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身影活躍在俄羅斯的基礎設施建設中。
4月25~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22日,國新辦發布會發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和展望》報告指出,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形成的5大類、76大項、279項具體成果,已全部得到落實。報告展望稱,「一帶一路」建設將繼續把互聯互通作為重點,著力推進公路、鐵路等領域合作。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上,中國鐵建走在前頭,走進了俄羅斯,2017年中國鐵建中標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線西南段項目,共包含3站4區間9條隧道。區間線路總長約4.6km,合同工期至2019年12月31日。
該項目是俄羅斯首次在地鐵建設中引進外國企業施工的項目,也是中國技術、管理及設備首次集體走進歐洲地鐵市場的工程。莫斯科地鐵連接著莫斯科各主要公共場所,項目建成後,將有效緩解莫斯科城市公共運輸的壓力,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經驗與本地化措施融合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國鐵建獲得的資料顯示,2019年4月5日,地鐵項目第一條隧道已全面貫通。按照時間表,中方預計在2019年底完成三個地鐵車站的建設,實現總長度4.6公裡的隧道貫通。同時,憑藉在上述項目中的表現,中國鐵建於2019年2月和4月分別籤約了在建環線東段大盾構施工合同和通往莫斯科新城科穆納爾卡的地鐵西南線項目合同。
在推進過程中,中國經驗與本地化措施融合,為項目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中國鐵建俄羅斯公司副總經理章海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中國鐵建於莫斯科的建築工地、辦公場所,隨處可見中俄員工相互溝通,合力協作。他介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用工峰值達1000人,中方員工和俄方員工基本佔比50%,既帶動了中國勞動力的輸出,也為當地社會創造了就業機會,部分俄籍人員參與了管理團隊。」
在他看來,推廣本地化的措施,不僅有助於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體現中國鐵建的社會責任,同時,俄羅斯地鐵工人經驗豐富,與他們交流能夠獲取大量的本地工作經驗,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在項目盾構施工方面,雙方人員通過相互溝通,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了中俄兩國的技術優勢。
當然,中國鐵建參與的莫斯科地鐵項目建設並非沒有困難。據悉,標段內施工工序複雜、土壤構成與國內不同、周邊存在大量建築物、運營的車站、河流,特別是在冬季施工溫度遠低於之前承建過的項目。「在俄羅斯進行施工最大的挑戰是極寒的施工環境,這就要求盾構機整機關鍵部件的鋼結構件均採用耐低溫材料製作,部分外購件也存在耐低溫要求。」章海建說道。
此外,為適應莫斯科當地的極寒氣候條件,中國鐵建還開發了可耐零下20℃低溫的主驅動,並增加液壓泵站、變頻器等輔助加熱系統,使設備完全適應俄羅斯極寒施工作業環境。
施工過程中,中國鐵建項目管理團隊表現出的管理理念和施工技術,以及中國鐵建自主生產的盾構機為代表的中國設備展現的良好性能,都得到了莫斯科市政府和廣大民眾的認可。
中俄合作又一典範
章海建認為,莫斯科地鐵項目是在「一帶一路」和「歐亞經濟聯盟」高度契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他說:「中國鐵建成功中標莫斯科地鐵,充分體現了俄羅斯更加開放的市場態度。這一項目成為中俄企業合作的又一典範。」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今年2月下旬發表2019年國情諮文談及俄中關係時指出,俄方重視發展俄中關係,俄方與中方平等互利的雙邊關係是國際事務的重要穩定因素,是良好經濟合作的典範,有助於保障歐亞地區安全。
普京還表示,俄羅斯將繼續構建歐亞經濟聯盟統一市場,並發展對外合作,包括繼續推進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這是建立大歐亞夥伴關係的「序言」。
早在2015年5月,中俄兩國籤署了《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開啟兩國發展戰略對接和務實合作的新階段。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也在本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前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極大拓展了中俄合作空間。「中俄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框架下,兩國經濟潛力得到進一步挖掘,各領域務實合作全面鋪開。」李輝說道。
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雙方在能源、核能、航空航天、基礎設施建設等傳統領域合作得到進一步鞏固的同時,中俄高科技、農產品貿易、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合作成為新的增長點,雙邊貿易結構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