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鶯的家譜

2021-01-20 天堂的鳥窩
現存的32種樹鶯被劃分成7個屬,其中19種在中國有分布。拍過的樹鶯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冠地鶯和寬嘴鶲鶯了。現在幾乎不去麵包蟲塘拍鳥了(純野拍為主),但為了金冠地鶯還不得不去,在百花嶺4#、38#和洪崩河12#,幾次都沒有拍到清晰的圖片,這小傢伙移動速度實在太快了,以前用大炮沒有搞定,現在用微單,難度更大啦,但也正因為如此,才好玩。自從姜家寨出現寬嘴鶲鶯後,去了4次,還住過半山腰的木屋幾天,7#、3#,我連毛也沒有見到一根,幾次看到紅頭,可也只是慄頭鶲鶯和金頭縫葉鶯,空歡喜。

咋辦?還能咋辦,再去唄,直到拍到為止。金冠和寬嘴一定要拿下,其它的隨緣吧,中國鳥拍不完的。

01、黃腹鶲鶯(Yellow-bellied Warbler)

Abroscopus superciliaris(Blyth,1859),IUCN LC

A. s. flaviventris(Jerdon,1863),喜馬拉雅山中部到孟加拉國東部和緬甸西部。

A. s. drasticus(Deignan, 1947),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

A. s. smythiesi(Deignan, 1947),緬甸中部。

A. s. superciliaris(Blyth,1859),緬甸中部及南部、中國南部、泰國北部、西部到寮國北部及中部。(指名亞種)

A. s. euthymus(Deignan, ,1947),越南。

A. s. bambusarum(Deignan,1947),泰馬半島北部。

A. s. sakaiorum(Stresemann,1912),馬來半島中部和南部。

A. s. papilio(Deignan,1947),蘇門答臘。

A. s. schwaneri(Blyth,1870),婆羅洲。

A. s. vordermani(Büttikofer,1893),爪哇。

02、棕臉鶲鶯(Rufous-faced Warbler)

Abroscopus albogularis(F.Moore,1854),IUCN LC

A. a. albogularis(F.Moore,1854),喜馬拉雅山東部到雲南和緬甸西部。(指名亞種)

A. a. hugonis(Deignan,1938),緬甸北部和東部、泰國西北部。

A. a. fulvifacies(Swinhoe,1870),中國南部及東南部、臺灣、印度支那北部。(華南亞種)

03、黑臉鶲鶯(Black-faced Warbler)

Abroscopus schisticeps(J.E.Gray & G.R.Gray,1847),IUCN LC

A. s. schisticeps(J.E.Gray & G.R.Gray,1847),喜瑪拉雅山中部。(指名亞種)

A. s. flavimentalis(E.C.S.Baker,1924),喜瑪拉雅山東部到緬甸西部。(滇藏亞種)

A. s. ripponi(Sharpe,1902)。緬甸中部及東部、中國南部和越南西北部。(川滇亞種)

04、金頭縫葉鶯(Mountain Tailorbird)

Phyllergates cucullatus(Temminck,1836),IUCN LC

P. c. coronatus(Blyth,1861),喜瑪拉雅山東部到印度支那。

P. c. thais(Robinson & Kloss,1923),

P. c. malayanus(Chasen,1938),

P. c. cucullatus(Temminck,1836),蘇門答臘、爪哇和峇里島。

P. c. cinereicollis(Sharpe,1888),婆羅洲東北部。

P. c. viridicollis(Salomonsen,1962),巴拉望。

P. c. philippinus(Hartert, 1897),呂宋島。

P. c. everetti(Hartert, 1897),弗洛雷斯島(小聖代)

P. c. riedeli(A.B.Meyer & Wiglesworth,1895),蘇拉威西島北部。

P. c. meisei(Stresemann,1931),蘇拉威西島中西部。

P. c. hedymeles(Stresemann,1932),蘇拉威西島西南部

P. c. stentor(Stresemann,1938),蘇拉威西島中部及東南部。

P. c. relictus(Rheindt、Prawiradilaga、Ashari、Suparno & Ng,2020),佩倫島(邦蓋島)。

P. c. sulanus(Rheindt、Prawiradilaga、Ashari、Suparno & Ng,2020),塔利阿布島(蘇拉島)。

P. c. dumasi(Hartert, 1899),布魯和塞拉姆(摩鹿加群島南部)。

P. c. batjanensis(Hartert, 1912),巴坎(哈爾馬赫拉島西南部)。

05、寬嘴鶲鶯(Broad-billed Warbler)

