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聯合全球首次實驗新技術 成都加熱「人造太陽」衝擊1億℃

2020-12-06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中法聯合全球首次實驗新技術 成都加熱「人造太陽」衝擊1億℃

中國環流器二號A在進行實驗

釋放巨大能量  氘  氚  氦  中子

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

  成都造的「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其等離子體電子溫度達5500萬℃。但要實現受控核聚變,必須達到上億℃的高溫

  昨日中法聯合實驗嘗試的,就是一種加熱方式的新型天線技術。這種新型天線,是專門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設計,將在未來安裝到ITER中

  ITER將真正實現可控的氘氚核聚變反應,首次產生可觀的聚變能。預計ITER將產生50萬千瓦的聚變功率

  昨日,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科學家,在成都實驗用一種新型天線將某種微波導流到「人造太陽」實驗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中,探索讓溫度已達5500萬℃的「人造太陽」達到更高溫度。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這項新技術在高約束模式下開展實驗,未來將應用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人類為掌握受控核聚變做出的集體努力,也是中國參與的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要實現受控核聚變,必須達到上億℃的高溫。

  「人造太陽」

  嘗試新型天線技術加熱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段旭如介紹,預計ITER將於2025年開始等離子體實驗研究,ITER計劃將驗證核聚變能利用的科學技術可行性,這種清潔能源有望約40年後逐步投入商用發電。

  核聚變的主要原料是氫的同位素氘、氚。「1升海水中含有30毫克的氘,它全部聚變反應後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的能量。在地球上,海水大量存在,燃料非常豐富。要實現受控核聚變反應,必須達到上億℃以上高溫,以及足夠高的密度等,如果因某種原因導致條件不能滿足,聚變反應就會停止,因此它具有固有安全性。」

  2006年,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其等離子體電子溫度達5500萬℃,是迄今為止國內裝置達到的最高溫度。昨日中法聯合實驗嘗試的,就是一種加熱方式的新型天線技術。目前等離子體加熱共有四種方法,分別是中性束注入系統加熱、電子迴旋波系統加熱、離子迴旋波系統加熱,而這個新型天線耦合實驗就是第四種——低雜波系統加熱裡的一個關鍵部件。這種新型天線,是專門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設計,將在未來安裝到ITER中。

  目前的「人造太陽」內部,用的主要是氘,還沒有加入氚,所以不會產生核聚變。「ITER將真正實現可控的氘氚核聚變反應,首次產生可觀的聚變能,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努力確保它的成功,讓人類能用上清潔能源。」段旭如說,預計ITER將產生50萬千瓦的聚變功率。

相關焦點

  • 新技術加熱「人造太陽」衝擊1億攝氏度高溫
    (原標題:成都加熱「人造太陽」衝擊1億℃)
  • 我國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並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等離子體溫度可達1.5億℃電流強度六倍於上一代「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 「人造太陽」在成都正式建成!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藍色電光閃爍。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新一代「人造太陽」在成都首次放電
    今日下午,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視窗|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在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4日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12月4日拍攝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新華社成都12月4日電(記者謝佼、張超群)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在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4日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四川成都建成
    ,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4日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介紹,「HL-2M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 1億度,20秒,韓國人造太陽打破中國紀錄,人類的救命稻草?
    而此前的紀錄,是由中國的東方超環在今年4月剛剛創造的——1億度,近10秒。「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託克馬克裝置也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大家要注意區分的是,成都這個「人造太陽」是貨真價實的世界最先進高科技,而去年無良機構炒作的成都「人造月亮」則完全是一場偽科學的騙局,我的文章《》已充分揭露了這一點。
  • 1億度,20秒,韓國人造太陽打破中國紀錄,人類的救命稻草來了?
    能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命脈,隨著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導致的全球氣候暖化愈演愈烈,氣候崩潰的臨界點越來越近,人類迫切需要一種不會加熱地球大氣層的清潔能源,來取代傳統的煤油氣能源,為文明發展注入必需的強勁動力,避免被自己釋放的二氧化碳加熱燙死。其中最有希望,能夠一勞永逸的,就是可控核聚變,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人造太陽。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藍色電光閃爍。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成都12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了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盛利「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中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圖為12月4日拍攝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工作人員在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的真空室內作業(2019年5月27日攝)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僑報網綜合訊】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4日對外透露,北京時間當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個「太陽」怎麼造?
    中國的「人造太陽」像一個磁線圈,當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以後,它就會發生聚變,如太陽一樣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什麼我們要人造一個太陽?科學家怎樣造出這個「太陽」?看過鋼鐵俠的人都知道,鋼鐵俠裡面有一個人造太陽叫託卡馬克,像一個磁線圈一樣。如果把氣體加熱到上億度,它就會發生聚變,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出巨大的能量。如果是現實版的託卡馬克的話,中國有兩個人造太陽,一個在合肥,另一個在成都,分別叫合肥超環和中國的環流器1號。
  • 中國「人造太陽」在川建成並首次放電
    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它的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十倍,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Evelyn Zhang • 2018-11-12 18:06:52 來源:前瞻網
  • 人造太陽韓國破了中國紀錄,攝氏1億度維持20秒
    全球人造太陽核融合裝置競賽火熱展開,中國今年4月創出的攝氏1億度近10秒紀錄,如今據報被韓國打破了這項記錄;韓國核融合研究所(KFE)研發的核融合裝置KSTAR,成功讓攝氏1億度的高溫電漿體維持20秒,創下新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