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殺器官》: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一切殺戮都是為了愛

2020-12-04 學兔斯基眯著眼看動漫

歐美地區一直以來科幻作品盛行,例如知名的《海底兩萬裡》作家凡爾納對於科學保持樂觀主義的科幻小說,開啟科幻小說大門。而後繼英國作家威爾斯則繼續開啟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反烏託邦」等二十世紀後科幻議題。而這股科幻潮流也漂洋過海到了日本發芽,衍伸出日本獨有的日式科幻風格。動畫電影《虐殺器官》是已故被譽為新世代天才型科幻小說作家伊藤計劃的成名作之一。故事敘述第三世界國家出現大規模暴動與屠殺事件,隸屬美國特殊情報部門的克拉維斯,在追查時,得知了「虐殺器官」一詞關鍵,隨著調查逐漸白熱化,他發現全部的大規模戰爭的背後,都顯示與一名名叫「約翰保羅」的人有關係。

科幻是二十世紀曾是黃金年代,它是一種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興起的一種對於人類未來的預知性和創造力的想法雛形。而終歸人類雖進入機器與工業的製造業科技,帶來發明與技術革新,這類科幻論點並非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展現人類未來的一種熱忱,以科幻小說來說,它跟根基還是來自於浪漫主義與哥特小說,對未來的科技懷有浪漫情懷,也是一個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無法表現的議題之一,而科幻不免來說,因是對科技的憧憬和未來的期待產物。

而這都符合「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對於科技的樂觀主義,而到二十世紀中,威爾斯開啟新的科幻小說類別,就過去的「空想科學」進而變成「理論科學」以實際的科學理論推斷關於科幻小說未來的可能性,例如「時間旅行」就是一例在科學上探討四維空間時間存在。而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現代科學相繼問世,也代出現新一波的科幻創作熱潮。在這時代的科幻作品有著現實主義、新奇性、甚至正視科技在歷史上帶來的破壞。

而在科幻小說成長之餘,帶來的也是科技對於人類的危害,一戰、二戰、冷戰各國的科技角力,在戰後日本承襲歐美對於科幻批判的創作養分,創作者對於科技和人性還有反戰題材都略有啟發,如譽為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多部科幻為主題的漫畫連載,和藤子F不二雄的科幻短篇等,都是對於科技的追從與崇拜,但同時也對人類快速進步的科技感到恐懼冷顫,在二十世紀後期科幻不是一昧的樂觀主義,有著更多層次與探討性。

《虐殺器官》是一部披著科幻外皮,實際探討著國人類為了愛所延伸出以愛為名的殺戮情感,一種麻痺自己的催化,與自我將各種殘殺的行動合理化。故事以地球遭受核爆以後,幾個第三世界國家竟發生大規模的暴動與屠殺。美國為了調查原因,派遣特殊情報部門追查,隊員克拉維斯發現這些暴動背後有一名神秘的美國人約翰保羅參與其中,卻也意外得知一個名為「虐殺器官」的詞彙,而這項詞彙到底代表什麼,尋找真相之後是答案,還是更多謎團?

電影的走向如同現代世界的局勢,在全球不對等,窮者越窮;富者如故的時代中,人們開始活在封閉化的時代內,只接收自己想看想聽的事物,而封閉對外知道的世界,而政府將其美名為「保護人民」。不知道就不受到傷害,事情真的是如此?當科技麻痺我們的知覺,自由變成自以為的自由,失去情感與害怕受傷的人,還能成為人嗎?《虐殺器官》電影中埋著許多引人深思的伏筆,描繪著近未來世界的局勢,我們所有美好的生活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而明知道卻不聞不問,這何嘗不是一種打著和平口號的諷刺?