Tickellia hodgsoni(F.Moore,1854),IUCN LC

海拔 1050 - 2850 米的溼潤山區森林稠密灌叢下的次生植被。

06、日本樹鶯(Japanese Bush Warbler)

Horornis diphone(Kittlitz,1830),IUCN LC

IOC V10.2 & Zoonomen 包含下屬四個亞種:

H. d. riukiuensis(Kuroda,Nagamichi,1925),繁殖於薩哈林島南部、千島群島南部。

H. d. cantans(Temminck & Schlegel,1847),繁殖於日本中部及南部、琉球北部。

H. d. restrictus(Kuroda,Nagamichi,1923),繁殖於琉球南部。

H. d. diphone(Kittlitz,1830),繁殖於日本伊豆、博寧、火山島。

ITIS 包含下屬六個亞種(希望是美國因疫情沒有及時更新):

H. d. riukiuensis(Kuroda,Nagamichi,1925)

H. d. cantans(Temminck & Schlegel,1847)

H. d. restrictus(Kuroda,Nagamichi,1923)

H. d. diphone(Kittlitz,1830)

H. d. canturians(Swinhoe,1860)

H. d. sakhalinensis(Yamashina,1927)

07、遠東樹鶯(Manchurian Bush Warbler)

Horornis canturians(Swinhoe,1860),IUCN LC

在 ITIS 中,是日本樹鶯的亞種。

IUCN 中,英文名是 Korean Bush-warbler。

IOC V10.2 & Zoonomen 包含下屬兩個亞種:

H. c. canturians(Swinhoe,1860),繁殖於中國中部和東部,越冬於中國南部及東南亞。

H. c. borealis(C.W.Campbell,1892),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西伯利亞東南部和朝鮮半島,越冬於臺灣、菲律賓北部。

Avibase,相關物種關係如下圖所示。

08、強腳樹鶯(Brown-flanked Bush Warbler)

Horornis fortipes(Hodgson,1845),IUCN LC

H. f. pallidus(W.E.Brooks,1871),喜瑪拉雅山西部到尼泊爾西部。

H. f. fortipes(Hodgson,1845),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到中國西南部和緬甸北部。

H. f. davidianus(J.Verreaux,1871),中國中部到印度支那北部。

H. f. robustipes(Swinhoe,1866),臺灣。

09、休氏樹鶯(Hume's Bush Warbler)

Horornis brunnescens(Hume,1872),IUCN LC

單型種,留鳥於喜瑪拉雅山區。(原黃腹樹鶯西藏亞種)10、黃腹樹鶯(Yellow-bellied Bush Warbler)

Horornis acanthizoides(J.Verreaux,1871),IUCN LC中國特有種

H. a. acanthizoides(J.Verreaux,1871),中國中部、東南部。(指名亞種)

H. a. concolor(Ogilvie-Grant,1912),臺灣。(臺灣亞種)

11、異色樹鶯(Aberrant Bush Warbler)

Horornis flavolivaceus(Blyth,1845),IUCN LC

H. f. flavolivaceus(Blyth,1845),喜瑪拉雅山中部及東部。(指名亞種)

H. f. stresemanni(Koelz, 1954),阿薩姆邦西南部。

H. f. intricatus(Hartert, 1909),緬甸北部和中部到中國西南部。(秦嶺亞種)

H. f. weberi(Mayr,1941),阿薩姆邦東南部及緬甸西部。

H. f. oblitus(Mayr,1941),印度支那北部。

12、灰腹地鶯(Grey-bellied Tesia)

Tesia cyaniventer(Hodgson,1837),IUCN LC

單型種,尼泊爾到東南亞。

13、金冠地鶯(Slaty-bellied Tesia)

Tesia olivea(McClelland,1840),IUCN LC

T. o. olivea(McClelland,1840),喜馬拉雅山東部到中國南部和緬甸北部。

T. o. chiangmaiensis(Renner et al.,2008),泰國北部到越南北部。

14、寬尾樹鶯(Cetti's Warbler)

