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雙根:創新滴水入海,動力永不乾涸

2021-01-11 澎湃新聞

可快速關注我們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19年第10期

導讀:

金雙根接受本刊記者採訪

早在金雙根當選為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會士不久,我們就聯繫了他。8月末的上海,仍然驕陽肆意,我們就在這時候走進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徐家匯園區。

金雙根是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和院長、博士生導師,除此之外,他還是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人文與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會士、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會士,擔任著國際IUGG委員會主席、國際行星科學協會(IAPS)主席和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行星科學分會主席,兼任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在內的7本國際SCI期刊的副主編、編委等身份。

金雙根性格直爽、不拘小節,說話節奏快、略帶鄉音,我得很認真才能跟得上他的思維節奏。短暫寒暄後,我們的訪談話題從他前不久當選為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會士開啟。

做別人沒做過的,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7月13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第27屆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的科學大會授獎儀式上,金雙根被授予全球地球科學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榮譽: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IUGG主席為金雙根教授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牌。IUGG會士於2013年由IUGG執行局設立,表彰在全球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和國際合作中做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該榮譽每四年選舉一次,2019年正逢IUGG成立一百年周年之際,意義非凡,他也是今年全球通過選舉獲此殊榮的7名科學家之一。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金雙根獲得國際權威學術相關機構的重要席位了。2011年,為了表彰在大地測量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金雙根獲得擁有百年歷史的IAG會士(Fellow)。IAG的宗旨是,通過國際合作,促進大地測量學的發展,協調需要國際合作的工作和討論解決國際上重大意義的大地測量學科學問題,這也是金雙根一直以來踐行的原則。並於2017年獲得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8年獲得歐洲科學院院士、2019年獲得歐洲人文與自然科學院院士。

這些榮譽都是依靠他一點點的科研付出和積累獲得的,金雙根10餘年的海外之行,足跡踏遍澳大利亞、韓國、比利時、美國和土耳其等世界各地,訪問、交流和講學,他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旅人,把足跡留在世界各個角落,在國際的大舞臺上逐漸嶄露頭角,歸國後不忘初心,紮實科研教學,所獲榮譽都是實至名歸。

多年來,金雙根專注於衛星導航、衛星遙感、大地測量和空間行星探測與應用,做出了多項系統性原創成果,如揭示了GNSS反射測量散射機理,突破了GNSS遙感技術難題,推動了相關研究和應用,成果頗豐。「在科學的跑道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科研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要創新,做別人沒有做過的,而站在國際大舞臺上,可以更好地做一些國際引領性的工作。」金雙根始終要把目光放在科學技術前沿領域,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進而去實踐,這種原則和意識也是他在求學期間形成的。

在沒有明確方向的時候,行動是最好的指明燈

金雙根是偶然與測繪專業結緣。1995年,考入當時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他,被調劑成為大地測量專業的一名學生。儘管不是出於自願,他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開啟了大學生涯。那時候的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科研實力和成果居於國際前列,測繪技術和科研成果已與國際接壤並形成雙向交流,這種環境浸潤和激勵了莘莘學子,也是在這種氛圍中,金雙根踏上了他的夢想之旅,奠定了今後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

那時候的測量學習並不輕鬆,除了要啃晦澀的理論知識,還要背著沉重的測量儀器去野外實習勘測。不過,這種辛苦程度對從小幹農活的金雙根來說都是小事,很長一段時間裡,怎樣充分把握大學時光,讓自己學有所成是他思考最多的。

最開始缺乏對大學和專業知識的了解,沒有一個確切的努力方向,他就先嘗試著讓自己先行動起來,加入社團、學習英語。同時,他也抓住一切機會,了解和汲取專業方向最新的知識和技術,也是因為這些的積累,他很順利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攻讀研究生。

讀研期間,他也曾有過一段迷茫的時期,特別是對於繼續讀博深造與否,有過糾結。也正在這個時候,全球定位系統(GPS)這項新的測量技術開始進入他的視野,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連續觀測的特點,GPS技術作為先進的測量手段,是當之無愧的測量技術的一次大革命。

