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最好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學校一定要有特色嗎?是的,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特色,並且它們最大的特色就是孩子不願去上學。但「巴學園」卻和它們不同,黑柳徹子說過:「如果今天還有巴學園,可能就不會有孩子討厭上學了吧。因為在巴學園,放學之後孩子們也不願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著早一點到學校去。」
「巴學園」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神奇的學校,能讓孩子眼巴巴地盼著早一點到學校去呢?
其實「巴學園」是暢銷書《窗邊的小豆豆》裡的學校,同時它也是一所真實存在的學校。1937年,小林宗作先生創辦了巴學園,1981年,擁有作家和主持人雙重身份的黑柳徹子女士,將自己在巴學園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創作成了兒童文學作品《窗邊的小豆豆》。
書籍一經出版,很快在全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僅僅是中文簡體版銷量就突破了1100萬冊。1984年,黑柳徹子女士更因為《窗邊的小豆豆》一書,被任命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這是繼奧黛麗·赫本之後第7位、同時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位親善大使。
書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同時也是黑柳徹子本人,才上一年級不久,就因為經常不遵守課堂紀律被勸退學,最後不得已來到了「巴學園」繼續學業。在巴學園裡,自由、包容的校風加上小林校長循循善誘的引導,「問題學生」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最後還逆襲成了一名很有影響力的成功女性。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對小豆豆來說,她的一生都在被巴學園裡的快樂生活治癒,而《窗邊的小豆豆》也在不斷地治癒、溫暖著那些不幸的人。
一個自由、尊重的教育環境,是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小林宗作先生說:「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特別的校門,特別的教室,特別的座位,特別的上課方式
對小豆豆來說,巴學園的一切都是與眾不同的,這裡有特別的校門,特別的教室,特別的座位,特別的上課方式。
小豆豆在看到巴學園的校門時,對媽媽說:「從地裡面長出來的門呀。」是的,校門是2顆活樹做成的,樹上還長著綠色的葉子。掛在大門上的寫著學校名字—巴學園的牌子,也歪到了一邊。這完全不符合小豆豆(我們)的固有認知,因為小豆豆以前學校的校門是混凝土柱子做成的,上面醒目地寫著學校的名字。
混凝土的校門雖然氣派,但對於孩子來說,它就像一個冰冷的牢籠,代表著循規蹈矩。而巴學園的校門雖然看著有些「落魄」,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恰當好處的有趣,帶著一絲不拘一格,卻能直擊孩子簡單、獵奇的心理。
巴學園的特別除了校門外,還有教室。和以前學校的教室不同,巴學園的教室是一輛輛廢棄的電車改建而成,坐在這裡,看著窗外隨風搖曳的樹木,會有一種電車飛奔的感覺。小豆豆在見過校門和電車教室後,驚呼「我非常喜歡這個學校」。
巴學園的特別還不止這些,最有趣的是教室裡的座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學生可以根據當天的心情和方便,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在同學泰明死後,小豆豆和同學一直沉浸在悲傷中,這種隨心意選擇座位的方法,卻能讓孩子們受到的刺激減少了一些。因為如果泰明的座位是固定的,孩子們就會更經常的睹物思人。
不過校門、教室、座位,還只是一些小特別,在這個學校裡最特別的還是上課方式。一般的學校上課都是按照課程表,有順序的上課,但巴學園卻完全不一樣,它有點類似上自習的形式。
在早上第一節課開始的時候,老師就會把當天要上的所有課,外加每一節課要學習的所有問題點,寫在黑板上,然後說:「下面開始上課,從你喜歡的那門課開始吧。」
上課多半是以自習的方式,學生們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向老師請教。老師會耐心地講解,直到學生弄懂為止。然後,老師會出幾道例題,接著就是新一輪的自習。
上課的時候,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先上哪門課都可以。這種上課方式有一個顯著的好處,老師可以觀通過觀察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以及通過對學生提問,了解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式等等。這樣能方便老師在了解每個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這些所有的特別,組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由、尊重的巴學園,就像黑柳徹子說的,在這種校風下,孩子怎麼可能不眼巴巴地盼著上學呢。
好老師懂得向下兼容,不把成年的思維強加給學生
在小豆豆第一次見小林宗作校長時,校長先生整整聽小豆豆說了4個小時的話。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校長先生一次也沒有打哈欠,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他只是專注地聽著,不時通過「後來呢?」「已經沒有了嗎?」這種溝通話術來引導小豆豆暢快的表達自己。
不管是在這之前,還是在這以後,再也沒有一個大人能這麼認真的聽小豆豆說話了。這個時候,小豆豆覺得生平第一次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內心裡生出了「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的心聲。
校長先生用他對孩子的尊重,給小豆豆上了人生最寶貴的一課,什麼是尊重,以及被尊重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校長先生的智慧還不止如此。有一次,小豆豆的寶貝錢包掉進了廁所,為了掏出錢包,她找來一把長把舀子開始淘糞池。廁所裡的髒東西都已經掏出來堆成了一座小山了,可錢包還是沒找到。但是校長路過的時候,看見了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啊。」就走開了。