Cettia cetti(Temminck,1820),IUCN LC

C. c. cetti(Temminck,1820),歐洲西部到希臘和巴爾幹半島,非洲西北部。

C. c. orientalis(Tristram,1867),土耳其到伊朗和阿富汗。

C. c. albiventris(Severtsov, 1873),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到中國西北部和阿富汗北部。(新疆亞種)

15、大樹鶯(Chestnut-crowned Bush Warbler)

Cettia major(F.Moore,1854),IUCN LC

C. m. major(F.Moore,1854),喜馬拉雅山中部到中國中部。

大樹鶯是局部常見的,為何百度上圖片如此少?在秦嶺什麼地方呢?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 3000 - 4880 米高山冷杉林等針葉林下灌叢、竹叢和草叢中。

C. m. vafra(Koelz, 1954),印度東北部。16、棕頂樹鶯(Grey-sided Bush Warbler)

Cettia brunnifrons(Hodgson,1845),IUCN LC

C. b. brunnifrons(Hodgson,1845),印度北部到中國南部。(指名亞種)

C. b. whistleri(Ticehurst,1923),喜瑪拉山西部。

C. b. umbratica(E.C.S.Baker,1924),印度東北部、中國南部和緬甸北部。(雲南亞種)

棕頂樹鶯是局部常見的,為何百度上圖片如此少?

17、慄頭地鶯(Chestnut-headed Tesia)

Cettia castaneocoronata(Burton,1836),IUCN LC

C. c. castaneocoronata(Burton,1836),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東北部到中國南部和寮國北部。

C. c. abadiei(Delacour & Jabouille, 1930),越南北部。

C. c. ripleyi(Deignan, 1951),雲南。

18、鱗頭樹鶯(Asian Stubtail)

Urosphena squameiceps(Swinhoe,1863),IUCN LC

單型種,繁殖於俄羅斯東南部、中國東北部、朝鮮和韓國以及日本,越冬於東南亞。

19、淡腳樹鶯(Pale-footed Bush Warbler)

Urosphena pallidipes(Blanford,1872),IUCN LC

IUCN 中,科學名是 Hemitesia pallidipes

U. p. pallidipes(Blanford,1872),喜馬拉雅山脈到雲南西部和緬甸北部

U. p. laurentei(La Touche, 1921),緬甸中部和雲南東南部到越南。

U. p. osmastoni(Hartert,1908),安達曼群島。

下屬樹鶯在中國無分布:

20、褐頭縫葉鶯(Rufous-headed Tailorbird)Phyllergates heterolaemus(Mearns,1905),IUCN LC21、菲律賓樹鶯(Philippine Bush Warbler)Horornis seebohmi(Ogilvie-Grant,1894),IUCN LC22、帛琉樹鶯(Palau Bush Warbler)Horornis annae(Hartlaub & Finsch,1868),IUCN LC23、臺島樹鶯(Tanimbar Bush Warbler)Horornis carolinae(Rozendaal,1987),IUCN NT

單型種,留鳥於塔寧巴島。

24、所羅門樹鶯(Shade Bush Warbler)Horornis parens(Mayr,1935),IUCN LC

單型種,留鳥於索羅門群島。

25、布島樹鶯(Bougainville Bush Warbler)Horornis haddeni(Lecroy & Barker,2006),IUCN NT

單型種,留鳥於布幹維爾島及索羅門群島。

26、斐濟樹鶯(Fiji Bush Warbler)Horornis ruficapilla(E.P.Ramsay,1875),IUCN LC27、馬氏樹鶯(Sunda Bush Warbler)Horornis vulcanius(Blyth,1870),IUCN LC

8個亞種,留鳥於蘇門答臘島到菲律賓及小聖代群島。

28、褐冠地鶯(Russet-capped Tesia)Tesia everetti(Hartert,1897),IUCN LCTesia superciliaris(Bonaparte,1850),IUCN LC

單型種,留鳥於爪哇島。

30、印尼短尾鶯(Bornean Stubtail)Urosphena whiteheadi(Sharpe,1888),IUCN LC

單型種,留鳥於婆羅洲。

Urosphena subulata(Bonaparte,1850),IUCN LC

2個亞種,留鳥於小聖代群島。

32、紐氏叢鶯(Neumann's Warbler)Urosphena neumanni(Rothschild,1908),IUCN LC單型種,留鳥於剛果東部、烏幹達西南部、盧安達西部和蒲隆地西部。

IUCN 中,科學名是 Hemitesia pallidipes

the end.

