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描述:商家的定價策略。
整本書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們對相對價格非常敏感,對絕對價格則不敏感。
對於一件商品應該賣多少價格,人們是沒有概念的。
比如Sikerry,假定它是一個市場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新商品,那它的定價就是賣方說了算,隨便定價多少,買家都不會覺得有問題。因為買家不了解這件商品,不知道這件商品的成本價有多少。以前也沒見過同類商品,所以就判斷不了什麼價格是合理的。
如果市場上出現過同類的商品,人們就會根據印象中的價格,來判斷這件商品的價格是否合理。
比如一瓶可樂的價格是4元,如果新上了一款可樂價格是40元,你就會覺得不合理。
有一個詞叫任意連貫性,也就是說,你第一次接觸某件商品的時候,它的價格是多少,在你腦海中會形成一個既定的印象。等下次你再看到這件商品的時候,如果它的價格上漲,你就會認為這個商品的性價比降低了,也就非常有可能去選擇其他品牌的同類商品。
所以商家沒辦法明目張胆地漲價,就只能使用一些小心機。
比如把瓶子底部設計成凹陷的或者換個新包裝,外形看起來沒變化,價格也沒變,但食物的淨含量減少了。這樣的話,成本依然會降下來。
大概有人還記得,可口可樂以前的瓶裝是600毫升,然後過段時間瓶身上的設計變成了寫著500ml+100ml(還有人吐槽,這不還是600嘛,有什麼區別),又過了一段時間就變成了500毫升。
還有一些薯片、零食之類的,動不動就換個包裝,顯示新包裝,用的也是這種套路。
關於價格如何定價,商家怎麼使用策略(定價的小心機),這本書中還講了很多,我想重點聊一聊這兩個方面——錨定效應和前景理論。然後再聊一聊,這類策略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一、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又叫沉錨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也就是說,在估計未知數量時,最初的一個數值(「錨點」)充當了心理上的標杆或起點,顯著影響著預估的數值。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打折價許多商品在標示價格時,會標上原價XXX,現折扣價XXX。這裡的原價,就是一個錨點。
即使大家都知道,這件商品原本就是折後這個價格。但原價的錨點依舊在起作用,讓我們潛意識以為,這件商品的價值就是原價的價格。於是就會覺得,現在的折扣價十分划算。
比如一件衣服,以199元的價格出售,一種標價方式是直接標價199元,另一種標價方式是原價399元,現活動期間折後價199元。猜一下,哪一種方式銷量更大?
中間價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一個商品三種規格選項(三種價格)的例子?比如,咖啡、奶茶分為價格不同的大中小杯,汽車分為低配、中配、高配,手機內存有64g、128g、256g的……
為什麼這麼設定?因為當人們碰到三種價格的商品,如果自己本身又沒有什麼偏好的話,人們一般傾向於選擇「中間」價格。高價和低價都是錨點。
比如,去燙頭髮的時候,理髮店的價格表會顯示好幾個檔次,最低199元,往上399元、599元不等……我們在沒什麼概念的時候,保守估計,都會選擇一個中等價位的。所以店家標最低價的目的,並非為了讓你選擇最低價,而是以最低價為錨點,目的是賣出中等價位的產品或服務。
標高價的託兒很多店家會將一個超高價、幾乎沒有人買的商品放在店裡,作為「鎮店之寶」。像本書作者提到的,恆寶只生產了一個的100美元的手錶,愛馬仕只做了兩隻的33萬美元的手錶。這類東西,在供需市場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幻覺。
既然是「一場幻覺」,為什麼還要將它放到店裡呢?
行為定價理論的重要見解有說到,不賣的東西可以影響在賣的東西。
這件高價商品作為一個錨點,放在店裡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購買其他商品。
「感官邏輯」的營銷顧問丹·希爾說,成功的商店利用高價物品來創造「混合著憤怒與幸福的複雜感受」。這是在說,中產階級消費者,對於買不起最高價的商品而感到憤怒,同時又為「買到了同品牌的其他商品」感到幸福。
二、前景理論
1、金錢(或一般而言的得失)的相對性
這個其實就是我們在開頭就說到的,人們對相對價格非常敏感,對絕對價格並不敏感。
2、損失厭惡
損失金錢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獲得同樣東西帶來的喜悅。
比如說,意外丟失1000元,帶來的痛苦感受,和獲得獎金1000元帶來的喜悅感受。兩者相比,損失是我們更難以接受的。
關於損失厭惡理論,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經做過一項實驗,是一個拋硬幣的賭局。
如果是正面,你將得到15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將輸掉100美元。這個賭局對於參與者來說,長期下注的話,肯定是穩賺不賠的,畢竟輸贏概率相同,贏的收益大於輸的損失。
但是實驗結果卻是,大多數人仍然拒絕了這個賭局,因為對於多數人來說,損失100美元的痛苦遠遠大於得到150美元的快樂。最少收益多少,快樂才能彌補普通人是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呢?答案是,200美元。
這項實驗也證明了,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生活中,商家常用的「過XX幾天恢復原價」、「優惠券限XX天之內使用,超時作廢」等套路,利用的就是消費者的損失厭噁心理。
3、確定性效應
確定性效應說的是,
在面對收益時,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人們傾向於規避風險,選擇確定的好處;
