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行政區劃的界線常規都是按照行政管轄範圍、傳統習慣沿襲、河流或者山川的走向來劃分,而朝鮮半島卻是在由北緯38度線演變而來的軍事分界線,進而演變成南北兩個國家的行政分界線。北緯38度線,本是一條自然和地理用途的劃線,存在於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上,但是這樣一條在軍事上和政治上沒有實際意義的劃線,為何卻成為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基礎界線?
朝鮮半島在近代歷史上,命運一直不太好,要麼面臨被瓜分的危機,要麼被殖民統治。而對於想要瓜分朝鮮的那些人來說,不約而同的看準了這條把朝鮮半島大致等分為南北兩部分的北緯38度線,或許真的只是巧合。歷史上最早提出「38度線」的是日本,1896年日本和俄國密謀要瓜分朝鮮半島,日本就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的建議。也許正是因為日本的這次提議,在不久後的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前,俄國「很自覺的」控制了朝鮮半島三八線以北的地方,不幹涉日本在三八線以南的軍事行動。這兩次劃分,均表達在口頭上,並未實現對朝鮮半島的真實劃分。
而真正使用三八線並對以後造成深遠影響的是二戰後期。準確的說源自一個美國人在匆忙中的一次決定。1945年2月,當世界反法西斯戰鬥勝負明朗之際,美英蘇等同盟大國便開始商量怎麼瓜分勝利果實。在雅爾達會議上,對於朝鮮戰後的處理意見僅是「世界託管」,美蘇劃分紅線區域也尚未把朝鮮列入之內。但是,在美蘇聯合對日作戰的前夕,他們卻又不約而同的開始垂涎於朝鮮半島,各自扒拉著自己的算盤,背棄了當初雅爾達會議的協定。8月,蘇聯通知美國,在對日宣戰後,將出兵朝鮮。而美國也早已把漢城的重要性提升到跟東京同等位置看待。
當日本本土第二次升起蘑菇雲的時候,蘇聯也發動了對日關東軍的全面攻擊。戰爭進展的非常順利,以至於出乎了美國的意料,日軍的大潰敗讓華盛頓的陸軍參謀們不得不在深夜匆忙之中起草接受日本投降程序的命令,而具體起草人是一名叫博尼斯蒂爾的上校參謀。此時美國白宮各高層正在急切的等待批覆這一命令,博尼斯蒂爾只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博尼斯蒂爾很清楚當時的情況,蘇軍將會很快進攻朝鮮,而美軍卻遠在日本的衝繩,蘇軍完全有可能在美軍到達之前佔領朝鮮全境。他需要重點考慮的是,如何擬定一個能讓蘇聯接受的軍事分界協定,從而阻止蘇聯獨吞朝鮮半島。
或許這一點看起來並不太難,博尼斯蒂爾本打算以朝鮮半島的行政劃分為受降界線,可是手頭的地圖是一張世界地圖,他並沒有找到這個界線。在經過了一番觀察後,他最終選定了北緯38度線,因為這條線差不多正好把朝鮮半島平均的分成南北兩個部分。於是這條只存在於地圖上的一條緯度線便被寫進了他起草的第一號命令裡。也許博尼斯蒂爾自己都不知道,在匆忙之中他所選定的這條線,對朝鮮半島影響至今。草案提交以後,美國海軍部還曾建議以39度線界,這樣可以把大連港劃到美軍的受降範圍內,可是他們在討論這個草案俄時候,蘇軍已經開始在朝鮮半島登陸,為了避免讓蘇聯反對,最終決定了還是以38度線為界。
這一方案交給蘇聯後,蘇聯對這個三八線的分界線沒有任何異議。20天後,美軍登陸朝鮮半島,他們感到意外且高興的是已經南下到達漢城的蘇軍並未佔領漢城,嚴格遵守協定主動返回三八線以北。從此以後,這條並沒有實際存在的北緯38度線便成為朝鮮半島橫貫東西看不見的鴻溝,也成為今後朝鮮半島無數爭端的起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