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密了銀河系的家譜

2020-12-03 騰訊網

銀河系是一個包含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的星系,但長期以來我們銀河系的起源一直是一個謎。

現在,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通過利用人工智慧分析繞銀河系運轉的球狀星團的特性,成功地重建了我們銀河系的第一部完整的家譜。

銀河系擁有超過150個球狀星團(globular clusters)。球狀星團是由多達一百萬顆恆星組成的密集群,幾乎與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其中許多星團形成於較小的星系中,這些星系合併形成了我們今天生活的星系。該研究通過使用其球狀星團現已成功推斷出銀河系的合併歷史並重建了家譜。

為此,他們開發了一套獨特的高級計算機模擬來模擬銀河系,該模擬稱為E-MOSAICS,它們包括用於球狀星團形成、演化和破壞的完整模型。如下圖所示,通過將從E-MOSAICS模擬獲得的見解應用於銀河系球狀星團種群,可以推斷出銀河系的銀河合併樹。

在模擬中,研究人員能夠將球狀星團的年齡、化學成分和軌道運動與它們形成的祖先星系的特性聯繫起來,這樣的過程距今已有100億年。通過將這些見解應用於銀河系中的球狀星團群,他們不僅可以確定這些祖先星系包含多少顆恆星,而且還可以確定它們何時合併成銀河系。

如下面E-MOSAICS模擬之一的視頻所示,顯示了類似銀河系的形成。灰色陰影表示氣體破碎、形成恆星、並落入中央星系。新生恆星通過強烈的輻射和超新星爆炸將氣泡吹入氣體。球狀團簇由彩色圓點表示,其中顏色表示化學成分(藍色團簇的元素質量比氦原子低,而紅色團簇的元素原子含量高)。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央星系與較小的衛星星系合併會帶來大量球狀星團。這些星團的年齡,化學成分和軌道揭示了它們最初形成的祖星系的質量,以及它與中心星系合併的時間。這些一起使銀河系的家譜得以破譯。

這些發現使研究團隊能夠重建我們銀河系的第一個完整的合併樹。在其歷史過程中,銀河吞噬了大約五個擁有1億多顆恆星的星系,以及大約十五個擁有至少一千萬顆恆星的星系。在6至110億年前,最大的祖先星系與銀河系相撞。

參考:Kraken reveals itself – the merger history of the Milky Way reconstructed with the E-MOSAICS simulation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20).DOI: 10.1093/mnras/staa2452

