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9十大國際科技新聞,這是世界科學前沿的方向標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29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入選的2019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高度擴展的仿生物細胞機器人誕生;人類獲得首張黑洞照片;3D列印出會「呼吸」的人造器官;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刷新;新癌症疫苗讓CAR-T療法高效攻擊實體瘤;全球首座浮動核電站正式啟航;「量子霸權」實現:200秒完成萬年計算;「基因魔剪」升級,新基因編輯系統問世;「萬物DNA」材料讓存儲無處不在。

1

中國「嫦娥四號」 實現

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

月球之背,寧靜之地。

此處屏蔽了來自地球的各種無線電幹擾信號,可以監測到地面和地球附近的太空中無法分辨的電磁信號,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所以天文學家一直希望利用這片寂靜去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信號,但長久以來,從未有太空飛行器登陸過月球背面。

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環拍全景圖(方位投影)。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 供圖)

12月21日,著陸器受光照自主喚醒,按計劃繼續對月表線性能量轉移譜、綜合粒子輻射劑量及月表低頻射電特徵開展有效探測工作。

靜靜的月背,太陽光照射在「嫦娥四號」著陸器上。繁忙的地面,在月背刻上中國足跡的青年人團隊,平均年齡僅為33歲。 

2

高度擴展的

仿生物細胞機器人誕生

地球生物皆由細胞構成,而細胞集體運作能力的強悍與複雜,至今人們也不能說完全了解。可如果能夠在智能領域模擬出一定程度的細胞組合運動,並能輕易擴展,那麼理論上,便可以利用大規模機器人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麻省理工的科學家3月份報告了一種能模擬生物細胞集體遷移的機器人,25個物理機器人「粒子」,能移動、搬運物體以及向光刺激移動。

仿生物細胞機器人圖源:《自然》網站

有意思的是,單個機器人「粒子」並不能移動,但如果其中一個或幾個成員「喪失行動能力」,也不會對整體有大影響——在20%粒子失效的情況下,其仍能以完整狀態一半的速度運行。而在傳統機器人,單獨個體的缺失,往往會導致滿盤崩潰。

25個鬆散的「粒子」,可以輕易擴增為十萬個,這比此前傳統機器人和仿生系統具有更高的可擴展性,也為開發有預先確定性行為的大規模群體機器人系統,提供了全新途徑。

3

人類獲得

首張黑洞照片

在我們所有人頭頂,在幾乎每個大星系的中央,黑洞無聲無息地盤踞、吞噬、輻射。當天體物理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沒有任何一個文明可以對黑洞視而不見。

天文學家們為此搭建了一張行星級觀測網——「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它比任何獨立設備都更了解黑洞,它還能達到足夠解析度來區分光被拉入黑洞時的狀況。拜其成全,從來都無法直接觀察到的黑洞,此次「眼見為實」。

首張黑洞照片圖源:NASA官網

北京時間4月10日21時7分,全球6個城市(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美國華盛頓)在同一時間公布了首張黑洞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黑洞這一神秘天體,終於展露真容。

黑洞「現身」的同時,其中的物理現象還很可能為我們闡明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間的巨大矛盾——眾所周知,這二位「不和」已久,皆因我們找不到一種既是宏觀又是微觀的東西。而黑洞,恰好兼具大尺度宏觀形態和小尺度微觀量子理論的特性。

這就是科學的進步,既不會忽略小到無法體驗的粒子,也不會避開大到超乎你我想像的物體。

4

3D列印出

會「呼吸」的人造器官

「上上世紀的思想,上世紀的技術,本世紀的市場」,說的就是3D列印。

但在今年,這項已然不再新鮮的技術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果。5月,《科學》雜誌封面報導了美國萊斯大學與華盛頓大學主導的研究,該團隊克服了3D列印器官的一大障礙,創造出一個由水凝膠3D列印而成的肺氣囊模型。

3D列印肺氣囊模型圖源:《科學》網站

這個模型,具有與人體血管和氣管結構相同的網絡結構,在體外模擬肺氣囊生理學功能,實現了往周圍血管輸送氧氣,完成了「呼吸」過程。而通常認為,只有3D列印的組織能像健康組織一樣「呼吸」,且構建出可與其他組織交互的管路系統,才可以說它在功能上已經接近一個健康組織。

這項成果被認為代表了3D生物列印可實現的最強生理功能,它也意味著,未來的器官移植以及人類壽命延長等許多問題,都將可能得到解決。

5

超導材料

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應用物理界有一個終極使命,就是尋找能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並將其用於生活中。

