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昶榮)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以下簡稱「國家醫保局」)下發了《關於印發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等信息業務編碼規則和方法的通知》(醫保發〔2019〕55號),至此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已全部完成。
國家醫保局於2018年8月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分類、統一編碼、統一發布、統一管理」的總體要求,啟動了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制定工作。一年來,國家醫保局組織開展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研究工作,數千名專家參與研究,梳理分析了數千萬條數據,召開了上百次座談會,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醫保業務工作實際,實現共商、共建、共享。
截至2019年9月底,藥品企業已線上維護產品信息120459條;醫用耗材企業已維護註冊證信息17298條,規格型號2000萬條,其中已在各地使用的產品有1198萬條。
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制定的15項信息業務編碼標準是醫保標準化的新引擎,也是醫保標準化的裡程碑,為後續的諸多醫保重大改革奠定基礎。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覆蓋13億人的醫療保障網。信息業務編碼標準是建立全國統一醫保信息系統的基礎和突破口。然而,我國一直未能形成統一的標準化體系,各地醫保工作中普遍存在標準不統一、數據不互認等問題,無法開展有效的大數據分析應用,難以適應新時代醫療保障治理工作的要求。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施子海曾表示,只有數據編碼標準統一,實現數據互認,才能形成全國層面、區域層面的大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應用,為醫保籌資、待遇保障、支付制度、藥品和耗材招標採購、基金監管等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支撐,從而促進醫保精準科學管理,特別是在藥品降價、高值醫用耗材治理改革中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組織部分地區開展信息業務編碼的應用測試工作,通過測試地區的先行先用和深度參與,驗證相關信息業務編碼和資料庫在日常醫保管理工作中的兼容性和適用性,以便進一步完善編碼資料庫,優化動態維護流程,為全國普及推廣積累經驗,推動形成全國醫保信息業務「通用語言」。
預計到2020年,將逐步實現15項信息業務編碼標準的落地使用,實現全國醫保系統和各業務環節的「一碼通」,全面發揮標準化在醫保管理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