為攀枝花開發建設作出貢獻是一生的光榮,看到攀枝花、攀鋼如今的發展成就,當年大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許多重大科技成果的絢麗綻放,背後都是沉潛苦功。
1964年12月至1966年6月,自「承德試驗」到「西昌試驗」結束,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冶煉試驗組轉戰南北,在一年半的時間裡,沒有一個人請過探親假,元旦和春節都在試驗現場度過。
來自東北工學院的青年教師餘琨,家在瀋陽,母親癱瘓在床,試驗組兩次派他到瀋陽取資料和購買器材,他兩次過家門而不入,辦完事就匆匆趕回試驗現場;從北京黑色冶金設計院抽調到試驗組的吳啟常,得知弟弟去世的消息後,仍堅守在崗位上,只是跑到城裡給母親匯了款,又趕回廠裡上班……
50多年前,以「108將」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用心血與汗水澆灌著攀枝花的科技「種子」。
創新第一方陣
「國字號」平臺數量優勢明顯
今天的攀枝花,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釩鈦鋼研發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鈦原料生產基地、世界第一大釩產品基地。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鐵的回收率達70%、釩的回收率達44%、鈦的回收率達29%。2019年,攀枝花釩鈦產業總產值280.95億元,釩鈦產品總出口5.75萬噸,創匯3.43億美元。
2019年,攀枝花市委作出了加快建設釩鈦新城和攀西科技城的決定,開啟了全市科技創新事業新紀元。這一時期,攀枝花高鈦型高爐渣提鈦、EB爐裝備國產化、航空艦船用鈦鑄件等一批重大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發出了晚熟芒果高效豐產技術、芒果優質安全標準化生產技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等40餘項覆蓋芒果全產業鏈的技術成果;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級檢驗中心、國家釩鈦標委會等一批「國字號」平臺,「國字號」平臺數量在全省市州優勢明顯。
目前,攀枝花全市創新指數位居全省第三,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全省第二,走在了全省科技創新第一方陣。這一切,都與「108將」密不可分。
5月29日上午,在《攀枝花英雄·108將》首發式上,「108將」之一、81歲高齡的李身釗感慨地說:「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將攀枝花開發建設55周年『特別成就獎』授予了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科技攻關團隊,讓我們無比激動和自豪。55年了,攀枝花沒有忘記我們,祖國和人民也沒有忘記我們!」
一座英雄城市
把科技創新作為「一把手」工程
作為子弟和曾經的一名員工,賈瑞雲對鋼鐵、鋼廠有著很深的情感。對「108將」,他除了敬仰與敬佩之外,更要求「以英雄的事跡激勵我們的鬥志、以英雄的膽魄提升我們的銳氣、以英雄的精神砥礪我們的豪情」。他希望加快推動釩鈦新城和攀西科技城建設,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步一個腳印地重返國家戰略,一磚一瓦地建設好這座英雄之城,用一個更加美麗、更加繁榮、更加和諧的攀枝花告慰英雄、告慰歷史,贏得時代、贏得未來。
賈瑞雲對「科技」的重要性,非常敏感。「各級黨委(黨組)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按照『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和『第一動力』的要求,謀劃工作格局,擺布工作內容,健全工作機制。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把科技創新作為『一把手』工程,做到認識到位、領導到位、措施到位。發改、經信、科技、市場監管、科協等職能單位要認真履職盡責、強化協調配合,圍繞全國全省重大科研課題、緊扣改革發展重大需求謀劃推動科技創新,做實做細科研項目立項審批、創新成果孵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管理服務工作,共同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追求創造的濃厚氛圍,厚植全市科技創新土壤。」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賈瑞雲說,「108將」篳路藍縷、攻堅克難的光輝事跡,將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攻關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予以生動呈現。記住他們,既是對英雄前輩的感念與敬佩,也是對攀枝花開發建設歷史的回顧與探尋,更是對「三線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提醒著我們從哪裡來,指引著我們該到哪裡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曹笑徐湘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