一般的材料在導電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而超導體在傳輸中幾乎沒有耗損,還能在每平方釐米上承載更強的電流。但目前,超導材料只有在低溫環境下才會具有超導性。

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刷新圖源:《自然》網站

今年5月,美德兩國科學家團隊在《自然》上發文稱,其所觀察到的3個特徵已可證明,在250K(約為-23℃)的溫度下,氫化鑭在超過100萬倍地球大氣壓下會變成超導物質。

而250K,是迄今為止超導材料中證實的最高臨界溫度,其距離室溫的295K已並不遙遠。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已有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同時發布對壓縮氫化鑭化合物超導性的理論預測,並指出了其臨界溫度範圍值。這一從「預測」到「驗證」的過程表明,人類對超導材料的研究可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靠經驗規則、直覺或運氣發現超導體,向由具體理論預測指導研究過渡。

6

新癌症疫苗

讓CAR-T療法高效攻擊實體瘤

誓要向癌症進軍的CAR-T療法,還缺一副鎧甲。現在,「抗癌疫苗」可做其鎧甲。

在人類與癌症抗爭的歷史長河中,CAR-T療法獨佔鰲頭。這名字中的T,是指從患者體內分離出免疫T細胞,再在體外對這些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給它們裝上識別癌細胞表面抗原的「嵌合抗原受體」——即名字中的CAR。

設計新型疫苗以增強CAR-T細胞。圖源:《科學》

該明星療法被認為徹底地改變了癌症治療格局,但卻有一定局限——僅能治療某些類型的白血病。但今年7月,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利用疫苗增強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療效」的研究。他們開發出新型「抗癌疫苗」,可以讓CAR-T細胞對實體腫瘤進行攻擊,極大提高CAR-T療效,最終可清除60%的小鼠體內的實體瘤,此外還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記憶T細胞,防止腫瘤復發。

這項開創型的研究,不啻於為千萬人帶來希望,而對研究者來說,它為對抗實體瘤的攻堅戰提供了新思路。

7

全球首座浮動

核電站正式啟航

20870型「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是移動式低功率核電機組的首型號,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核裝置。

浮動核電站本質上就是一個建在船上的核電站,因其安全性和經濟性獲得各國廣泛持續關注,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海洋能源開發保障。8月23日,「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從俄羅斯北極不凍港摩爾曼斯克港啟航,9月抵達楚科奇地區的佩斯韋克市,隨後連接到電網。

首座浮動核電站圖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2月份,浮動核電站開始試運行。等正式運營後,它將能替代當地一座陸上核電站和火力電站的發電產能。這座浮動式核電站在設計時留有了很大的安全餘量,兩臺KLT-40S反應堆能產生高達70兆瓦的電功率,可以滿足一個10萬人口城鎮的能源所需。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啟航,標誌著俄羅斯在該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現在,俄國家原子能公司正在研製第二代浮動式核電站,將成為解決北極等特殊地域能源供應的重要選項。

8

「量子霸權」實現:

200秒完成萬年計算

當量子計算在某些任務上擁有超越所有傳統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就是「量子霸權」。

9月,谷歌發表題為《使用可編程超導處理程式的量子優勢》的文章,宣布其實現「量子霸權」:一臺可編程量子計算機超越了最快的經典超級計算機。該量子系統只用了約200秒,就完成了經典計算機大約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的任務——而這裡慘敗的對手,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Summit」。

谷歌的量子處理器晶片圖源:《科學》網站

秒殺經典計算機業界翹楚,這一成就被視為量子計算的重大裡程碑事件,「對世界領先的超級計算機實現量子霸權,無疑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但也要看到,從實用的量子計算系統再到通用可編程的量子計算機,其路漫漫。在量子計算機投入實際應用前,還需開展更多工作,譬如,實現可持續的容錯運算。

9

「基因魔剪」升級,

新基因編輯系統問世

CRISPR-Cas這把「基因魔剪」的潛力,一直受到難以進行精確修飾的限制。

近年來,我們看到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已知的約75000個人類病理性遺傳變異體,大部分仍無法得到有效修正——受到複雜細胞過程的影響,CRISPR-Cas在精度和效率上並不完美。

基因組編輯的演變圖源:《自然》網站

但現在,許多研究工作正集中將不完美平衡為一種精確的編輯。今年10月,美國博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在《自然》發文稱,他們開發出新型多功能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精確地編輯基因,而不造成DNA雙鏈斷裂。其比傳統Cas9效率更高、副產物更少、脫靶率更低。

這項新技術名為「先導編輯」,原則上,其可以修正約89%的已知與疾病相關的人類遺傳變異體。

基因組編輯的最終目標,就是能夠對生命藍圖做出任何特定的改變。而一種用於基因組編輯的「搜索和替換」方法,使我們朝著這一宏偉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10