相關焦點

  • 日本樹鶯,失而復得的南匯東灘鳥種記錄
    這是因為,「南匯東灘鳥類名錄2018」依據的「上海鳥類名錄2017」升級為「上海鳥類名錄2018」,將原日本樹鶯Horornis diphone下的canturians亞種重新置還於遠東樹鶯Horornis canturians之下,日本樹鶯Horornis diphone在上海鳥類名錄中只剩下了riukiuensis亞種,這個亞種在南匯東灘沒有明確的記錄,所以將日本樹鶯從「南匯東灘鳥類名錄2018
  • 科普:缺乏競爭讓夏威夷日本樹鶯唱歌「偷工減料」
    原標題:科普:缺乏競爭讓夏威夷日本樹鶯唱歌「偷工減料」 日本樹鶯以叫聲婉轉動聽著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約80年前被帶到夏威夷的日本樹鶯其後代的叫聲比日本土生土長的同類明顯「偷工減料」,不再那麼動聽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缺乏競爭所致。
  • 【泰山鳥類科普105】短翅樹鶯
    形態特徵 較大的鶯類,體長14~18釐米。整體似遠東樹鶯而稍短。上體橄欖褐色,下體近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皮黃色,具皮黃白色眉紋和近黑色過眼紋。與遠東樹鶯的區別在於其整體較少紅棕色,與強腳樹鶯的區別在於其體大且鳴聲明顯不同。生活習性 棲息於山區和山下的灌草叢、矮樹叢中。習性似遠東樹鶯,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性隱蔽,多在灌叢和地面覓食昆蟲。鳴聲為拖長的低顫音,後接一串3~4音節的圓潤多變叫聲,與遠東樹鶯有區別。旅鳥。見於泰山山區。
  • 愛鳥市民從貓口中救下淡腳樹鶯
    這不,家住鼓樓區蘆柴洲的市民苑師傅,就從流浪貓的口中搶救了一隻受傷淡腳樹鶯鳥的性命。  苑師傅稱,今日(5月17日)上午,他在小區院內遛鳥的時候,聽見一隻鳥兒「嘰嘰」狂叫聲,原是一隻流浪白貓正在跳躍撲捉一隻淡腳樹鶯鳥
  • 文筆山的淡腳樹鶯
    來到半山一處稍平坦的地方,耳邊傳來陣陣淡腳樹鶯的鳴叫聲,且是一左一右兩隻彼此呼喚應答。見此情形,我停下腳步拿出錄音筆回放,果然看見一隻喉部很白的小鳥「唰」的一下從灌木叢中竄到一棵很高的松樹上,繼續在大聲的鳴叫著,仿佛在說:「你是誰,快走開,這是我的地盤」。只一小會兒,它便逐漸向我靠近,停在了一棵矮樹上,此時咔咔聲響起,它被定格下來了。淡腳樹鶯
  • 動物野趣 | 神奇的鱗頭樹鶯(下篇)—— 叫起來,老年人可能聽不見!
    有呀,鱗頭樹鶯就是一個! 這可是一隻難得一見的神奇小鳥。鱗頭樹鶯屬於雀形目、柳鶯科、樹鶯屬,由於它尾羽特短,也稱「亞洲短尾鶯」。 它們是候鳥,主要分布在俄國、中國、朝鮮、日本和東亞、東南亞地區。 【鱗頭樹鶯分布示意圖。南北遷徙路線長達數千公裡。(圖片源於網絡)】鱗頭樹鶯的叫聲非常奇特,如果說秋季遷徙時的叫聲還有點鳥叫的痕跡,那麼四月陽春裡求偶的鳴唱一定讓你大吃一驚!【音頻(1):鱗頭樹鶯的叫聲像不像秋夜的蟲鳴?(源於網絡音頻資料)】你能聽到錄音裡尖銳的叫聲嗎?
  • 青島候鳥傳|遠東樹鶯是鳥界絕對的實力歌手 不信戳進來聽
    半島記者 李百明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今天的主角是鶯,所謂鶯歌燕舞,鶯以鳴唱見長。遠東樹鶯音頻文件在公園裡、樹林邊,僅靠視覺觀鳥就像坐在影院裡,關掉聲音看大片一樣,了無生趣。
  • 鶯科動物強腳樹鶯簡介
    強腳樹鶯(學名:Horornis fortipes):體長9-13釐米,小型鳥類,是一種暗褐色樹鶯。具形長的皮黃色眉紋,上體概呈橄欖褐色,兩側淡棕色,下體偏白而染褐黃。與日本樹鶯相似,但跗蹠長一般不及23毫米。
  • 活動| 講座:浙江鳥類辨識——浙江的鶯(柳鶯、鶲鶯)
    春季遷徙季,又到鶲鶯過境季,這兩天鳥友們遇見了這些柳鶯。  華南冠紋柳鶯 蔣金福  冕柳鶯 蔣金福  極北柳鶯 蔣金福  看看這些柳鶯的顏色、看看它們的體型、看看它們的大小,是不是要崩潰……  傻傻分不清!
  • 龍城鳥影(8)—強腳樹鶯
    強腳樹鶯雀形目 > 鶯科 > 樹鶯屬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Cettia
  • 描寫春天的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作品賞析  注釋:  1.錢塘湖:杭州西湖的別稱。  2.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3.賈亭:唐代杭州刺史賈全所建的賈公亭,今已不存。