#銀河系#

相關焦點

  • 銀河系家譜弄清楚了,且弄清楚了家譜中最大支脈來自哪個星系
    我們的銀河系從哪裡來?這是宇宙學中最大的問題之一,但直到現在,天文學家才開始闡明導致銀河系的神秘合併。我們銀河系的第一個完整的家譜是由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重建的。他們利用人工智慧破譯了圍繞銀河系運行的150個球狀星團的運動。通過這樣做,他們發現了數十億年前我們的銀河系與他們稱之為「克拉肯(Kraken)」星系的巨大碰撞,這一事件為銀河系增加了數百萬顆恆星。
  • 銀河系的"家譜"揭示了神秘的克拉肯星系
    對環繞銀河系的密集星團進行的新分析,為我們提供了最完整的銀河合併歷史。在這些數據中,有110億年前發生的一個以前未知的合併事件,它完全改變了我們銀河系的形狀。天文學家已經命名了那個被銀河系所歸入的銀河系——克拉肯。 這些恆星群被稱為球狀星團,通常被認為是早期宇宙的"化石"。
  • 家譜的大用途
    家譜可以給人們帶來許多重要的信息,並且家譜包含的人數越多,就越有價值。孔子的家譜流傳數千年,價值不可估量。它上至孔子47世祖(軒轅黃帝),下至80世嫡孫,前後跨越大約4600多年。2006年元旦,孔佑仁出生,他就是孔子第80世嫡長孫,目前在孔氏家譜排名最末端的一個人,而且相信這個家譜還會繼續排下去。
  • 我國科學家成功繪製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
    我國科學家成功繪製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 新華社上海8月8日電,生命由胚胎發育而來,那胚胎中的細胞又是從何發育而來?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我常常在想,一個家族在國家滅亡,朝代更替,家破人亡,甚至滅門滅族之際,為什麼還有人撰修家譜並傳承下去?歷朝歷代為何都很重視家譜撰修和傳承?這其實也是一種責任。因此,我下定決心去修家譜。據清朝乾隆年間活字印刷的延安富縣《柳氏家譜》記載:「相傳始祖全公自關中華園遷居於鄜……」也提到了唐代柳公權的居住地,關中華園,應是華原之誤。華原,即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而《陝北柳氏族譜》又據家譜等資料考其先祖又從安徽遷徙而來,對比安徽等地家譜與藍田本支疑似太多。而陝北譜內與藍田類似的名字又太多,可惜的是世系斷斷續續,且家譜並無字輩,只能存疑待考。
  • 銀河系的「家譜」揭示了神秘的克拉肯星系
    一組天文學家通過人工神經網絡模擬環繞銀河系狀星系運行的球狀星團,利用數據和軟體模擬出的銀河系的五次星系合併。利用這些信息,天文學家們正在計劃建立一個「家族樹」來描述銀河系的碰撞歷史。
  • 科學家發現獵戶座星雲74顆原恆星 已對人類解密銀河系有重大意義
    近期,我國天文學界頻頻傳出好消息,我國天文科學家近期發現,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了一個新的移動星群,共包含了206顆的成員星,其中74顆是主序前恆星,也就是中心氫尚未點燃的原恆星,該發現對於理解銀河系的形成,結構和演化具有重大的科學指導意義。那麼什麼是星雲?
  • 科學家寫出臭蟲家譜:每50萬年有一種新臭蟲愛上人血
    如今,科學家使用30多種臭蟲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創建出第一個臭蟲家譜,而這其中充滿了驚喜——例如,這種招人討厭的昆蟲的歷史比人們之前認為的古老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儘管研究人員還不能確定到底是哪種生物成為第一個被臭蟲叮咬的「幸運兒」,但他們現在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至少有3種不同的臭蟲開始愛上了人類的血液。
  • 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繪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上海8月8日電 (劉思江 記者王春)8日凌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等多位科學家歷時8年,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繁衍」三維立體時空圖,該研究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湯和家譜現揚州
    本報訊 曾經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因戰功顯赫被封為「東甌王」的大將湯和的完整家譜「現身」揚州!昨日,湯和的後人揚州市區八旬老翁湯志安將祖傳家譜無償捐贈給了揚州市檔案館。  昨日記者翻閱家譜複印件時看到,一冊冊家譜不僅詳細記載了湯氏家族的歷代世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還記載了很多名人寫給湯氏重要人物的贊語。
  • 家譜三識:起源、格式、印刷!
    對家族來說,家譜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既是姓氏的歷史讀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讀本;對國家來說,家譜也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和國史、地址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周代時期,家譜就已經以文字的形式出現了,並且家譜只存在於世族之間,平民是無法擁有家譜的,一直到唐朝的時候,家譜還在被官府所壟斷。到了宋代時期,官方的修譜傳統禁例才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家譜對中國各個朝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1、 歷史價值家譜,人稱「私家史記」。
  • 遍訪威海收錄畢氏家譜 退休夫婦十年編出萬人家譜
    畢吉琛向記者展示在電腦上記錄的畢氏家譜  文/片本報記者 林丹丹 馮硯農  在高區昌鴻生活小區有對姓畢的退休夫婦,在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裡,老兩口卻為了大哥「老畢家該有頭有尾」一句話,毅然開啟了整理畢氏家譜的旅途,並且一幹就是10年。10年間,他們自己出資四處走訪,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12月20日,這本歷時10年,記錄上萬畢家後人姓名,足足500多頁的畢氏家譜被印刷裝訂成冊,發放到畢氏後人手中。
  • 地球在銀河系中,人類沒有飛出銀河系,科學家怎麼看到銀河系全貌的
    目前科學家測得銀河系的直徑有10萬到18萬光年,估計銀河中包含了大約1200億顆恆星。地球深處浩瀚的銀河系其中,現在的人類根本就沒有能力飛出銀河系。那我們是怎麼拍下整個銀河系的呢? 既然人類無法飛出銀河系,那麼我們看到的銀河系全貌就不是拍下來的。這是科學家經通過對銀河系的觀測用計算機模擬出來的。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謝學成說,爺爺不識字,但對家譜很在乎:「作為謝家後人,永遠別忘了自己從哪裡來」。  修家譜的大事一度落到父親頭上,但1997年父親早逝。於是,歷經三代人,修家譜這事傳到了謝學成手裡。  10多年後,謝學成回望發現,除了爺爺和父親的囑託,其實自己也想解開一些家族之謎。
  • 家譜並不是僅記載姓氏,完整的家譜有二十四項內容,你知道幾項?
    在人口急速膨脹的階段,保證宗族延綿不絕成為首要任務,此時出現的最重要的維繫工具就是我們所知的「家譜」,而時代發展之下,家譜也成為我們認宗尋源的重要依據。「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家譜承載的是一個家族的生命線索。其中最基本構成單位就是我們個人。中國人重視傳統道德,以孝為尊。
  • 細胞「繁衍」三維時空圖新發現 顛覆「細胞家譜」認知
    原標題: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繪成8日凌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等多位科學家歷時8年,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受精卵到囊胚,再到形成各組織器官,細胞「家譜」揭示了細胞的繁衍、分化過程,對幹細胞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發展非常重要。 根據傳統細胞「家譜」,內胚層細胞全部由上胚層發育而來,一些特定的中胚層和外胚層細胞沿不同分化路徑而來。然而,景乃禾團隊經研究發現,有一部分內胚層細胞極有可能「越過」上胚層直接來自於原始內胚層,原本被認為沿不同分化路徑而來的中胚層和外胚層細胞,則可能有著共同的「前身」。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彭氏家譜。檔案局提供流傳下來的彭氏家譜。  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家譜知識】|家譜中一定不能缺的兩個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編修家譜中, 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家訓和堂號。 家 訓 家訓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 屠呦呦父母親兩份家譜已收藏在天一閣
    同步播報  屠呦呦父母親兩份家譜  都已收藏在天一閣  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寧波科學家屠呦呦,目前已經前往瑞典領獎。而記者昨天在採訪時得知,屠呦呦父親、母親的家譜都已收藏在天一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