在面對損失時,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人們傾向於喜好風險,選擇「賭一把」。
比如,面對收益,有100%的機會可以得到100美元,和有50%的機會能得到200美元(50%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在這兩者之間,人們必定會選擇前者。
比如,面對損失,100%損失100美元,和50%的機會損失200美元(50%的機會什麼都不損失),在這兩者之間,人們會選擇後者。
三、實際運用
1、先報價
在談判中,第一個出現的數字會成為錨點,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另一方對付出和接受的期望值。
先報出數字的人所確立的錨點是最有力的。
買東西時、應聘時、談判時,都可以用到這個方法。比如,在應聘時,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期望薪資,將自己提出的數值作為錨點,植入到對方心目當中。
另外,提出報價時,還可以將報價說得略高於自己的期待薪資,以留給談判時一個浮動的空間。
比如,你的期待薪資是1w,你可以提出1w2的報價作為錨點,談判結果即使略有降低你的標準,也不會低於你內心真正的期望值。
另外,不只是數字,通常情況下,首先提出觀點的人,他的觀點會成為談話的錨點,引導你朝著他的期望去思考。
比如,去剪頭髮時,通常理髮師會推薦染髮、燙髮、保養頭髮,說有套餐A、B、C……錨點直接定在了你選擇哪種套餐上,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使用「先報價」策略,則可以在一進門就說出自己的觀點——不染不燙不做保養,只剪頭髮,謝謝。從而讓自己的觀點成為錨點。
生活中利用錨點先報價的商家比比皆是,買烤冷麵時,直接問你「加雞蛋還是香腸」,直接將「必須加東西」作為錨點定在了雙方的談話中。
賣衣服的商家也是,兩件8折,三件7折,您是買兩件還是三件?可能你最初的目標只是買一件衣服,但是到家才發現自己買了好幾件。「先報價」策略就是說,一開始直接亮出自己的觀點,「我就買這一件」。
2、反向思考
生活中,我們不可能總是「先報價」的那一方。那麼,如果受到錨定的影響,削弱錨定效應的一個技巧就是「反向思考」。
談判時,當對方報出一個高價,錨點起作用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思考,並為這個錨點尋找正當理由:他為什麼報價這麼高?因為XX地方很好,它值這個價格。無意識的情況下,就被錨點左右了自己的判斷。
所謂反向思考,就是說,有意識地思考:這個高價不合理,為什麼不合理?找到儘量多的原因和理由,理由1、理由2、理由3……以此來削弱錨點帶來的影響。
四、最後通牒博弈
除了錨點和前景理論,書中還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談判技巧——最後通牒博弈。
最後通牒博弈起源於,一項名為「最後通牒」的有趣的博弈論實驗。最後通牒(Ultimatum)的漢語意思是指談判破裂前的「最後的話」,一般指一方就某問題通知對方,限其在一定時間內接受其條件,否則將採取某種強制措施。
所謂最後通牒博弈,其實就是一種由兩名參與者進行的非零和博弈。在這種博弈中,一名提議者向另一名響應者提出一種分配資源的方案,如果響應者同意這一方案,則按照這種方案進行資源分配;如果不同意,則兩人都會什麼都得不到。
比如,兩個人分一筆固定的錢——1000元。一個人有提出分配方案的權利,另外一個人同意或不同意的決定權(若不同意,兩個人什麼都得不到)。
假如A提方案,B表決。如果A提出的方案是9:1,即A得900元,B得100元。如果B接受,那麼A得900元,B得100元。如果B不接受,兩個人則一無所得。
按照人都是理性的假設來猜測,如果B接受了,自己還能得100元,如果不接受,自己一分錢都沒有,如果B足夠理性,那麼他應該是接受這筆錢的。
但是,這是根據理性人的假設預估的結果。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我相信,99%的人都會覺得「我」只拿100元,而你卻得到900元,太不公平了。從而拒絕接受這樣的分配方案。中國有句老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概也能解釋這種心理。
在日常的經濟行為,如談判中,最後通牒作為一種策略也起著重要作用。
如在商業競爭中,兩家公司同時競爭某個項目,A公司較大,大概率能夠中標這次項目,B公司較小,但是擁有攪黃項目的能力。雙方均有可能使用最後通牒博弈,B:你分我一杯羹,或我攪黃項目,誰都得不到;A:你老實點,我給你合作的機會,否則,你什麼都得不到。
即使不是競爭,是合作夥伴,談合作時,依然會存在最後通牒博弈的痕跡。比如,合作的一方表態:這份合同我最多讓利5%,這是我能給出的最低價,再低我們就沒辦法合作了。給出對方的兩個選擇是:接受,合作達成;不接受,合作失敗。
聽起來好像很複雜的樣子,但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這樣的談判技巧。比如,在買衣服時的討價還價。
「這個50行不行啊?行我就帶走,不行就算了。」當你扭頭就走的時候,老闆會喊住你說:「哎呀哎呀,行,你帶走吧。」
這時使用的策略就是最後通牒博弈,我們給出兩個選項是:A 接受我們的報價,交易成功;B 不接受,雙方交易失敗。
再比如,孩子跟家長要零花錢時,孩子要100元,家長說只有50元,要你就拿走,不要就沒了。這也是在使用最後通牒博弈。
好了,關於《無價》這本書,就聊這麼多。如果你對定價策略比較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裡面還有很多關於定價的有趣實驗。
希望你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對定價策略有了一定理解,以後在生活中也能用到這些技巧。
祝你生活愉快。
相關推薦:書籍《無價:洞悉大眾心理玩轉價格遊戲》作者:威廉·龐德斯通《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