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一英裡的碳足印是什麼?

2020-12-05 苔蘚森林

通常情況下,騎自行車是一種低碳交通運輸方式,不過這也和你吃什麼有關。假設每公裡消耗50卡路裡,以此為基礎計算。具體消耗多少,還要看你的健康狀況,騎行的速度,體重多少,用多少次剎車。但是無論你是怎麼騎車的,能量都來源於你吃下去的食物,這些食物會轉化為碳足跡。令人欣慰得是,低碳食物的選擇能提供最好的騎車能源。香蕉就很好呀,很大程度上因為香蕉在自然光下生長以及保存。所以即使距離消費者有千裡之遙,也可以通過船來運輸,而船運的排碳量比要空運少上百倍。比較好的是香蕉不用包裝,因為是本身自帶包裝。

早餐燕麥片是非常好的選擇(加牛奶的話效果就會打折扣)。200克的培根能排放25克的二氧化碳,和騎行一英裡所消耗的差不多。兩個人一起吃奶酪漢堡,一起騎自行車所消耗的能量和共享一輛節能型汽車的能量一樣。如果以一種可笑的方式進行,從世界另一端空運過來的的蘆筍放在盤子裡,那排碳量也會飆升不止:一英裡拍2.8千克的碳,相當於開一輛六英裡耗油一加侖的車。

騎車可以節能減排嗎?當然可以!用餅乾,香蕉和燕麥片做能源,那麼自行車節省的碳量是效率最高的耗油車十倍。騎車也可以保持身體健康,使你不用坐公交車。(嚴格來講,死也會節省碳能源,不過動手術就不一樣了,因為醫療系統碳排放是非常驚人的)。

近幾年我做的最聰明的決定之一就是買了一輛摺疊自行車,可以乘火車上通勤,既能改善生活又環保。我在路上多花了十分鐘,但是上下班途中得到了半個小時鍛鍊和十五分鐘讀書時間。另外,在高峰時期不開車出行,也會減少每個人的排隊時間和等待時的排碳量。很少有人知道,一輛車在擁堵的路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是平穩行駛時的三倍。

