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慄耳鳳鶥,丹江溼地發現的河南鳥類新紀錄

2020-12-05 瀟湘晨報

白腰文鳥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慧 通訊員 魏浩

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河南生態環境的好轉,又吸引到新鳥種前來。

12月4日,記者從河南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近日,在日常監測中,保護區工作人員偶然拍到了一種鳥,經鑑定為慄耳鳳鶥。它不但是保護區新紀錄,也被確認為河南省的鳥類新記錄物種。

「這群慄耳鳳鶥當時有十餘只,和其他幾種鳥混群在樹林中覓食,被記錄下來。」保護區科研科副科長鄧天鵬介紹說。慄耳鳳鶥上體灰色,下體白色,特徵為慄色的臉頰延伸至後頸部。

慄耳鳳鶥

該物種為林鳥,常結群活動於海拔400~2200米的森林中。在我國一般分布於南方,在國外見於印度東北部和東南亞國家,本次記錄在河南為首次。

在近日的監測中,科研人員還記錄到白腰文鳥這一保護區新紀錄,使得保護區鳥種數達到402種。近兩年,保護區加大監測力度,一批保護區新紀錄被發現,也印證了河南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鳥類重要棲息地和遷徙通道。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河南丹江溼地發現猛禽遷徙通道,這些猛禽全是「國寶」
    黑耳鳶飛過丹江溼地10月12日,河南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連同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工作人員在淅川縣老城鎮進行了今年秋天第五次猛禽監測,確定丹江溼地是河南省一條重要的猛禽遷徙通道。從2018年11月開始,河南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會同中國TNC在河南丹江溼地保護區內開展為期兩年的鳥類調查。在2019年4月的一次春季調查中,從上午11點到下午3點,在老城鎮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普通鵟(音kuáng)、松雀鷹、雀鷹、蒼鷹等猛禽471隻。在隨後的監測中,最多有超過1千隻猛禽過境的記錄。此前,在河南秋季發現過猛禽成群遷徙,而春季還沒有見過,因此,這一次記錄意義重大。
  • 淅川丹江溼地驚現大量猛禽!全是國寶!
    黑耳鳶飛過丹江溼地 這是河南丹江溼地國家自然保護區連同大自然保護協會工作人員在老城鎮進行的今秋第五次猛禽監測從2018年11月起,歷經兩年持續調查,確定丹江溼地為我省一條重要的猛禽遷徙通道。
  • 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第...
    黑喉潛鳥--興隆湖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8日訊(張麗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在全國蔓延,由於野生動物是可能存在的疫源,這使得禁止一切野生動物交易受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委託,成都觀鳥會於2020年1月1日起全面啟動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工作。一季度內,主要開展了第四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春季鳥類遷徙調查、新冠肺炎疫情鳥類疫病監測等重點活動,動員協會人員和廣大觀鳥愛好者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開展日常觀鳥活動,並收集匯總和分析觀察記錄數據。
  • 灰喉山椒鳥、金頭縫葉鶯——華南農大校園鳥類新紀錄
    原紀錄黑額山噪鶥修正為黑喉噪鶥。目前在華農發現的鳥類有以下110種翠鳥、白胸翡翠黃眉姬鶲、白腹藍姬鶲、北灰鶲、鴝姬鶲、紅喉姬鶲白鶺鴒、灰鶺鴒、金眶鴴[heng]、黑枕黃鸝白腰文鳥、斑文鳥、紅嘴藍鵲、褐翅鴉鵑、噪鵑、暗灰鵑鵙(ju)鵲鴝、北紅尾鴝[qu]、紅肋藍尾鴝、紅尾歌鴝大山雀、紅頭長尾山雀、金絲雀、金翅雀、黃額絲雀紅耳鵯
  • 丹江溼地保護處愛鳥周宣傳暨第二屆「大美溼地」攝影大賽啟動
    圖片:TNC2020年4月21日上午,愛鳥周宣傳暨第二屆大美溼地保護處攝影大賽啟動儀式在河南淅川縣中心文化廣場成功舉辦。此次啟動儀式以「愛鳥新時代,共建好生態」為主題,旨在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愛鳥護鳥工作,保護鳥類資源及生存環境安全。活動由溼地保護處主辦,丹陽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和淅川縣攝影家協會共同參與。
  • TNC丹江團隊赴河南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石頭村考察
    為了解河南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分布現狀及生計影響,探討河南南陽淅川縣未來生態旅遊、綠色產業工作方向,日前,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丹江項目團隊與淅川縣盛灣鎮相關部門領導一起,來到淅川縣盛灣鎮土地嶺石頭村進行實地考察。
  • 劍鴴、大杓鷸現身,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近期,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陸續迎來了遷徙的候鳥,根據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鳥類監測記錄,結合攝影愛好者提供的影像資料,經專家鑑定,新增鳥類記錄13種。其中有7種保山市新記錄。
  • 「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近日保山青華海溼地公園飛來「新朋友」經專家鑑定發現新增記錄鳥類13種其中7種為保山新紀錄常在水面上空飛行,發現食物,則急速扎入水中捕食,也常在水面或飛行中捕食飛行的昆蟲。Yuhina occipitalis棕臀鳳鶥小型鳥類,體長12-14cm。