敏銳地抓住這個研究熱點,金雙根調動了自己潛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2001年,研究生二年級的金雙根就開創性地提出了用GPS測量大氣和電離層延遲,改正合成孔雷達幹涉測量(lnSAR),而雷達幹涉測量技術這時候也才剛剛起步。同年在國際上提出了GNSS遙感方向,開展GNSS反射測量(GNSS-R)研究和應用。2003年,金雙根以優秀的成績和豐富的科研成果成為上海天文臺第一個僅用四年時間就完成碩士和博士學業的學生。並且在這期間,他發表了多篇包括國際(《Journal of Geodynamics》)和《中國科學》在內的高水平論文,提出的很多見解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之後十餘年一直專注於GNSS遙感理論與方法研究及應用,並於2014年在國際上首次出版了GNSS遙感英文專著。

金雙根編著出版的GNSS遙感英文專著之一,現已作為多國高校教材

輾轉國內外,做科學技術的傳道士

金雙根說,很幸運處在了一個GPS等衛星導航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地測量學經歷著一場劃時代的變革。克服了傳統的經典大地測量學的時空局限,進入了以空間大地測量和遙感為主的現代大地測量的新階段,他成為了這場變革的參與者。

2010年7月,已經是美國Texas大學空間研究中心(CSR)研究員的金雙根,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和待遇,作為「引進國外傑出人才」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工作,併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談及為什麼會回國,他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家,我希望自己取得的成果,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帶動測繪學科的發展,讓國內的測量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登上國際大舞臺,需要有更多的學者走出去,接觸更多的優秀科學家和先進科研成果,同時也需要讓國外學者走進來,了解中國在空間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進展。2012年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成功舉辦了首屆「國際空間大地測量與地球系統會議」,參會人員約200人,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石耀霖、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主席、國際地球參考架負責人、國際SLR服務組織負責人、國際大地測量期刊主編和其他國內外活躍的頂尖大地測量學者等。會議展現和交流當前國際上最新的大地測量技術-GNSS、SLR、VLBI、InSAR、LiDAR、雷達測高和衛星重力以及它們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成果,並舉辦了「國際空間大地測量將來目標與挑戰」高峰論壇。

這樣一次盛會,是金雙根擔任大會主席並一手操辦起來的。會議過程中,金雙根的組織能力和科研成果給專家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會議還組織了夏令營。為了讓更多有志於空間大地測量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在金雙根的建議下,本科生全部免註冊費,並提供部分餐費;具有保送資格的本科生,則提供全額獎學金資助參加夏令營。通過這次會議,金雙根為我國空間大地測量學家和青年科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同時向國際同行展示了我國在空間大地測量領域取得的進展,加強了相互之間的溝通,聯繫與合作。

金雙根(左)參加伊朗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會議

「從2011年開始,這樣的國際會議我們幾乎每年召開一次,包括在國內和國外,如俄羅斯、德國等,為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如今國內學者報告質量大大提高,和國外差別不大了。」提起這個,作為推動者的他頗為自豪。

為師重道,奔波裡不忘本心

2010年,金雙根放棄海外優越環境和豐厚待遇的工作,毅然回到曾培育自己多年的研究所。有人對他說,國內環境不太容易做科研,會水土不服,但他沒有氣餒。他覺得,國內大環境不好,但可以建設好自己的小團隊。

育人是金雙根回國的最大心願,他希望培養出一批胸懷大志而又腳踏實地的優秀青年測繪人才。在他的團隊裡,碩士一、二年級的研究生就開始以第一作者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高質量論文,而這對於測繪學科的高年級博士生或教授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與金雙根的指導和付出是分不開的。儘管他每天雜事、管理、會議和項目等業務繁忙,但他堅持每周組織學生用英語彙報、交流和討論.對每一篇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都要修改十幾遍以上,修改到深夜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馮貴平是金雙根歸國後帶出來的第一個博士生,現在在上海海洋大學任教,提起導師金雙根對培養學生的重視,他至今仍然記憶猶新。他說道,金雙根歸國後就在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組建了「衛星導航與遙感」研究團組,最開始組裡面只有3個人,但是金老師要求他們每周都在固定時間用英語開組會,討論工作進展,解決科研問題。儘管他這麼忙,但一次都沒有缺席過,記得有一次他剛從國外回來,下了飛機就直奔辦公室。

金雙根對工作認真,對學生負責。他在國際組織和期刊任職頗多,加上如今在國內也是科研和行政兼顧,我問他,如此多的職務和事務,如何做好平衡?他回答說,「老師、教授是本職,必須要做好以學生為本;行政是服務,也需要做好;國際任職、學術交流是一種義務,更應有國際擔當。」為此,金雙根一天的工作時間基本上是從早上8點到晚上12點,一周七天,每天如此。白天用來處理瑣事,晚上時間都留給科研和學生。「有時候我家人都說,你對學生比對孩子花的時間還多,我確實是把學生當成自己孩子一樣。」

