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個論斷在任何時候都是成立的。只有掌握更高的科學技術,才能夠謀得更好的發展,一旦科技上落後,就必然面臨落後挨打的命運,這是我們在晚清的重要教訓。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一直依靠先進的科技實現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直到清朝才開始變得落後於世界。比如陳湯曾經說過:
「胡人兵刃樸鈍,弓弩不利,前者五人方當漢兵一人。今聞頗得漢之工巧,然猶三而當一」
所以,什麼是古中國的戰力來源呢?不是之乎者也,也不是溫良恭儉讓,而是先進的技術。比如唐朝的冶鐵技術,現在我們仍然有一部分無法復原,而繼承了唐朝冶鐵技術的日本人,他們造的日本刀就名揚全球。往事越千年,如今已經不是過去了,最近,全球頂級科學家名單出爐,美國616人,英國55人,中國的是多少呢?
這一批公布的2020年全球計算機頂級科學家排名,是由Guide2Research 網站收集全球科學家信息,然後對外公布的,在業界有一定的權威性。美國是一個非常重視科學人才的國家,尤其重視去「挖掘」別的國家的科學家,比如在二戰的時候他們就曾經制定了「回形針計劃」,招攬了一大批德國科學家。
著名的愛因斯坦也是在這個時候來到的美國。而美國藉助戰爭手段搜集科學人才還並不止這一次,在後面美國發動的各次戰爭當中,都伴隨著招攬戰敗國科學家的活動,比如伊拉克戰爭。所以美國的科學家在現在的各種數據排名當中是穩居第一的,比如這次頂級的計算機科學家排名,全球入選1000名,美國佔了616人。
科學家,尤其是頂尖科學家,是真正的國之重器,每個國家都會重視對科學家的培養和保護,但是也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留住自己的人才。比如我們中國每年流失的人才就是非常多,上至清華這樣的名校,下至一般的普通高校,有很大一部分人讀書就是為了以後能夠出國能夠去美國工作。
懷著這樣的目的讀書,當然很難留下多少人才了。那麼,在這次評選的1000名頂尖計算機科學家當中,中國有多少個呢?要說起來,這一次的數據還不錯,英國入選的有55名,加拿大37名,瑞士34名等等,我們中國也有55名科學家入選。這個數據比起往年來已經上升了不少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十三億的人口卻只產生了55名入選的頂尖科學家呢?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此數據是外國人統計的,他們不一定能拿到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的具體數據,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國之重器,不可以輕示人」,真正頂尖的科學家是不可能全部都公布出來的。
我們向來都有「藏拙」的習慣,不像外國人的習慣是手裡有10塊錢要擺出1000塊錢的姿勢,我們是手裡有1000塊錢但只擺出10塊錢的姿勢。就這一點來說,中國的計算機頂尖科學家肯定是不止55名的,只是統計結果為55名而已。而且,由於大家眾所周知的原因,入選美國制定的排名榜單,是必須符合美國制定的標準的。
而我們中國自己的標準是與美國的標準有差別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別人的意思去設計自己的體系,因此有很多人的價值和貢獻處在一種「爭議」的狀態下。而我國入選科學家人數這麼少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前文提到的「人才流失」。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榜單前十惡的兩位華人科學家。
韓家煒,他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系教授,有著華人血統,但他不是中國的人才,而是外國的人才。另外一位則是俞士綸,為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信息技術教授,同樣他也是中國血統,外國人才。其實人才流失還不完全只體現在這種成熟的、已經發展出自己的體系的人才的流失,也包括初級人才的流失。
曾經有機構公布過一張諾貝爾獎獲得者實驗室的照片,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一位白人,但是他的實驗室裡的面孔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的年輕面孔。這些年輕人要麼是去留學,要麼是已經移民外國,不論如何,替這位老白人教授工作會使得他們獲得更大權力,至於最終是誰對研究做的貢獻更大,就不得而知了。
如此看來,我們還是要對自己的科技能力有自信,對自己的國家民族有信心,這樣我們的科技一定會超過別人,形成新一代的「一漢當五胡」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