電影前半段極為冗長,鋪層也想當多,後半段才逐漸展現槍戰與事件真相,但略顯張力不足,而也因為省略了許多在小說中的細節,雖交代了「虐殺器官」的本質,卻無法展現它實際完整的樣貌,是動畫中略顯可惜的地方,不過依然不減《虐殺器官》動畫的可看性。整部電影富有科幻的娛樂性,同時也思索未來。你可以麻痺活在自以為自由的世界,或是跳脫媒體與政府,用自己的雙眼看見這世界。

相關焦點

  • 《虐殺器官》:伊藤計劃收官之作,場面堪比好萊塢大片
    之前說過了伊藤計劃的前兩部《和諧》及《屍者的帝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最後一部《虐殺器官》。作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虐殺器官》比起前兩部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與《和諧》相比少了許多晦澀冗長的對話內容,在情節和畫面上也更加具有觀賞性和衝擊力,但故事連貫性和節奏的把握上仍有些不足(比《屍者的帝國》好些),經常一連串緊張刺激的情節之後,兩個人突然坐下來開始絮絮叨叨說個沒完,而對話內容更是涉及文學、語言學、政治等諸多令人費解的內容。
  • 《虐殺原形》劇情透析:人性遠比病毒險惡
    直到在遊戲劇情中Karen發現現在的Alex Mercer已經不再是人類,不再是他的前男友,此時的Karen Parker為了活命而不得不配合黑色守望對付「原型體」,原型體在吸取黑色守望成員記憶之後發覺了事情真相,於是找上了Karen……至於黑色守望軍官Robert Cross(即遊戲中的電棒男)的真實身份,細胞記憶和官方PDF都很模稜兩可。
  • 《虐殺器官》一部科幻電影
    《虐殺器官》一部科幻電影而是和他進行了深入的交談,而且在電影中主角受屠殺文法的影響更為明顯,就像之前說的在電影中這種文法對於個體之間也是有影響的,所以主角和艾利克斯一樣被屠殺文法幹擾了判斷力,而且主角作為暗殺者每次行動前都會進行心理輔導和人工用納米機器人覆蓋腦中同情和良心的部分
  • 《殺戮重生犬屋敷》殊途同歸自曝救人,人性真叫人琢磨不透
    新番《殺戮重生犬屋敷》完結撒花啦,大家都好好追完了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雖然叫殺戮重生,但本番卻更多的讓人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和人性的光輝,不得不讚一個作者的敘事功底。本集可以說是全劇真正意義上的高潮,如果說前幾集側重於講述的人性的多面性,有惡也有善有冷漠也有感情,但結尾更偏向於把人性上升到了一個美好層面。經過此前一戰,兩位主角的狀況截然不同。因為到處救人犬屋敷被人們奉為神明,回到家中被太太和女兒全然接受。幾人抱頭痛哭後,之後還一起久違的出遊。一家人重新過上了其樂融融的生活。
  • 貓的冷知識:都說「虎毒不食子」,但貓媽媽卻能夠親手虐殺小貓
    就好比老虎,我們都知道老虎是兇狠無比的動物,老虎獵殺動物時常常會下毒手,但再怎麼毒也不會對著自己的虎子,所以也就有了一句著名的:「虎毒不食子」這個成語!在大自然之中,所有的生物都在做著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在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有些行為我們很難去解釋是為什麼,也會非常的不解,就好比貓咪為什麼會虐殺自己的孩子。
  • 《騎士的獻祭》|直面悖論邏輯,晾曬蒼涼愛與人性,因愛人間值得
    數年前外灘那張照片中,外人看來「兩個人都是20多歲的模樣,站在一起,一高一矮一白一黑,實在難說是「一對壁人」;那時的他,卻明明流露出緊緊抓著嬌妻唯恐有失模樣…很愛啊,愛時小心翼翼傾盡所有,愛到可以為了讓她更幸福甚至選擇放手。
  • 幾部末日廢土電影,把人性放在極端狀況下,生存與殺戮怎麼選擇