金雙根說,「科研是一步一步做出來的,生命有限,時間也有限,只要我們儘量多做一些,就問心無愧。回想起來,自己所做的也只是大海裡的一滴水。但是我們相信,即便只是一滴水,匯入海洋,它便獲得了永不乾涸的動力。」

文/本刊記者丹妮

聲明:本文為《中國測繪》原創文章,授權合作請在本公眾號留言,或致電:010-63881401。

《中國測繪》期待您的來稿

《中國測繪》

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變遷的

記錄者、思考者、傳播者

自然資源部主管

中國測繪學會主辦

面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全國性綜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電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國測繪》全年徵訂中,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可在線訂閱

原標題:《專訪金雙根:創新滴水入海,動力永不乾涸》

相關焦點

  • 測天繪地 敢為人先——記我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1995年,金雙根考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被調劑到大地測量專業。儘管不是出於自願,他也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開啟了大學生涯。在大學氛圍的感染下,金雙根逐漸燃起了對大地測量專業的興趣,自此踏上了他的夢想之旅,奠定了今後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1999年,金雙根順利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攻讀研究生。這時,一項新的測量技術闖入了他的視野——GPS。
  • 科學網—金雙根研究員稱大氣探測手段或可用於地震預測
    本報訊(記者朱廣清)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通過利用我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觀測網,研究並逆推出2008年汶川地震震前
  • 月牙泉為何不會幹涸?
    民間傳說認為它是天賜的「神泉」,這才在沙漠中永不乾涸。但這只是傳說,不足為信。科學家對月牙泉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發現古時的月牙泉並不是單獨的一個小湖,而是黨河的一部分。美麗的黨河在這個地方打了個灣,這就是月牙泉的前身。後來,黨河河水不再從這裡經過了,但這個美麗的河灣卻留了下來,永遠地站在了鳴沙山邊,成為一個獨立的小湖。
  • 探索地球與空間的奧秘——記我國著名的空間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95年,金雙根考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被調劑到大地測量專業。儘管不是出於自願,他也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開啟了大學生涯。在大學氛圍的感染下,金雙根逐漸燃起了對大地測量專業的興趣,自此踏上了他的夢想之旅,奠定了今後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  1999年,金雙根順利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攻讀研究生。這時,一項新的測量技術闖入了他的視野——GPS。
  • 年終紀事2020|動力電池真能永不起火?
    10月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喊出「永不起火」的口號,孚能、欣旺達也隨後跟進。電池安全問題,即將徹底解決?■ 什麼是「永不起火」  「永不起火」是一個令人心動的暢想,但一場場大火,提醒我們必須關注依然嚴峻的現實。  準確點說,「永不起火」是指「電芯熱失控後可控」。2020年5月,工信部發布《電動汽車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三項強制國家標準。
  • 512護士節:愛爾眼科向最美逆行者致敬,讓愛永不乾涸!
    愛爾眼科致敬抗疫人員 512讓愛永不乾涸越是在國家危難中,越能展現一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不僅僅有2400餘份請願書,230身處一線抗疫。為了護佑每一個白衣天使們的動容眼神,致敬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讓他們的眼裡始終有光,讓愛不乾涸。愛爾眼科醫院集團旗下的多家醫院均針對一線抗疫醫護人員開展了眼健康的關愛行動。例如:針對為疫情中辛苦奮戰的醫務工作者、街道及社區防控人員、社區志願者、疫情科研工作者、媒體記者和軍警人員及其直系家屬提供了多項公益檢查和手術項目。其中包括眼部SPA護理、淚液分泌測試、蟎蟲顯微鏡檢查等乾眼症相關的治療體驗。
  • 拼多多員工猝死:年輕人不是永不乾涸的榨汁機
    工作可以,命博不行年輕人不是永不乾涸的榨汁機,新時代的企業文化,應該是有溫度的,有人性關懷的。資本可以也理應在利潤最大化與人格化之間做到平衡,勤勞的人民必須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但奮鬥不只靠激情,也要講效率,切不能演變成「拿命換錢」。
  • CEO說|未名湖的一滴水