這樣是放在其他大人身上,嚴厲的會說「你怎麼這麼淘氣,太危險了,快停下」,和善的會說「我來幫你吧」,但校長先生卻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他選擇尊重孩子的天性,隨著孩子去探索。這就好像,小孩子喜歡不停的瘋跑,但大人卻覺得這樣無趣,還很累。
現在,我們有很多大人不懂得向下兼容,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反而還要求孩子向上兼容,以成人的思維去做事。但是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只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讓孩子變得叛逆,其實大人和孩子相處比較合適的方式應該是大人懂得向下兼容,不把成人思維強加給孩子。
教師期望效應:孩子的行為是老師教育方式的「回聲」,理解治癒孩子
在一項經典但有爭議的研究中,研究者告訴小學教師,經過測試後確認,他們班裡有五名學生會在未來的一年裡進步神速。但是這個信息其實是偽造的,這五名學生也是隨機挑選的。
一年後,研究者在給學生們進行了與年初一樣的智力測試後,發現被貼上「進步神速」標籤的學生的確進步神速。
隨後大量的研究都清楚的表明,教師將預期傳遞給學生之後,會引起所預期的學生表現。這個現象被稱為教師期望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教師把對學生的預期傳遞給了學生,從而確實會導致學生表現出所預期的行為,並不斷循環。
因此教師期望效應也有一個更通俗的名詞「自證預言」,而校長先生每次看到小豆豆時,都會對她說一句話「自證預言」的話:「你真是一個好孩子。」於是小豆豆也覺得自己的確是一個好孩子。
在之前的學校,小豆豆是一個「問題學生」。
上課的時候,小豆子不停的把書桌的蓋子,開了關,關了開,弄得啪嗒啪嗒響。之後她就離開桌子,站到窗邊往外看。
等到宣傳藝人路過的時候,她就大聲地向他們打招呼,還招呼同學一起過來打招呼,並請求宣傳藝人給他們表演節目。等不到宣傳藝人的時候,她就會旁若無人的和小燕子大聲的說話,還在上畫畫課的時候,把書桌劃得到處是深深的黃色鋸齒痕。
小豆豆這種搗亂課堂自律的行為,讓她在老師那裡貼上了「問題學生」的標籤,最後還被勸退了。
在巴學園,「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在巴學園裡,小豆豆的「奇葩」行為也沒有好轉,同學的家長和老師們的抱怨和擔心,也傳到了校長先生的耳朵裡,但校長先生是怎麼做的呢?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對小豆豆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而小豆豆也因為這句話,有了「我是一個好孩子」的自信,每次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想到校長先生的這句話。
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中說:「或許正是這句寶貴的話,決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每個孩子身上都會有很多優點,同樣也會有不少缺點,看到有趣、奇怪的事情時,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來。但是教室期望效用卻告訴我們:只有理解才能治癒孩子,孩子的行為是教育方式的「回聲」,為孩子指出什麼行為是合適的,孩子才會表現出相應的行為。
一個好老師,就要讀懂孩子的心靈世界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麼小豆豆在巴學園的成長經歷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1、用自我認同和成就感療愈身體缺陷帶來的自卑
對於身體有缺陷的孩子來說,我們應該如何消除身體缺陷帶來的自卑感呢?校長先生是這麼做的:
轉校生高橋君,比起同齡人來說矮小很多,並且大家都知道他永遠就這麼高,不會再長了。為了能給高橋君增加自信,校長先生故意在運動會時,設計了符合高橋君身體特點的遊戲,只是為了讓高橋君得到第一名,永遠記住那一刻的喜悅。哪怕是長大成人後,矮小的高橋君也沒有因為身體缺陷所帶來的自卑心理。
泰明是一名小兒麻痺症患者,為了告訴大家「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校長先生用學生在泳遊池不穿泳衣這件事,告訴大家,不需要在別人面前拼命掩藏自己的身體,誰也不比誰「劣等」。
對於校長先生來說,他的責任不僅僅是傳道受業解惑,而是用自我認同和成就感來修補學生人生道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傷痛。
就像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
2、用「肯定標籤」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小豆豆從「問題學生」到能被大家所接受,校長先生的「肯定標籤」發揮了很大作用。這就好比「回聲」,老師是吶喊者,孩子是大山,不管老師說了什麼,孩子都會反射給老師什麼,有點類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個人的行為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小豆豆帶著她的天真爛漫來到巴學園後,也給老師和同學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校長先生在了解了這些後,只要找到機會就對小豆豆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真是」這個詞用的很妙,它代表著你雖然現在還有一些小問題,但是我相信你是一個好孩子。
正是因為校長先生的這句話,溫暖了小豆豆的整個童年,也讓小豆豆以「好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尊重孩子的心理特點,學會抓大放小,善於向下兼容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緊抓著缺點不放,才能包容孩子的犯錯,讓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善於思考與總結。
3、批評要私下進行
高橋君身材矮小,並且永遠也不會在長高了。但是有一次,女老師在講,古時候人是有尾巴的這件事時,開玩笑的說,高橋君,你有沒有尾巴?
後來這件事被校長先生知道了,小豆豆在廚房外面聽到,校長先生因為這件事和女老師發了好大一頓火。
這件事給小豆豆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為校長先生對女老師發火的時候,沒有選擇在還有別的老師在的職員室,而是在誰也看不到的廚房裡。
這是一位真正教育者的處事方式,哪怕是氣的噴火也記得私下解決,給對方尊重,避免對方在眾人下丟臉。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讓孩子在自由、尊重的教育氛圍下成長,或許正是千萬人喜愛巴學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