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於當地時間12月17日凌晨在我國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成功著陸,我國探月三期工程就此以拿到近2公斤月球樣品的成果圓滿收官。而在舉國慶賀之時,一個讓網友們爭執許久的問題也就此擺在我國航天人面前:我國是否需要將這些月壤分一些給美國的航天局?
17日當天下午,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對此進行了回答: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與美方進行相關合作,但問題是美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是否允許美方與中方合作。
嫦娥五號「回家」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阿波羅11號到17號載人飛船共實施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除阿波羅13號因故障中途返回外,其餘6艘飛船皆完成登月,成功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並帶回月壤和月巖樣品總計約381.7千克。
而在中美正式建交前夕的1978年,美國時任總統卡特的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在訪問中國時,為表達對中國的善意,特意從這些樣品中拿出1克月球土壤樣品作為贈送給中國的「國禮」。
美國贈送月巖樣品
拿到這1克樣品的我國科研人員自然對其視若珍寶,除0.5克用於試驗外,還有0.5克收藏在北京天文館。而僅僅只是通過對這半克樣品的研究,我國科學家就發表了多篇科研文章,實現了我國在月球地質研究領域零的突破。
但區區0.5克的研究樣本顯然根本無法滿足我國科研人員對月球研究的渴望,自此之後,使用本國的月球探測器從月球帶回土壤樣品就此成為我國歷代航天人的一大夢想,直到2020年12月17日,這一夢想才以一種完全可以用「奢侈」來形容的方式實現: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樣品重量近兩公斤之巨,創造了無人探測器從地外天體一次帶回物質樣品重量的歷史最高紀錄。
嫦娥五號組合體
毫無疑問,在擁有如此巨量的樣品後,對於知恩圖報且願意與全世界分享科技成果的中國航天人而言,回贈一些樣品給美國航天局、感謝美國航天人當年對中國航天的幫助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問題在於,這時候美國政府當局卻「不樂意」了。
美國研究月壤樣品
畢竟但凡熟悉中美航天合作歷史的人都知道,在美國航天人的善意之外,美國政府當局對中美航天合作卻一直都是報以一種難以理喻的惡意:
美國太空人「手挖」月巖樣品
這份「沃爾夫條款」之荒誕,甚至到了美國航天局僱傭的中國科學家想參加航天局的內部會議都被制止的地步。毫無疑問,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在美國早已被上升為「美國精神」的圖騰,而在近50年後的今天,面對自身的社會發展困境,再度產生巨大危機感的美國人自然會把航天領域特別是重返月球視為自身「大國」驕傲感的直接承載體。而這時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突飛猛進——哪怕這種奮起直追根本就不是衝著美國人去的——當然就會讓美國人產生一種近乎本能的恐懼與排斥,各種奇奇怪怪的對華航天科技封鎖也就此應運而生。
所以當美國當局已經完全把中國航天的進步視為一種「威脅」,把重返月球視為一種政治任務、或者說是一種對中國的「冷戰式科技競賽挑釁」時,是否要向美國方面提供月壤樣品,確實是一件值得商榷的問題。
美國對外贈送月壤樣品
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國航天人在這個問題上擁有足夠的中國智慧: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政府將遵照《外空條約》,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沃爾夫條款」的限制,NASA等美國官方航天機構目前無法與中國航天正常往來合作。所以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科學家開展真誠友好的合作,但具體能不能合作,還是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
那麼美國的政客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這恰恰正是考驗美國是否還是一個真正「大國」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