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二十分之一的鳥種會住在或經過臺灣,正因為臺灣處在世界鳥類的東亞遷移在線,因此一年四季中均可發現遷移中的候鳥、過境鳥,或迷途的鳥在臺灣做短暫的停留,甚至日久他鄉是故鄉,就此在臺灣定居。
遠在冰河時期隨著海平面下降,臺灣與大陸連成一個完整的陸塊,臺灣便成了北境與南境往來橋梁,當來自北境的動、植物紛紛遷徙南境避寒,有些動植物留在臺灣居住,而當冰河溶化,臺灣再度成了一座海島,斷絕這些生物回家的路,經過數萬年的演化,形成了臺灣的特有種類,單以臺灣的鳥類,就發展出17種特有種以及60種的特有亞種。
「慄背林鴝」又稱「阿里山鴝」,是臺灣特有種鳥之一,在1906年由英國人Walter Goodfellow攀登玉山時首次發現記錄,主要分布2,000至3,000公尺的山區,也有臺灣鳥類的觀察者指出,在繁殖期時,高達3,800公尺的玉山群峰可發現蹤跡,或非繁殖期甚至可以下降至700~800公尺都可以看得見。
生性大方的「慄背林鴝」,喜歡在開闊地活動,常停棲突起物,或在地面上跳躍、行動、覓食,種子與昆蟲是它的最愛,常單獨或成對活動。
雄鳥頭部與頸部是黑色的,眼睛上方有明顯的白眉斑,最容易辨認是頸部有一條慄紅色的帶狀羽毛,英文名「Collared Bush Robin」即指它身上的特徵。而雌鳥大致上是橄褐色,沒有明顯慄紅色的頸飾,白眉斑也較細長。
夏天繁殖期時,常看到雄鳥獨踞枝頭高聲鳴唱,或雌鳥辛苦築巢,為了傳宗接代,繁殖期「慄背林鴝」會有領域區,雄鳥也常表現出不畏危險的警戒行為。
走在阿里山步道與「慄背林鴝」相遇機會不少,活潑大方,一蹦一跳都會牽引遊客的目光,不過,如果發現牠正在銜草築巢,或是嘴上叼著好幾蟲正準備育兒,那麼,幸運如您,請靜靜欣賞它們,可不要打擾喔!
■慄背林鴝小檔案:
‧ 英文名:Collared Bush Robin
‧ 學 名:Luscinia johnstoniae
‧ 分類:燕雀目(Order Passeriformes ),鶲科(Family Muscicapidae).
‧ 型態特徵:身長13公分,體型嬌小。雌雄鳥體色相異:雄鳥有兩道長白眉,黑喉下鑲著明亮的橘紅色橫帶,有如戴著條橘紅色的領巾;雌鳥全身則為橄欖色。
‧ 生態習性:常發出「皮、皮、皮」的叫聲,最後以二、三聲喉音結束。但警戒時則變成「嘎!嘎!嘎!」的喉音。雜食性鳥類,葷素不拘,但幼鳥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常停棲於地面突起物及無遮蔽處,如山區森林底層、巖壁上的灌木叢中,單獨或成對活動。三月下旬至八月中旬為繁殖期,此時雌鳥會以苔蘚、鬚根、腐葉或尼龍繩在巖壁的洞穴中築巢,每巢平均產三枚蛋。孵卵、育雛皆由雌鳥負責,雄鳥則負擔警戒的工作。喜在地上跳躍覓食,不怕人。
‧ 棲地分布:為臺灣特有種留鳥,分布於海拔2,000~2,800公尺的林下矮叢、路邊,在阿里山為常見鳥類,因此又名阿里山鴝。
【臺灣山林悠遊網】
責任編輯: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