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耳
12月23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表聲明稱,雖然美國波音公司載人飛船「星際客機」發射後,發生自動控制系統故障,無法按計劃與空間站對接,但最終成功降落。
(來源:NASA)
12月20日美國波音公司載人飛船「星際客機」搭乘「阿特拉斯-5」號火箭升空,開始了第一次不載人測試飛行。按照原計劃,「星際客機」應於21日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期間向空間站運送約270公斤補給和設備,並帶回部分研究樣品。
(來源:NASA推特)
但就在「星際客機」發射約1小時後,「星際客機」並未進入預定軌道,因此無法與空間站會合。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失敗後,「星際客機」被迫提早返回地球,於22日清晨約5點58分降落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美軍白沙飛彈靶場附近的沙漠地帶。
(來源:NASA)
美國宇航局局長布裡登斯廷透露,當時用來控制飛船的自動計時器計算上出了一些問題,錯估了任務階段,導致飛船提早消耗了過多燃料。地面控制中心曾試圖發出覆蓋計時器程序的指令,但由於通信延遲,指令還是沒能奏效,最終與空間站的對接任務只能停止。
「星際客機」飛船
(來源:NASASpaceFlight)
經過波音公司的初步判斷,可能是「數據檢索」軟體出錯導致了任務時間被誤判。波音方面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出現失誤的具體原因,飛船返航後會做進一步的判斷。但是,飛船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飛船從推進到航行再到生命保障系統都運行如常,問題主要還是出在軟體身上。
「星際客機」(CST-100 Starliner)是波音公司與美國宇航局的商業載人航天項目合作開發的飛船。按照設計目標,「星際客機」最多能搭載7人在近地軌道執行任務,可重複使用10次。而在執行國際空間站的服務任務時,它可以搭載4名航天員和相關研究設備。
(來源:波音)
儘管首次試飛出師不利,未能完成對接任務,但最終,「星際客機」的成功降落,也算是為波音公司挽回了一點顏面。
就在12月21日,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宣布將波音737 Max航班的停飛時間由此前的明年3月初延長至6月份。2018年,波音公司的兩架737 Max客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失事。此後,該機型在全球範圍內停飛。12月16日,波音表示將於2020年1月暫停737 Max的生產。
737 Max
(來源:CNet)
這兩年被空難事故醜聞纏身的波音過得著實不易,估計這次「星際客機」的測試飛行波音也是暗暗捏了一把汗,雖說只能算是「部分成功」,但好在最後總算是順利降落。
(來源:NASA)
而且美國國內的媒體報導還是對波音挺友好的,報導重點也放在了飛船「安全降落」上。NASA還向「星際客機」的研發團隊完成了著陸表示祝賀。NASA的聲明中還列出了「星際客機」完成的一攬子測試任務,包括:
檢驗了飛船的推進系統測試空間通信確認導航系統的追蹤功能測試了飛船與NASA的對接系統驗證了所有環境控制和生命支持系統完成了國際空間站和飛船之間的上行指令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副局長吉姆·莫哈德也表示,這次任務中最困難的部分是非常成功的,這次任務只會增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團隊的決心。而這架「星際客機」在經過機組人員的飛行測試後,將執行波音公司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美國宇航局太空人蘇尼·威廉士將執行這一任務。
NASA太空人蘇尼·威廉士
(來源:NASA)
好吧,估計NASA並不是真的心大,而只是表面笑嘻嘻。因為,這次的「部分成功」對美國來說,可能著實不算什麼好消息。
自從美國的太空梭於2011年全部退役以後,美國航天員前往國際空間站就只能靠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而且俄羅斯還坐地起價,不斷提高「船票」價格。
(來源:SpaceFlight Insider)
數據顯示,登上「聯盟」號的價格從2007年的2180萬美元已經漲到了2018年的8110萬美元。截止2018年,NASA在聯盟號上的花費已經達到約33.7億美元,這30多億不僅包括座位費,還包括在聯盟號上進行訓練的費用。
美國國會自2017年以來一直全力資助商業載人航空計劃,因為從來都只有美國這樣對別人的份,這種被人拿捏的感覺實在是太差了,美國表示我不想再忍了。
(來源:NASA)
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忍,似乎也並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除了波音,NASA的另外一個重點培養對象SpaceX公司「龍」號載人飛船的研究進展也令人堪憂。「龍」號載人飛船不僅測試任務一推再推,今年4月進行靜態點火測試時又發生爆炸事故,NASA已經宣布,測試已經至少推遲到2020年1月11日。
Space X 「龍」號載人飛船
(來源:SpaceX)
可能心裡最苦的還是美國航天員了,上個國際空間站還得到俄羅斯搭車,自家的載人飛船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研究出來。美國太空人表示,我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