相關焦點

  • 圖:馬陵山發現巨型足印化石群
    7月15日,在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考古人員正在測量一批足印化石几天前,當地群眾在一處山凹的坡面上發現了70餘個大型動物的足印,這些足印共分5處,呈正常行走時的形狀分布在50多平米的範圍裡,其中最大的足印長約85釐米,部分能明顯地看到大型鳥類爪尖的抓痕。據考古專家初步籤定,這些極有可能是恐龍足印化石。因為此山是我國東部最大的一條地震斷裂帶,它的山體形成於7000萬年至1.4億年前。恐龍腳印化石的形成條件比恐龍化石更為苛刻,所以發現的這批足印化石格外珍貴。
  • 如果要騎車到月球,需要帶多少乾糧才夠用?
    什麼?騎單車到月球?是的,計算騎單車到達月球涉及到許多的物理問題,讓從科學的角度梳理一下,騎車到月球究竟要多久?首先需要連接地球和月球的一條超級纜繩。現實畢竟與科幻電影《外星人E.T.》不同,劇情裡外星人和小男孩騎著單車飛向月球,如果你接受這項太空任務,你會有一輛漂亮的白色太空單車,基於特殊的車輪沿著線纜前行(我們假設騎車過程中沒有摩擦能量損耗)。
  • 地球騎車到月球 24小時不停僅需267天
    為了實際從地球騎自行車抵達月球,必須建造一根鋼製纜繩,很顯然,地月平均距離是24萬英裡,這根鋼製纜繩的建造成本並不低,地月系統並非持續保持靜止狀態,相反,它們一直處於運行旋轉,並且會自轉,這些因素都會改變騎車到達月球的時間。
  • 荷蘭出新規禁止騎車人看手機(雙語)
    現在馬路上的低頭族屢見不鮮,走路的人要看手機上的視頻和推送打發無聊,開車的人要看手機上的導航,騎車的送餐員要用手機搶單,因此也引發交通事故無數。近日,荷蘭因為騎車低頭族太多,相關交通事故呈上升趨勢,立法禁止騎車時用手機。
  • 韓國發現世界上最小恐龍足印,長度僅1釐米,體型或如麻雀大
    據悉,研究團隊於2011年在韓國一處考古遺址發現這些有1.1億年歷史的足印。率先發現的人是晉州教育大學教授Kyung Soo Kim(金敬秀),足印獲命名為「Dromaeosauriformipes rarus」,翻譯大概意思即是馳龍家族成員的罕見足印。
  • 故事|鴨子騎車記(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故事簡介鴨子騎車?這可真是個瘋狂的想法!但有一隻鴨子真的辦到了!農場裡的馬、牛、羊、雞、狗、老鼠……對鴨子騎車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在一個平平常常的下午,動物們幹了一件很不平凡的事情…精彩賞析有一天,在農場裡,鴨子冒出一個瘋狂的主意,「我打賭我會騎車」他一搖一擺地走到男孩停著的自行車旁,爬上去,騎了起來。
  • 古人類學家發現400個足印化石,鑑別出2萬年前的大家庭,3男14女
    足印化石難保存、難識別,所以無論是曾經的陸地霸主恐龍,還是遠古人類,他們所留下的足跡,一旦有所發現,都是令人興奮且獨具意義的。408個足印化石回溯起來,這408個腳印化石早在4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但是清理和初步的鑑定結果直到今年才完成,並發表於《科學報告》上。腳印化石位於東非的坦尚尼亞,那裡至今還生活著遊牧打獵的馬賽人,也是他們最早留意到了這些地面上的坑窪痕跡。
  • 太空梯成功向天空邁出一英裡 最終建6.2萬英裡
    據《新科學家》雜誌16日報導,引人矚目的太空梯試驗取得重大進展,美國一私營公司設計出的太空梯電纜能向空中拉長一英裡距離,這使得機器人可以沿著電纜爬上爬下。     美國私營公司LiftPort集團宣布,今年一月在美國菲尼克斯附近沙漠中進行的試驗中,該公司成功將高強度纜繩向空中延伸了一英裡
  • 一英裡是多少公裡 一英裡相當於幾公裡
    在電影《美國隊長2》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美國隊長半小時跑了13英裡,我們很納悶,因為長度的國際單位都是千米,而這裡的13英裡是長還是短?我們知道一公裡等於1000米。那麼一英裡等於多少公裡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你知道嗎】騎車勿戴耳機 或致命!
    戴著耳機騎車這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甚至有可能給你帶來生命危險的,您相信嗎?一起來關注騎車戴耳機或有生命危險,這是真的嗎?那麼騎車戴耳機或有生命危險究竟是真的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騎車戴耳機,不管你眼前車水馬龍世事變遷,我只在我自己的音樂世界裡獨享這刻的愉悅。
  • 熊孩子故意推倒騎車小孩,成年人過去就是一巴掌,網友們卻稱活該
    最近,網上一段男孩故意推倒騎車小孩,被大人看到後過來就打了一巴掌的視頻。很多網友表示:推人的男孩活該!從這段視頻的畫面可以看到,原先是一名年齡較小的男孩,正騎著一輛兒童自行車在馬路上騎行,而在他的正前方有一位身高比他略大的男孩擋在了正前方。
  • 幾乎兩倍的時間停止從80英裡/小時60英裡,這是為什麼?
    想像一下,您正在閱讀一款新款跑車Gorgonzola MVS-400istxC Black Edition。這輛恆星表現的車輛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剎車:一個60 - 0的恐慌停止只需要60英尺。流行測驗:距離80英裡每小時的距離需要多少距離?如果你猜80英尺,你是錯的。這一切都與物理的一個棘手的小方面有關 - 大多數汽車愛好者都不知道。
  • 【悅讀】只剩一英裡
  • 機器人個人車,最高速度6英裡
    日本千葉理工大學山中順二和富田隆一開發出一種機器人車,RidRoid CanguRo。它是一種獨特的機器人車輛,永遠不會離開你身邊,並轉化為個人車輛,將帶你到目的地。CanguRo這個名字很像袋鼠,雖然它不會跳來跳去,但它以最高速度6英裡/小時或10公裡/小時平穩地奔跑,據說它是正在開發的一系列RidRoid機器人中的第一款產品。
  • 女子騎自行車達183.9英裡/小時
    Denise Mueller-Korenek以平均每小時183.932英裡的速度駕駛定製自行車 - 打破了自1995年以來的世界紀錄。在開闊地上騎自行車的最快人是Denise Mueller-Korenek,他以平均每小時183.932英裡的速度騎自行車 - 打破了自1995年以來的世界紀錄。
  • 最後一英裡之外,亞馬遜的「中間一英裡」野心
    就像曾經在最後一英裡配送領域,亞馬遜挑戰傳統的 UPS 和 FedEx 一樣,亞馬遜如今正朝著貨運業務的中間一英裡邁進。近年來,亞馬遜的最後一英裡配送服務——從無處不在的帶著公司笑臉箭頭標誌的配送貨車到測試中的無人機配送,都吸引了廣泛關注。
  • 天生訓練狂科比,夜間騎行穿越40英裡沙漠!格裡芬直呼不可思議!
    科比:你穿過山和大海,我穿越40英裡沙漠,就問你服不服!格裡芬:大佬,我服!關於湖人傳奇名宿「黑曼巴」科比的故事,即使在他退役多年以後依舊會徘徊在你耳邊,那麼你一定會知道他是「天道酬勤」的代表人物。不過,今天要為大家說的是一件讓當時還在快船隊格裡芬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當時的科比到底做了什麼呢?容我娓娓道來!科比夜間騎行穿越40英裡沙漠,格裡芬表示不可思議大家都知道科比的成功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作為天生的訓練狂科比曾經還做過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半夜裡騎車40英裡穿越沙漠!
  • 騎車回家方向走反 網友:就這路痴程度哪兒來的勇氣騎車回家
    近日一則騎車回家方向反了的新聞引發了網友關注。20日,安徽蕪湖交警在高速路上攔住一個騎自行車的男子,他自稱是騎車回家過年。男子從山東日照出發,目標黑龍江齊齊哈爾,結果被人指錯了路,騎了一個多月來到了蕪湖。交警和收費站的工作人員一起買了票,幫他坐上了回家的車。
  • 鳳凰解密:中國版一千英裡汽車拉力賽
    中國版一千英裡拉力賽鳳凰汽車訊 正在緊張進行當中,號稱"中國版一千英裡汽車拉力賽"的2012世界老式汽車中國公開賽已於10月7日從中國北京的水關長城腳下正式啟程,截止8日晚,車隊已經經過近700公裡的跋涉,兩個賽段的考驗,
  • 會不會有一英裡高的摩天大樓
    1956年, 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懷特 對準建造一座1英裡(約1.6公裡)高的替換。 替換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建築 高都要出很多- 它會是艾菲爾鐵塔高度的五倍。 但是許多評論家嘲笑這位建築師, 因為人們將會花好幾個小時等電梯。 更甚,這座大廈將會因無法承受自重而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