    這區區一百萬元與其他校友們的慷慨解囊相比,正好比一滴水之於未名湖,匯入其中才永遠不會幹涸。 「秦靳獎學金」的設立正當其時。基礎學科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形成長遠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北大作為中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引領我國在基礎科學的研究發展上自然責無旁貸。我相信「秦靳獎學金」一定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但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就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去發展原始創新,夯實產業創新之前的基礎。因為這是科學鏈條不可缺少的一環。」寧光說。他解釋這一「魄力」的涵義:一是要加大原始創新投入,不計產出,「因為原始創新是無法預計產出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投入的就是沉沒成本」;二是實現原始創新需要長期積累,不能冒進,也不應帶有功利性,「從這個角度說,做原始創新應是一種大國擔當
  • 【滴水觀音】滴水觀音為什麼不滴水?
    很多花友都知道之所以海芋叫滴水觀音是因為其葉子能滴水,那麼有花友疑惑了,自己的滴水觀音為什麼不滴水,如果想要知道原因,那麼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滴水觀音的習性及原產地
  • 滴水生電
    今年2月,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新型水滴發電機的研究成果,該文章指出,在此發電機的運作模式下,每一滴水可產生足夠電能以點亮除了材料上的創新,該新型水滴發電機的整體結構也是另一亮點——借用了場效電晶體(FET三極體)的結構作為靈感。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科學探索,永不落幕
    圖|WLF獨家2、中國,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如果說科學交流與國際合作,是頂尖科學家參會的源動力;那麼小到論壇籌備,大到疫情防控,中國體現出的高效,則是吸引頂尖科學家的強力助推器。三天會期內,排布了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近140位頂尖科學家、200多位青年科學家參加;組織了10多場線下、線上媒體群訪、專訪。‍
  • 福特動力如何入鄉隨俗? 專訪江鈴駱旭薇
    【卡車之家 原創】江鈴威龍重卡,搭載福特Otsan9升和13升Ecotorq發動機,這是兩臺卡友們感覺很陌生的機型,筆者帶著和卡友們共同的好奇心,在江鈴重汽發動機工廠下線儀式這一天專訪了江鈴汽車動力總成開發部部長駱旭薇女士
  • 核汙水入海,大「核」民族的「躬」匠精神,簡直是自欺欺人!
    日本福島核汙水入海的後果——無國界 2011年3月11日,9級地震導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7級核事故(最高級別);如今9年過去,似乎已被人遺忘;最近,東電和相關部門決定將百萬噸核汙水排入太平洋,今後也將按同樣的手法處理核汙水。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2020-12-20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月牙泉四周都是沙漠,為何千百年來永不乾涸?
    其實月牙泉千百年來清澈澄明,沒有乾涸,因為鳴沙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風由山下往山上吹,因此,月牙泉裡就不會有沙子沉積。敦煌去鳴沙山月牙泉的交通還是挺方便的,在火車站出來就有綠色的小客車,乘坐到終點站,3元/人。然後步行到反彈琵琶的雕塑那裡,就有去景區的旅遊專線,可直達鳴沙山月牙泉遊客中心。
  • 滴水觀音風水作用有哪些,滴水觀音的作用與功效
    滴水觀音不僅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而且還有一定的風水作用,據說將滴水觀音養殖在家裡能夠招財,除此之外滴水觀音風水作用有哪些呢?其實還能有效的淨化室內空氣,給人們帶來好心情,所以在家裡養殖一盆滴水觀音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下滴水觀音的作用與功效吧。
  • 池裡沒有一滴水 寧波多個小區的景觀水池成擺設
    雨水乾涸後,瓷磚鋪就的池底裸露了出來,時間一長髒兮兮的,和周邊白色雕塑和假山不搭調。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景觀水池周邊綠植環繞,中間有假山相隔,其後有亭相連。按照曹先生的說法,「如果有水,弄乾淨後還真是個消暑納涼的好去處。」  不過,假山底下有個垃圾房,乾涸的水池邊上,放著幾個垃圾箱。「景觀水池和垃圾房為鄰,還要去擺放垃圾箱,這樣好嗎?」曹先生感到很惋惜。
  • 滴水觀音「滴水」到底好不好?其實有利有弊,你知道嗎?
    滴水觀音「滴水」到底好不好?其實有利有弊,你知道嗎?
  • 黑科技---磁動力電動車永不充電
    相比於傳統電動車,中潤國力磁動力電動車顛覆傳統,實現永不充電,這其中有什麼高逼格的技術呢?其實原理很簡單,只是技術專利,肯定是不會對外披露。通過改變和控制磁的方向,強永磁同極相斥,一個車輪布滿磁體可以把永磁力變為旋轉不停的動能!動能轉動切割磁力線發電,源源不斷產生電能,電能再驅動電機實現車輪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