    作者:圖說百科(圖說百科原創)幾部末日廢土電影,把人性放在極端狀況下,生存與殺戮怎麼選擇1《未來水世界》想起這部很久以前看過的電影,未必越新的電影越好看,創意總是不會那麼容易隨時間的流逝而被湮沒的當一切規則教條都不再適用時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這就是本片想要講述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你甚至看不到一個風度翩翩的男主角,荒蕪未來裡人的異化令人難以置信——生活在水上的人不再擔心水中的鯊魚卻要時刻提防同族的入侵。 一罐土成了這個世界最罕見的東西,一張圖讓無數人為之瘋狂。
  • 諾貝爾文學獎最恐怖的獲獎作品,揭示出人性本惡的真相
    故事結尾,珊瑚島不再美麗,它——已經全部燒毀,像塊爛木頭,拉爾夫的眼淚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來,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說實話,當我看到拉爾夫的小夥伴被相繼虐殺,簡直震驚的一聲也叫不出來。親眼目睹法西斯殺害幾百萬猶太人的暴行,尤其是見識到持槍上陣、虐殺自爆更甚於正規軍的——「娃娃兵」!在戈爾丁生活的戰爭年代,整個世界就像一個荒島,曾經自詡為文明代表的一個個國家,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自相殘殺。所以戈爾丁他絕不相信:人在荒島,還會以文明人的面孔和姿態生活。
  • 冷血女學生虐殺小動物,拍下影像資料上傳網絡
    最近,戰鬥民族有兩個妹子Alina Orlova和Kristina被警方逮捕了,理由是她們殘忍虐殺小動物這兩位還是在校學生的姑娘為了滿足自己的殺戮欲不僅虐殺小貓小狗,還通過照片和視頻記錄虐殺過成,並傳到網上。當然,也正是因為她們這麼嘚瑟,才讓警察蜀黍最終發現了她們的暴行。
  • 國產燒腦懸疑片《黑暗迷宮》:以虛幻迷宮世界折射人性善惡
    之前在於正導演的宮鬥大戲《延禧攻略》中扮演乾隆皇帝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對角色拿捏恰到好處,把帝王的威嚴和無奈,還有一點小任性和小可愛都演繹出來了,非常討喜,很多粉絲都覺得他的表演超過了《如懿傳》中同樣扮演乾隆的霍建華。聶遠在《黑暗迷宮》中也是演技炸裂,扮演一名心理學家陳嘉,他通過儀器將自己的意識潛入一個連環殺手的頭腦中,從他的多重人格中剝離出犯罪人格和善良人格,從而解救出自己被綁架的妻子。
  • 《諾亞方舟:創世之旅》,當信仰和人性發生衝突
    諾亞懂得一切力量均來自造物主。諾亞從小教導三個兒子閃,含,雅弗,要保護環境,即使是花草樹木都不能隨便傷害,只取生活必需品。該隱一族的人以為吃了野獸會強壯,但忽視了所有都是來自造物者。諾亞深愛著妻兒,為了他們能活到最後一刻,他一切遵循造物主的安排。諾亞同時也懂得憐憫眾生,看到大雨滂沱,很多無辜的人們被淹死,他其實非常難受但也不能對外說明他知道人類的作惡已經徹底激怒了造物主,毀滅一切才能重生。
  • 我看是人性的扭曲與喪失吧
    那些視頻不管是譁眾取寵還是博人眼球,但我卻看到了動物們飽受折磨後慘絕人寰的死於人類之手和人類那一顆顆扭曲的人性。但人類對動物們的傷害卻從未停止,尤其是人類步入工業時代後,動物們的棲息領地不僅被人類佔據,人類還帶來了各種殺戮和環境汙染給動物們帶來了滅頂之災。據統計,截止目前,每天都有高達75個物種面臨滅絕,每一個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瀕臨的標籤。人類的貪婪和過度的索取,已經讓動物們的生存環境岌岌可危。
  • 真正反映人性的電影《現代啟示錄》:戰爭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亞里斯多德曾說,戰爭的最終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而這場戰爭最終變成一場殺戮的遊戲。跟傳統的戰爭片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去刻畫某一個英雄形象,而是以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講述了戰爭的罪惡。而這一切,維爾德一切都看在眼裡,他也對中校的行徑感到驚訝,也開始思考這場戰爭的正義性,更加對刺殺對象庫爾茲充滿好奇,對這次任務的的懷疑。可是最後軍人服從命令的思想還是佔了上風,說服了自己。駐紮地慰問晚會雲東道登陸成功後,維爾德就前往下一個駐紮地,走的時候還順走了中校的衝浪板,實際上此時維爾德就知道這次任務基本是有去無回,但是他沒有把任務告訴隊員。
