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臨近,意味著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翻篇」。美國《科學》雜誌編輯近日選出過去十年他們的科技新聞「心頭好」,與讀者分享。 ——頭髮白得早,這事怪愛因斯坦 作為過去十年《科學》編輯最喜歡的物理類科技新聞之一,這則新聞把人體某些生理變化與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知名的相對論聯繫在一起,令人腦洞大開。報導說,兩隻超精確時鐘的記錄結果顯示,頭髮絲比腳趾甲老得快。這一現象背後的原理是,相比位於更高處的物體,更靠近地面的物體因為更接近地球引力場,所以時間對它來說過得相對更慢。 ——白蟻「自殺式」護巢 在《科學》編輯看來,這是過去十年最具爆炸性的動物類科技新聞,沒有之一。報導說,一種會自爆的熱帶白蟻(Neocapritermes taracua)會在敵人入侵時引爆背上的藍色結晶體,捨身保護巢穴。相比年輕後輩,年長白蟻更有可能執行這類任務。 ——高空大氣層有微生物,可能還活得挺好 截至今年,科學家還沒有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但依據2013年一則科學報導,高空大氣層生活著數以十億計微生物,在距離地球表面的高空形成一個活躍的生態系統,甚至可能影響天氣變化。 ——核爆「求生指南」 這是一則但願人們永遠都不會用到的新聞。報導給出一些在遭遇核爆炸後更「接地氣」的求生建議,包括人們應該以多快的速度、跑到離自己多遠的輻射避難所。 ——玩轉輪,老鼠的真愛 一個自家後院的小實驗成就一則過去十年《科學》編輯最喜歡的動物類科技新聞。報導說,神經生理學家約翰娜·梅傑在花園一個藤蔓纏繞的角落放置一個轉輪,觀察並記錄鼠類對轉輪的喜愛程度。之後3年裡,超過20萬隻小動物「光顧」花園玩轉輪,包括各種鼠類,甚至還有青蛙。它們看起來並不是在鍛鍊身體,而是單純開心玩耍。 ——一圖看懂「最具影響力」語言 對普通讀者來說,這則《科學》編輯最青睞的語言類科技新聞還真有用。報導說,相比其他語言,一些語言在理念傳播能力方面更具優勢。一張名為「三大全球語言網絡」的示意圖顯示,英語是傳輸效果最好的語言,因而是最適宜用於全球交流的一種語言。當然,其他一些語言在傳播力方面也有上佳表現。 ——穿越地球中心要多久 如果地球中心有個洞,從中穿越要多久?這則報導說,區別於之前的答案,科學家這一次將多種因素考慮在內,給出了穿越地球中心更準確的時長。難怪有科學家感嘆:「這是我們熱愛的那類論文。」 ——人死了,一些基因可能還活著 這則新聞雖然不是特意為萬聖節準備的恐怖故事,但仍舊可能讓讀者起一身雞皮疙瘩。報導說,人死後,體內一些基因可能還會存活數天。這項研究不僅有助為如何更好保存用作移植手術的人體器官提供思路,還將為以更準確方法確定謀殺案受害人死因提供助力。 ——鞋帶總開,原因竟是這樣 鞋帶明明系得很好,為什麼自己就開了?2017年的這則報導解開了這個生活小煩惱的秘密。報導說,研究人員發現,鞋帶會受到一種合力,這種反覆的作用力讓它變松,而運動方向的改變會持續拉扯鞋帶,最終導致它徹底散架。 ——「一條道走到黑」也挺好 假設你是那種不喜歡左拐也不喜歡右轉的人,總之什麼彎都不喜歡轉。那麼,2018年的這則新聞對你來說恐怕是個好消息。報導說,選定正確路線,你可以一路前行3.2萬公裡,完成地球最長的直行旅行。 依據這篇報導,如果在陸地不拐彎,最長可以走11241公裡;海上則更長,為32090公裡。 沒有最長,只有更長。如果科學家今後找到了更長的路線,那麼它可能會躋身下一個十年《科學》編輯最喜歡的科技新聞。
來源 新華社
編輯 謝宇彤編審 範朝權 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