  • 【泰山鳥類科普107】鱗頭樹鶯
    形態特徵 體型甚小的鳴禽,亦為小型的鶯類,體長8~10釐米。嘴尖而細,身形緊湊,腳較長,尾甚短,與其他鶯類較易區分。上體褐色,下體白。頭頂部羽毛短圓,具深色羽緣,形成鱗片狀。眉紋黃白色,過眼紋黑色。臉頰、兩脅和尾下覆羽沾皮黃色。腳肉粉色 。
  • 【泰山鳥類科普104】遠東樹鶯
    形態特徵 小型鳴禽,但為較大的鶯類,體長17釐米左右。體形較修長,尾較長。
  • 科學家解密了銀河系的家譜
    現在,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通過利用人工智慧分析繞銀河系運轉的球狀星團的特性,成功地重建了我們銀河系的第一部完整的家譜該研究通過使用其球狀星團現已成功推斷出銀河系的合併歷史並重建了家譜。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 伍氏宗親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要修家譜!【建議傳播】
    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古老民族,撰國史、編方志、修家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歷史文獻(國史、方志、家譜)之一。沒有家譜的家庭,如斷根浮萍,無法感知世代傳承的家族力量;沒有收藏家譜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沒有家規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規矩;沒有家訓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標準。
  • 不認識世系圖表,別說你懂家譜丨詳解家譜之樹狀結構圖
    世系圖表是記載家族成員信息的結構圖與表格,是家譜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編修(續修)族譜的中心工作。編修者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把辛辛苦苦新修的家譜展現給族人時,族人的第一句話是:辛苦了!第二句話可能就是:我在哪一卷(冊、本)上,怎麼找不到呢?是不是把我落下了?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我常常在想,一個家族在國家滅亡,朝代更替,家破人亡,甚至滅門滅族之際,為什麼還有人撰修家譜並傳承下去?歷朝歷代為何都很重視家譜撰修和傳承?這其實也是一種責任。因此,我下定決心去修家譜。據清朝乾隆年間活字印刷的延安富縣《柳氏家譜》記載:「相傳始祖全公自關中華園遷居於鄜……」也提到了唐代柳公權的居住地,關中華園,應是華原之誤。華原,即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而《陝北柳氏族譜》又據家譜等資料考其先祖又從安徽遷徙而來,對比安徽等地家譜與藍田本支疑似太多。而陝北譜內與藍田類似的名字又太多,可惜的是世系斷斷續續,且家譜並無字輩,只能存疑待考。
  • 家譜的大用途
    家譜可以給人們帶來許多重要的信息,並且家譜包含的人數越多,就越有價值。孔子的家譜流傳數千年,價值不可估量。它上至孔子47世祖(軒轅黃帝),下至80世嫡孫,前後跨越大約4600多年。2006年元旦,孔佑仁出生,他就是孔子第80世嫡長孫,目前在孔氏家譜排名最末端的一個人,而且相信這個家譜還會繼續排下去。
  • 淺談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 什麼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 什麼是家譜? 古釋:「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又「家,謂一門之內」。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漢以前,見之於正史載錄的譜牒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