  • 沒有人性!殺戮升級!病態升級!
    本部故事背景延續前作,主角更換,從主角角度出發,講述在全國無政府殺戮的大環境下,社會角落裡一群小人物的生死離合。今晚,3個家庭的生死被命運捆綁在一起,開啟同生死共患難的旅程。1. 中士(弗蘭克·格裡羅 飾)準備好車輛和槍枝,打算今晚開始清洗之路,12個月前,他的兒子因一場車禍意外喪生,醉駕司機因為訴訟證據缺失得以脫罪,中士打算親手實踐自己的正義。
  • 他持死神鐮刀無盡殺戮,參透人性自私,踏上巔峰無人匹敵,末世文
    他持死神鐮刀無盡殺戮,參透人性自私,踏上巔峰無人匹敵,末世文歡迎來到百家號江月心雨,今天呢給大家推薦非常有趣的精彩小說,小編每天都會分享很多有趣的小說,鬧書荒的小夥伴不要擔心,廢話不多說,那麼小編今天給大家安排末世文,因為小編比較熱衷末世文嘛
  • 極限殺戮,《煉獄戰魂》一言不合說幹就幹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為了巔峰榮譽,男人們一言不合說幹就幹,拼個你死我活。  【無限制殺戮,大地圖隨心開戰】  硝煙四起,地府鬼怪亂作,拯救天下蒼生,刻不容緩。《煉獄斬魂》開啟極限殺戮模式,上百個遊戲副本,浩瀚無垠的大地圖,任你闖蕩,無論是陰森肅穆的枉死城,危機四伏的鬼門關還是鬼哭狼嚎的黃泉路,隨心開戰。勇闖十八層地獄,割草般秒殺無數怪獸。一言不合就開戰,野外自由約戰, 隨心跨越地圖,享受到酣暢廝殺的快感!
  • 劉慈欣的語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將會失去一切!
    失去一切,是什麼樣的感受,就是活得一無所有,六親無靠,就連家人都不信任你,你無家可歸,躲在出租房裡,過年不敢回家,甚至是怕回家。過年,流落在街頭,看著家家燈火通明,團團圓圓,自己卻孤單一人,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相信沒有人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即便曾經有過這樣經歷的人,也都不想再重溫,更不想回答曾經。因為那種生活太苦了,太冷了,真的難以用文字來形容,想死的心都有,卻沒有勇氣。
  • 海洋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碰撞(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但錢穆不同意這種觀點,具體可參考其名著《國史大綱》,此處先存而不論),歷史中留存的也多是爾虞我詐、陰謀詭計的陰暗內鬥文化,陰陽、厚黑也成為所謂國學的色彩之一,創造性、創新性、陽光性、外向性等要素均缺失,這成為中國朝代社會的整體風格。
  • 世上一切的不幸都來自於對自己的愛——拉薩
    拉薩有著許多著名的景點,都是我在頭幾次進藏時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態。去的次數多了,漸漸生出一種深刻的矜持,覺得沒什麼特意想看的。 再到後來就發展成懶惰,不願再出去亂跑,什麼也不想做,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睡到自然醒,形跡變得簡單而枯燥,其中最熟悉最親切的大昭寺,把北京東路一帶向西移過布達拉宮就覺得好遠。
  • 猜疑鏈透視人性,感恩心保護家園——劉慈欣《三體》讀後感
    真是毫無人性,就像殺害手無寸鐵之人或者婦孺小孩的行為總是被認為慘無人道,毫無人性的。答案是不可以,即使是再低級的文明也存在潛在的威脅,也要毫不留情的毀滅。這個潛在的威脅來自於那裡呢?來自於技術爆炸,即使再低端的文明,若發展遇上技術爆炸,很快會發展成為具有威脅的高端文明,猜疑鏈加上技術爆炸使的宇宙更加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