「萬物DNA」材料

讓存儲無處不在

人們隨口就說「數據暴漲」這個詞,但你我只是轉手去買塊新硬碟,但對技術人員來說,數據量的不斷增加、既有存儲架構的不足,是恐懼之源。

傳統存儲方式難以為繼。幸好,我們還有「更傳統的」——依靠自然界神奇而精巧的生物存儲。有人研究過,DNA信息儲存密度為一千萬TB/立方釐米。在這種密度下,一個大約一米長的DNA立方體,就能滿足目前世界上一年的信息儲存需求。而且,它如此穩定。

用「萬物DNA」特殊材料3D列印的兔子

圖源:《自然·生物技術》

今年12月,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專家、以色列計算遺傳學家亞尼夫·埃爾利赫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報告了一種運用「萬物DNA」特殊材料3D列印出來的「兔子」,該材料包含了用以合成DNA編碼的兔子藍圖。之後,原始兔子所含的DNA被解碼,並穩定複製了五代兔子。這種新的存儲架構,意味著DNA存儲的潛力又被進一步拓展。

而今年稍早時間,美國微軟與華盛頓大學也聯合公布了全球首個全自動DNA數據存儲和檢索系統。這是人類首次採用全自動手段去進行DNA存儲。全自動的合成和讀取,不但有助於推動規模化並降低成本,還將是DNA存儲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數據中心的關鍵步驟。(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相關焦點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十大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濟南9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邢婷)今天,以「創新海洋科技 引領產業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海洋科技大會在青島舉行,會上同時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組織向大會發來賀信。山東省委副書記楊東奇致辭,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出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包振民,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託吉爾·摩恩,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伊安·艾利森等國內外知名院士專家出席大會。
  • 2019世界前沿科技盤點,2020世界前沿科技盤點
    韓國研發投入強度居世界之首,高達4.35%;歐洲數國由於經濟疲軟等原因,研發投入增長乏力,但研發強度總體處於較高水平。從創新表現來看,新興經濟體正在成為重要創新主體。根據 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發達國家仍然在創新活動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但新興經濟體的排名持續上升,對世界創新格局已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19-12-30 科技日報 高博 陸成寬 【字體:大 中 小】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抗擊新冠彰顯中國科技力量;中國史前人群遷徙與族源之謎揭開;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五中全會《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嫦娥五號月球挖土1731克;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奮鬥者」號載人深潛10909米;「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
  • 聚焦丨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聚焦丨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2020-12-31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近140年來,國際科學界相繼發現了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於2019年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2019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三項有湖北貢獻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當選項目中,有三項項目有湖北科技貢獻。
  • 美國《科學》雜誌盤點科技十年的「十大趣新聞」
    美國《科學》雜誌盤點科技十年的「十大趣新聞」 2019-12-28 11:24:00來源:新華網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美國《科學新聞》(《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新聞(Top 10
  • 盤點2015十大奇怪科技新聞:恐龍或亡於暗物質在列
    盤點2015十大奇怪科技新聞:恐龍或亡於暗物質在列 2015-12-30 11:22:11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程蘭豔 參與互動    著名的《科學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快來看哪些入選了!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央視公布 2019 十大國內國際科技新聞:人類獲得首張黑洞照片
    IT之家1月1日消息 1月1日凌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了2019十大國內國際科技新聞。2019十大國內科技新聞包括:嫦娥四號首次在月球背面發現月幔物質、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成功發射、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中獲新突破、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首臺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獲批註冊上市、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問世、京張高鐵實現無人駕駛、「基因編輯嬰兒」案一審宣判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白石崖溶洞內景 蘭州大學供圖【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耿睿)12月18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並達成...
    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丹麥等20個國家的近百名海洋科技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際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代表等700餘人,圍繞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開展「頭腦風暴」,共享藍色機遇,共創美好未來。大會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同時,與會代表達成廣泛一致,共同發表《世界海洋科技大會青島共識》。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高興夫在致辭中向出席會議的各位專家、學者以及海內外來賓表示歡迎,並就浙江省近年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人才新政、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績進行介紹
  • 科技日報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是時候了,該回顧一下真正改變世界的大事了。27日,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資深科技記者共同評選出的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中興事件引發對「卡脖子」技術高度關注;國務院部署全面加強基礎科研;人造出首個單染色體生物;科研誠信事件頻發呼喚科學精神;「超級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港珠澳大橋開通,創多項工程紀錄;哺乳動物首次「雄雄生子」;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嫦娥四號探訪月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