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頭扇尾鶯,拉丁名為是Cisticola exilis,別稱黃頭扇尾鶯,Golden-headed Cisticola,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鶲科的一種動物,命名時間在Horsfield,1827,命名人為Vigors。
該物種夏羽雄鳥前額淡棕色,頭頂蒼白沾菸灰色或為菸灰白色,枕菸灰色,臉淡黃褐色。背、肩黑色,羽緣灰褐色在背部形成黑色縱紋,腰淡褐色,到尾上覆羽逐漸變為深慄色或皮黃褐色,尾黑色具窄的淡色或灰棕色尖端,兩翅煙黑色具暗慄色羽緣。下體喉、腹白色或近白色,其餘下體皮黃色。冬羽雄鳥前額和頭頂黑色,羽緣灰色,後頸暗慄色具棕色羽緣,耳覆羽煙褐色。背、肩、兩翅覆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具慄色羽緣,腰和尾上覆羽慄色,其中尾上覆羽具黑色縱紋,尾較夏羽顯著延長,中央尾羽灰褐色,羽軸黑色具黑色羽幹紋,其他尾羽黑色,飛羽黑褐色具暗慄色羽緣。頦、喉、胸、腹白色或近白色,兩肋慄皮黃色。
雌鳥似雄鳥冬羽。分布於雲南西部的種群雄鳥夏羽頭頂金黃色或黃色,冬羽棕色,雌鳥和雄鳥冬羽相似。而分布於臺灣的種群雄鳥夏羽頭頂為黃白色,冬羽為黑褐色具黃褐色羽緣,雌鳥和雄鳥冬羽相似。虹膜淡褐色或榛子色,上嘴紅褐或暗褐色,下嘴肉色或黃肉色,腳黃色或肉色。
該物種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腳和平原地帶的灌木叢與其在耕地邊和溪邊灌木與草叢中較常見。
金頭扇尾鶯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成小群,特別是冬季。春夏,雄鳥常停棲於居所環境中較高的草莖枝條上大聲的鳴唱,有時也停到電線上或在空中邊飛邊唱,飛行時常隨著歌聲上下不規則的飄移。秋冬則少有鳴叫,而且常隱於草叢中,不易發現。此物種主要以螞蟻等小型昆蟲為主食,偶爾也吃雜草種子。該物種繁殖期雄鳥於棲處或飛行時發出刺耳的,接響亮的流水般plook聲,也作刺耳的高音責罵聲。非繁殖期則少有叫聲,偶會有夏天鳴唱聲的前半段,且音量長度都縮小。
金頭扇尾鶯分布於澳大利亞、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緬甸、尼泊爾、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泰國、東帝汶、越南。 中國香港。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湖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香港;臺灣。
此物種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較為常見。中國各地種群估國大陸約有100~10,000繁殖對;中國臺灣約10,000~100,000繁殖對。金頭扇尾鶯在中國種群數量並不豐富,有明顯下降趨勢,在一些有分布記錄的地區,如雲南等地,已很難見到。
金頭扇尾鶯屬名Cisti-cola的字首為由希臘文Kistos演變成Cistus,是巖茨科植物的一個屬名,Cisti為借用該灌木的屬名,cola是「定居者」的意思,是指該屬鳥種喜棲息於灌叢的環境。種名exills源自拉丁文是「細小」的的意思,應是指該種鳥身軀嬌小。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