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私的奉獻、執著的付出感動著世人;用博愛的內心,蒼勁的雙手撒播下大愛。
年屆古稀的王允功,資助過失學兒童、義務打掃過公廁、修理小區樓梯扶手、為防盜門除鏽刷漆、無償為居民修理管道、疫情期間連續駐守39個日夜……他早已習慣了不求回報地默默付出。面對很多人的不解,他的回答只有簡單的八個字,「幫助別人,沒有理由。」
王允功多年來樂於助人、熱心公益、勇於擔當。
71歲的王允功,家住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錦明社區。他熱心腸,無償為社區做了不少好事,群眾有事也愛找他拿主意幫個忙,大家親切地稱呼他「王師傅」。其實,「王師傅」的善舉早從1997年就開始了,二十多年始終沒有間斷。
從接受別人幫助到主動幫助他人
1949年,王允功出生於山東省鄒平縣原黃山公社楊家村一個貧困的家庭。四歲時,母親就因病去世,當時家裡因給母親治病已經負債纍纍。
「那時候姐姐8歲,哥哥12歲,還有一個剛滿周歲的妹妹,全家的生計就靠父親一個人。」王允功回憶道,「最困難的時候,多虧了鄉裡鄉親的幫助,給了我們不少溫暖和關懷。」
那時候,鄉親們也不富裕,但是得知王允功家日子難過,不是給他們送來衣服,就是送來食物,「我們姊妹四個可以說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從幼年起,感恩的種子就深深地紮根在王允功心裡,他立志做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1997年,王允功退休,有了大量空閒時間,可以安心專心做公益事業,幫助更多的人。這一年,報紙刊登的《讓失學兒童走進校園》的文章,引起了他的高度關注。據報導,夏津縣李樓鄉董倉村的姐妹倆因父親患病,全家負債纍纍,姐妹倆失學在家。她們的不幸遭遇,讓他第一時間聯想到了自己的幼年時代。他沒有絲毫猶豫,決定伸出援手拉她們一把,讓孩子們重返校園,安心接受教育。這一捐助就是14年。期間,他共資助了12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還前往夏津縣看望失學兒童,為他們帶去了學習用品、衣物和慰問金。
時至今日,王允功老人依然經常收到資助過的學生寄來的感謝信,有的孩子考上大學後,還經常寫信向老人表達感激之情。這些信件都被老人悉心收藏起來,作為一種情感寄託,希望孩子們安心認真完成學業,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把這份愛心不斷傳遞下去,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從「280愛心互助小組」到「允功志願服務隊」
2013年,王允功搬到了錦華七區280棟居住。搬家第三天,他發現樓宇門到電梯口走廊凹凸不平,嚴重影響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出行,他二話不說就用自家裝修剩下的水泥和沙子將地面抹平。看到樓梯扶手、護欄上鏽跡斑斑,還積著一層厚厚的塵土,他就自己用抹布擦洗,還買來油漆、毛刷、砂紙,先除鏽後刷防鏽漆,從1樓到11樓,整整幹了5天。
為了更好地為大家服務,他還把自己的電話號碼貼在樓宇門上,提示居民如果有特殊情況,不能照顧老人、孩子的,或者是家裡的水電氣暖需要簡單維修的,都可以找他幫忙。
漸漸地,他做的「小事」影響了280棟所有居民,大家除了找他幫忙,也會主動幫他的忙。這讓王允功開始思考如何把大家的愛心和正能量匯聚起來,他萌發了成立一個「愛心組織」的念頭。當他提出這一想法時,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既然是咱280棟居民發起,就叫『280愛心互助小組吧』!」就這樣,由280棟居民自發成立的愛心互助小組成立了,大家積極行動起來,打掃社區衛生,為其他樓棟的樓宇門除鏽刷漆。
後來,王允功發現小區公廁衛生很差,直接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和小區的形象。他就向物業申請義務打掃公廁。他自費購買了多種工具和洗滌用品,為了清除垃圾、修復倒塌的便池隔板,他在廁所忙活了半個多月。6米高的牆,他自己踩著梯子用清洗劑、鋼絲球、抹布徹底擦出來,還自己花錢更換了小便池,制定了「九無、六淨、三好」的廁所衛生標準和「七步」清洗廁所工作流程。
他的所作所為被家住附近的一位居民看在眼裡,為他寫了一封感謝信,張貼在廁所門口。越來越多居民這才知道:原來打掃公廁的這位師傅是義務的,並不是物業工作人員,這更激發了大家熱心公益事業的熱情。後來在勝東社區黨委和錦華物業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錦華第三黨員服務社的密切組織配合下,以王允功名字命名的允功志願服務隊正式成立了,全體志願者一致推舉王允功為服務隊隊長。現在,自願報名的志願者已達135人,遍布錦華周圍11個小區。志願者們還開展了多次志願活動,自籌沙子6方、水泥4200多斤,修補小區損壞道路42次,磚鋪塌陷地面23處;自籌樹苗,在小區義務植樹416棵……
在身邊榜樣的帶動和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居民積極投身到公益事業中,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的精神在小區蔚然成風。
從迎戰颱風「利奇馬」、抗擊新冠疫情到自願捐獻遺體(角膜)
多年來,王允功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時時刻刻嚴於律己,衝鋒在前。
去年8月,受颱風「利奇馬」過境影響,東營大暴雨來襲。70歲的他一直奔走在防汛前線,和大家一起準備物資、放置沙袋、檢查排水設施、通知各戶做好防汛準備、升起電梯謹防進水、連夜值班巡查、搶修排水,居民們在他的帶領下,不等不靠,依靠自身的努力,有效做好防汛工作,小區四十多戶地下室都未出現積水情況。面對大家的點讚,他只是說:「我做的事微不足道,只要水排出去了,大家都沒事就好。」
今年疫情期間,從大年初一開始,王允功連續39個晚上在小區值守。得知人手不足,他第一個報名到勸返點值班,哪個門崗人少,他就去哪裡頂上,經常忙到晚上10點。為了更好地宣傳科學防控知識,他把自己的電瓶車改裝成疫情防控宣傳車,載著錄好音的小喇叭,在小區裡播放,還自費花1800元錢買了發電機,只為每天早晚兩次把防控知識傳送到家家戶戶,到了車輛不能通行的地方,他就步行,身影遍布社區角角落落。
前不久,他還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願,到東營市紅十字會做了遺體(角膜)捐獻。
很多人都問他,做這麼多到底是圖什麼呢?他的回答從未變過:「幫助別人,沒有理由。」
(記者 商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