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的主人公小豆豆是一個另類女孩,在世俗眼裡肯定不是個好孩子,她剛上小學一年級便被學校強制退學。
她憑著愛好執拗地去欣賞自己認為有趣的一切事與物。她執著果敢,待人待物充滿熱忱,媽媽懷著最後一絲希望,帶著「頑劣」的她來到巴學園入學。
在這所怪怪的小學校裡,有一個怪怪的校長小林先生。在校長面試小豆豆的第一天,奇蹟發生了:這個「內向」的孩子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講了四個小時,而這個極其注重對孩子自身個性的培養,並給孩子們充分空間的校長竟然聽了四個小時。
小林校長對個體的極大寬容與欣賞,讓這個在原本學校很少開口的孩子,逐漸找到了自信。
這個開篇也將關於教育的一種反思極好地傳達出來:一個社會的文化發展與建構離不開富有創造力的、特別的人,如果每個孩子從小就被規定要整齊劃一,遵守所有的規則,那麼最終教育出來的只能是一個模式化的產物,而不是活生生的心靈。
2001年,該書在日本的銷量就已超過900萬冊,成為日本二戰後最暢銷的童書之一。自2008年翻譯引進中國,今年已是《窗邊的小豆豆》在中國出版的第11個年頭。它迄今已破1200萬冊的發行紀錄,創下了國內圖書市場童書單本銷量最高的奇蹟。
小學一年級就被退學的小豆豆
小豆豆從小就是個「問題兒童」,好奇心旺盛,小腦瓜裡藏著無數的問題,又活潑好動,總是安靜不下來。
上小學一年級時,她覺得學校的書桌十分新奇,就不停地開關書桌的蓋子;上課時站到窗邊,和宣傳藝人打招呼;有時她突然大聲叫起來,和窗外的燕子說話,嚇老師一跳……
面對這種種「異常行為」,老師們傷透了腦筋,於是小豆豆在一年級就不得不被「退學」了。但小豆豆的媽媽並沒有因此責怪、訓斥或懲罰孩子,也沒有告訴小豆豆退學的事情,她擔心小豆豆會在心裡留下自卑的陰影。
她對女兒抱以深深的理解,認為小豆豆並不是無可救藥的壞孩子,只是需要找到能理解女兒的老師和學校。所幸,她真的找到了一所學校——巴學園。
正是這樣一位理解孩子,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的媽媽,帶領小豆豆來到了巴學園,幫她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
每一個孩子在巴學園都找到了自信,小林校長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是單單的教會他們取得優異的成績,而是希望培養孩子獨立和善良的品格。
他用心洞察每個孩子的特長與心理,希望孩子長大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生活境遇,都可以正視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建立起跟周圍人與事的和諧相處。
所以,在巴學園,沒有整齊劃一的規則,有的是老師對每個孩子的因材施教。在同一間電車教室裡,有的孩子點起酒精燈做實驗,有的孩子在做算術,也有的孩子在寫作文。對於小林校長來說,只要孩子們可以學習到知識,學習的先後次序並不是那麼重要。
小林校長教育的起點是愛,在行為中體現的是喚醒,為了提升孩子們的獨立思維,他以大自然為舞臺,帶領孩子們走入其中,在夜色下鍛鍊膽量,在遠足中感受集體榮譽,在莊稼地裡體會種子發芽的快樂……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在巴學園裡,每一個孩子都是幸運的,小林校長抱持著最為真摯和寬容的心,成為孩子們童真的守護人。
讓我們回到《窗邊的小豆豆》創作的最初。
巴學園建於1937年,被毀於1945年二戰結束前。幸好,沒有孩子因此而受傷,只是很遺憾,巴學園的孩子們不能在電車裡上課了。
孩子們不懂戰爭是怎麼回事,只是本能地感到這件事與純粹的童年格格不入,但擁有愛的孩子,本身就帶有治癒能力,他們很快在各地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經歷殘酷的戰火洗禮之後,小林校長站在巴學園的廢墟上,思考的不是被打擊的沮喪,而是再建一個學校的決心。
這樣的不屈與熱愛,是小林校長的人生態度,也是巴學園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則被大家傳承並精彩演繹。
巴學園教會了小豆豆如何保有天性,也教會了她用自己的愛與善意影響這個世界。
二十歲時,小豆豆懷著「成為能給孩子表演木偶劇的了不起的媽媽」的夢想,報考了NHK電視臺。
像一張白紙般「無色透明」的她從六千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本以為會開始正式演出,卻總是屢屢出錯:給路人配音,因為嗓音太突出被淘汰;說了十幾年的日語,卻被說發音很奇怪;當群演,被導演斥責像個忍者……
在一片否定和嘲笑聲中,飯澤先生一句「這是你的個性,不要改,就這樣才好」拯救了小豆豆。漸漸地,懵懵懂懂的小豆豆開始找到人生的方向。
時至今日,她主持的談話節目《徹子的房間》已經持續播出四十年,創造了「電視談話類節目播出期數最多」的金氏世界紀錄。當年的「問題兒童」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1984年,小豆豆成為亞洲首位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任命的親善大使。
此後三十年間,她陸續訪問坦尚尼亞、尼日、印度等,足跡踏遍二十九個國家和地區。她還用簡潔樸素的文字與震撼人心的圖像記錄下了沿途的經歷,娓娓講述與世界另一端的「小豆豆們」相遇的故事,將孩子們為飢餓、戰爭所苦的境遇傳達給世人,也將他們的希望與夢想傳遞給人們。
她還捐出將近78億日元(人民幣約5億元)的善款,救助了大量因為飢餓與疾病瀕臨死亡的兒童。
她說:「要知道救助一個兒童的生命不容易,但我想,哪怕只能救一個孩子,我們離絕望就遠了一步。」
最終,她將老師、媽媽和朋友們給予的愛,回饋給了這個世界。
在許多大人眼中,小豆豆是個「怪孩子」,但她同時也是個幸運的孩子。
來自母親的愛,來自校長的愛,來自身邊同學和朋友的愛,滋養著她成長為一個溫暖善良的大人。
長大後的小豆豆還和童年時一樣天真直率,正是這種天性,讓她始終保持一顆純潔而樂觀的心,勇敢面對人生中的諸多考驗。
我們每個人都曾像小豆豆一樣,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但天性中的純真與善良是最不應該被我們遺忘的東西。
也許我們不如小豆豆那般幸運,擁有一個美好的巴學園,擁有一段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童年時光。
但我們能成為下一個小豆豆的媽媽,下一個小林校長,學著用自己的善意和愛心去滋養更多的生命,讓更多的「小豆豆」能在這個大千世界中尋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自信與勇氣。
這本「窗邊的小豆豆」由「小豆豆」黑柳徹子和媽媽黑柳朝傾情書寫。這裡有小豆豆的校園故事、人生故事、與媽媽一同成長的時光,這才是愛的教育,是每個愛孩子的媽媽、家長與老師的共同選擇。
《窗邊的小豆豆》其實已經不僅僅是兒童讀物,裡面溫暖純淨的教育方式,也治癒了許多成年人。書中的巴學園雖然在 1945 年的東京空襲中毀於一旦,但它的真實存在至今仍激勵著許多投身教育的理想主義者為之奮鬥。
其實,與其說這是一本一個小傢伙的成長傳記,不如說是一個帶有強烈的個人魅力的校長的教育寶典。最後,我想通過我的理解來總結一下下對於孩子來說最寶貴的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這兩個:最大程度的可支配的自由,教養者最大善意的溫柔。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在育兒類裡面很有名氣的書,作為孩子的家長,或者從事教育工作的你,最好抽出點時間來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