  • 揚州鳥友發現了哪些鳥類新紀錄?
    先看一段同事最近的報導揚州「鳥家族」再添新成員!鳥友分別在揚州大學、北方寺附近溼地記錄到了紅尾歌鴝和闊嘴鷸。至此,揚州鳥類記錄超過270種,共有272種。近日,揚州鳥類和野生動物攝影分會會長萬長年在高郵湖畔拍攝到了一隻鷸鳥,經資深鳥友朱傑辨認,這是小杓鷸(sháo yù),是揚州首次記錄到它。而且,它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安徽合肥去年發現冠魚狗、紫翅椋鳥等10種新鳥種
    安徽合肥去年發現冠魚狗、紫翅椋鳥等10種新鳥種   合肥去年發現10個新鳥種  第32個「愛鳥周」昨天啟動,專家推薦不少觀鳥好去處  昨天下午,合肥市第32個「愛鳥周」活動在野生動物園正式啟動,百餘名學生跟隨觀鳥專家在動物園百鳥園辨識鳥類。
  • 資料:《中國鳥類野外手冊》PDA版
    雨燕目 > 樹燕科鳳頭樹燕鴞形目 > 草鴞科倉鴞 草鴞 慄鴞鴞形目 > 鴟鴞科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紅角鴞 東方角鴞 琉球角鴞 領角鴞 雕鴞 林雕鴞 烏雕鴞 毛腿漁鴞 褐漁鴞 黃腳漁鴞
  • 「中國最美麗的鳥」慄喉蜂虎飛臨雲南劍湖溼地(圖)
    原標題:「中國最美麗的鳥」慄喉蜂虎飛臨雲南劍湖溼地近日,雲南大理劍川縣劍湖溼地管護局巡護人員監測到10多隻慄喉蜂虎,據介紹,慄喉蜂虎是繼灰喉山椒鳥、藍喉歌鴝2個新鳥種外,劍湖溼地自然保護區今年以來記錄到的第3個新鳥種。
  • 河南孟津:黃河溼地發現80餘只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
    近日,黃河溼地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監測人員在保護區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80餘只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數量如此多的黃胸鵐出現在孟津黃河溼地,十分罕見。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屬雀形目,鵐科,小型鳴禽。額、頭頂、頭側、頦及上喉均黑,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顯的白斑。頸胸部橫貫慄褐色帶,下體餘部鮮黃色。
  • 【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原標題:【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近日  保山青華海溼地公園飛來「新朋友」  經專家鑑定發現  新增記錄鳥類13種  其中  7種為保山新紀錄  來  點擊高清大圖
  • 2019年拍到的在廣州華南農業大學校園裡棲息過的鳥類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清晨或中午,只要拿著相機行走,你就會不斷有新的發現!向美好的環境和生態致敬!2019年於廣州華南農業大學。翠鳥,「鄱陽湖」溼地。紅耳鵯,老研究生樓頂。慄背短腳鵯,2019.12.21樹木園。
  • 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鳥類增至236種
    今年以來,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不斷有珍稀鳥類現身,吸引了國內主流媒體及鳥類愛好者高度關注,青華海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近期,鳥類攝影愛好者們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青華海的鳥類照片,通過梳理鑑定,結合近期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的鳥類監測數據,發現14種青華海鳥類新記錄,分別是北椋鳥、矛紋草鶥、灰山椒鳥、澤鷸、比氏鶲鶯、棕胸藍姬鶲、短耳鴞、白琵鷺、豆雁、中杜鵑、鶚、燕雀、斑鶇和綠嘴地鵑。其中,北椋鳥為保山市新記錄。短耳鴞、鶚和白琵鷺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 360餘萬隻候鳥「過境」河南 世界稀有的10餘種
    □東方今報記者 李娟娟/文記者 劉棟傑/圖○來豫候鳥 世界稀有的就有10餘種「這張是大鴇,已載入世界紅皮書。」作為保護黃河溼地候鳥的志願者,王慧已經工作了6年,她告訴記者,她手裡的這些照片是6年來一批志願者記錄下來的瞬間,也是她一直堅持做候鳥保護志願者的「原動力」,因為這些鳥類太稀少了。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在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人員在稻田裡發現了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 郭 準攝(中經視覺)近日,黃河溼地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監測人員在保護區進行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80餘只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屬雀形目,鵐科,為小型鳴禽。黃胸鵐的額、頭頂、頭側、頦及上喉均為黑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顯的白斑。
  • 廈門增加鳥類鳥種紀錄 迷路「褐胸鶲」鷺島快閃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陸曉鳳 本組圖/廈門觀鳥協會提供)近日,廈門市觀鳥協會理事「cheers」在萬石植物園發現了福建鳥類新紀錄——褐胸鶲。  至此,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由22目74科383種,增加至22目74科384種。其中,雀形目由38科174種,增加至38科175種。  現身 羽色獨特與麻雀有幾分相似  挺拔著褐色的身軀,顫動著棕色尾巴,高傲地站在茂密的樹叢中,銳利的眼睛觀察著四周,伺機而動捕捉獵物……這是8日早上,市觀鳥協會理事「cheers」,在萬石植物園捕捉到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