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10月25日,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作戰,掀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特殊的抗美援朝戰爭,而這場戰爭中,中國不僅確立了自己無與倫比的地位,更關鍵的是,朝鮮半島上的局勢也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一頁。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
很多人認為,是在韓戰結束以後,才劃分的三八線。其實則不然,三八線的劃分遠比韓戰的歷史更加久遠,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為有三八線的劃分,才有了後來的韓戰,本期尋春秋就帶你走進,歷史上「三八線」劃分的真相。
「三八線」之始
歷史上朝鮮半島的發展和中國歷代王朝息息相關,雙方除了戰爭外,大部分的時候,朝鮮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一直到晚清時期以後,由於清政府的積貧積弱,對於藩屬國無力維護,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軍除了在海上與北洋艦隊作戰外,還派遣了登陸軍從朝鮮半島登陸,由於清軍慘敗,朝鮮也被日本控制。
「甲午更張」以後,日本強化了對朝鮮半島的影響,與此同時北方俄國的崛起也讓日本深感不安,當時朝鮮半島乃至中國東北地區上,日俄雙方激烈的對抗,直至1905年日俄戰爭以後,朝鮮半島被納入日本的管轄,並在1910年被徹底的吞併。
早於1896年,日俄就曾密謀瓜分朝鮮,當時的雙方還不太願意通過戰爭手段來對抗,因此在協商後,沙俄提出以北緯38°線劃分朝鮮半島,得到了日本人的同意,這也是在朝鮮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三八線,是一條嚴格的軍事分界線,而在地理上沒有實際意義,三八線所過之處,割裂了朝鮮半島上一部分的山川河流,甚至一些村莊也被強行一分為二,可以說這樣的劃分方式,是帝國主義野蠻粗暴幹涉的結果。
日本在二戰時期調整軍事部署,曾以三八線劃分,三八線以北的部分,歸屬關東軍,而三八線以南的部分,歸屬大本營。雖然針對蘇聯可能出兵中國東北的情況,日本大本營曾考慮將朝鮮半島的日軍都劃歸關東軍下轄,關東軍總司令兼任朝鮮總督,但遭到裕仁天皇反對,也為戰後朝鮮半島劃分奠定了實際基礎。
二戰末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和關東軍進行決戰,因此戰爭結束以後,朝鮮半島北部暫時就歸屬蘇聯管轄,而美軍在太平洋上和日軍交手,在出兵日本本土的同時,負責朝鮮半島南部所有日軍受降儀式,朝鮮半島南部也就順理成章的由美軍接管。
美蘇爭鋒
由於長期淪陷,實際上在日本帝國主義垮臺以後,朝鮮半島上根本就形成不了有效的政府管轄,自1910年朝鮮淪為日本人殖民地以後,當地始終就處在日本的壓迫中,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的朝鮮總督,幾乎是以「皇帝」的面目出現,對當地的民眾實施統治。
因此在二戰結束以後,美蘇作為兩個大國,分別對朝鮮實施代管,作為二戰中唯一一個受壓迫的國家,朝鮮和其他軸心國(日本、德國)一樣,形成了兩極分化統治,為了避免雙方出現紛爭,日治時代的「三八線」方案又被重新提出來。
事實上這樣的讓步,是美國一開始無法接受的,他們一開始的想法就是繞過蘇聯直接到朝鮮半島上去受降,但由於蘇聯宣布出兵以後,美國根本來不及增派部分兵力趕到朝鮮半島,因此在美國國務院希望有一個方案,為美軍抽調兵力進入朝鮮半島爭取時間,同時又儘可能的讓美軍登陸後儘量向北推移,還不能讓蘇聯太過反感。
「三八線」方案被炮製出來以後,蘇聯居然出乎意料的沒有反對,這讓美國人也大感意外。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受降方案中,雖然臺灣也屬於北緯38°線以南範圍,但基於一個中國的認識,在臺灣的日軍是有中國軍隊(國民黨軍)進行受降的。就這樣雙方皆大歡喜,各方面計劃似乎都很完美,但是唯獨沒有考慮到一個因素,就是生活在朝鮮半島的朝鮮居民。
朝鮮無論是封建時代,還是在日治時代,始終都是被壓迫的一方,因此在戰爭結束以後,迫切希望建立一個由朝鮮民眾自發組建的政府進行管轄,這個要求本身也是合情合理的,但由於各方的疏忽,最終導致了南北分割的局面,這也是後來美蘇沒有想到的一件事兒。
南北紛爭
1945年8月蘇聯宣布出兵中國東北以後,在蘇聯遠東方面軍中,還有一支特殊的部隊,這支部隊是由朝鮮人構成,他們是在日治時期堅持在敵後遊擊作戰的的朝鮮武裝力量。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北部民眾自發地建立了第一個政權——北朝鮮人民委員會,事實上基於民選的基礎,該臨時政府機構得到了朝鮮民眾的擁護。
而在朝鮮半島的南部,由於美國人帶來的「美式民主」影響,美國認為朝鮮不具備單獨成立政府的能力,因此在麥克阿瑟成為美軍遠東方面軍司令以後,繼續沿用了日治時期的地方政權,引發了南朝鮮民眾很大的不滿,美國為了尋求一個合格的代理人,找到了當時韓國在中國組建流亡政府的李承晚,並要他出任總統。
事實上李承晚組建的韓國臨時政府,早在20年代就已經初步建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均不受各方認可,甚至自身活動經費也一度捉襟見肘,一直到二戰勝利以後,李承晚這才被重新抬出來,由於在國內沒有根基,李承晚選擇了聯合韓國內親日派作為合作對象,並在美國人的扶持下,成為了南朝鮮第一任總統。
雖然南北朝鮮民間多次呼籲雙方進行和談,並組建聯合政府,特別是以北朝鮮一方曾多次向李承晚提出了和談請求,但始終不被呼應。仰仗美國人扶持,李承晚謀求以武力的方式統一朝鮮半島,甚至希望美國直接出兵幹預,但為了避免與蘇聯矛盾激化,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選擇了經濟扶持,並援助了大批武器裝備。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朝鮮半島爆發戰爭,雖然當時一度宣稱是南朝鮮李承晚在美帝國主義的扶持下發起的,但後來隨著官方檔案的揭秘,實際上是由北朝鮮軍突然對李偽集團發起的主動進攻,由於李承晚軍隊多數是日偽時期的遺留,相較於北朝鮮在日偽時期敵後作戰經驗嚴重不足,戰爭開始就呈現一邊倒的架勢,雖然美軍也有少量的部隊,但基本上都是一觸即潰,很快韓國國防軍就退到了釜山地區,朝鮮半島90%以上的領土都被朝鮮人民軍佔領。
結束語
事實上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的就比較清楚了,隨著1950年9月2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以後,朝鮮半島上的局勢忽然發生了逆轉,戰線逐步的向鴨綠江邊推進,更為關鍵的是,美軍幹預韓戰以後,還派出了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這種幹預別國事務的行為,也引發了中國對於美軍的不滿,鑑於自身遭受到的威脅,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和平來之不易,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隨著雙方籤署停戰協議,有關戰爭都落下了帷幕,事實上有關朝鮮半島地區的紛爭仍未結束,誰又能想到,當初一條淺淺的三八線,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