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貓刑是什麼意思 宮鬥劇中的可怕刑罰盤點

2021-01-08 今日臨沂

  最近一段時間清宮劇比較火,劇中的宮鬥戲分觀眾們看的也是非常心塞,尤其是劇中出現的一系列的刑法,讓人想想就後背發涼,比如在《如懿傳》中就出現了貓刑,這是什麼意思呢?

 

  《如懿傳》中阿箬背主求榮,害得如懿被打入冷宮。如懿一出冷宮,就收拾了阿箬。小說中如懿賜阿箬以貓刑,雖然沒有直接賜死,但是這種刑罰折磨起人來簡直生不如死。

 

  最早貓刑是妓院老鴇用來懲罰妓女的,後來也成了慎刑司來懲罰犯錯宮人的一種刑罰。具體操作起來,就是把人裝進一個麻袋中,僅僅露出頭部。

 

  然後找來幾隻飢餓的野貓,這些貓都有著鋒利的齒爪,把它們裝進麻袋之後,然後紮緊,麻袋口。

 

  在外面拿著鞭子抽打麻袋裡的野貓,貓在裡面發狂的同時,將麻袋裡受刑的人也抓的體無完膚。

 

  其實貓刑並不算是最殘忍的一種刑法,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盤點一下那些在宮鬥劇中出現的刑罰。

 

  貼加官

 

  貼加官的行刑方式較為簡單,第一步先將犯人的四肢與頭部固定,以防止受罰人在受刑時掙扎,隨後將準備好的桑皮紙蓋在犯人臉上,再向桑皮紙噴水使其受潮,以達到隔絕空氣、使犯人呼吸困難的目的。

相關焦點

  • 貓刑是什麼?《如懿傳》中所提到的貓刑到底有多殘忍?
    貓刑是什麼?《如懿傳》中所涉及到的貓刑到底有沒有?大家知道貓刑嗎?在《如懿傳》的原著中如懿懲罰阿箬貓刑。貓刑是一種什麼樣的懲罰呢?貓刑在古代是一種處罰青樓女子所用的必殺技之一。這是一種極其殘忍的懲罰方式。
  • 宮鬥劇中的"萬毒之王"鶴頂紅到底是什麼?又沒有解藥呢?
    宮鬥劇中的"萬毒之王"鶴頂紅到底是什麼?又沒有解藥呢? 大家好今天給帶來的內容是,在宮鬥劇中一言不合就被賜「鶴頂紅」的毒藥到底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 古代最殘忍的一個刑罰,用動物的器官讓女人痛不欲生,不敢相信
    我們在一些古裝劇中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比如《還珠格格》裡有很多的囚犯也會被這樣做,一旦被接受想法的話,那麼你的整個人生都毀了。 在古代的時候是有刑罰的,而且種類有很多,而且每一個刑罰都是很殘忍的,不過在古代的那些刑罰,大多數都是對於女人的
  • 古代的一種刑罰,不會讓人受到肉體折磨,卻比死刑更讓人害怕!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古代的一種刑罰,不會讓人受到肉體折磨,卻比死刑更讓人害怕!在封建主義思想十分強大的中國古代,那些皇宮朝廷的刑罰制度十分嚴格,而且花樣十足,這些刑罰手段不僅殘忍,而且會讓犯人生不如死,由於太過血腥暴力慢慢的就被現代法律給取締了。但是我們在古裝劇中還是時長會看到古代的刑罰方式,在這些刑罰中,有一種刑罰人們再熟悉不過了,它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流刑。
  • 宮鬥劇中,能贏得最終勝利的星座,擅長扮豬吃老虎,高智商玩家
    那麼哪幾個星座具備這樣的能力,能夠在宮鬥劇中活到最後呢?01水瓶座水瓶座的想法一向都是特立獨行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行事作風,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跟著別人的腳步去做事。或許在一開始,水瓶座這樣的行事作風會讓別人感受到危機感,因為看不透也摸不清楚。
  • 古代「最溫柔」的刑罰,沒有絲毫疼痛,卻能讓人生不如死
    古代「最溫柔」的刑罰,沒有絲毫疼痛,卻能讓人生不如死刑罰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約束人們,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更好的管理人們,尤其是那些不聽話的人。而為了震懾人心,古代的時候則是想出各種刑罰。然而並非是所有的刑罰都是如此的,有一個刑罰堪稱古代「最溫柔」的刑罰,卻能讓人生不如死。那麼這個刑罰是什麼刑罰呢?其實很是常見,就是所謂的「笑刑」。其實所謂的笑刑就是撓痒痒。而據說這個刑罰最早出現在漢朝,我們都知道古代等級分明,皇族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樣了。就算是他們犯罪,受到的懲罰也不能和普通人一樣。
  • 那些影視劇中見血封喉的可怕植物,相思子、曼珠沙華、曼陀羅上榜
    武俠劇中,經常會出現的經典場景就是:一個武功高強的絕世高手,卻因為大意而被人下毒,幸運的,後來被解了毒,但不幸的也是大有人在,直接一命嗚呼。那這些毒究竟有什麼來頭呢?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那些毒性極強,見血封喉的可怕植物。
  • 古代有種刑罰,是女囚犯的噩夢,如今卻成了年輕人的時尚符號
    「古代有著殘忍的刑罰,也有著奇怪的刑罰。」古代的刑罰歷來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對古人們自然也是起到了不小的威懾作用,比如流放,點天燈,當然到了近代,這些刑罰早已被廢除得近乎為零了,尤其是對於犯人還有著侮辱性質的刑罰,這等同於就是女囚們的噩夢,不過值得一說的是,在古代有著這樣一項奇怪的刑罰,能夠讓女囚犯感到羞愧,但如今卻是成為了年輕人的時尚符號,它就是——墨刑。
  • 「滴水刑」是什麼樣的刑罰?為何古代女子,寧願自殺也不願受罰?
    文/「滴水刑」是什麼樣的刑罰?為何古代女子,寧願自殺也不願受罰? 我們都知道,帝王為了控制百姓人民,對於法律以及處罰是非常看重的,既是維護自己的統治,也是為了威懾那些想要犯罪作亂的人們。所以在古代每個朝代都有種類繁多的折磨人的刑罰。
  • 古代一種專門針對女性的刑罰,往往讓女罪犯「叫聲」連連,受不了
    古代雖說科技不發達,交通不發達,什麼都不發達,但是古代人卻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刑罰。古代的皇帝沒有更好的辦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只有通過各式各樣的刑罰讓人們畏懼他,產生畏懼感自然就會聽從他了。古代的刑罰不僅犯人對此毛骨悚然,老百姓也是異常恐懼,對此也起到了統治的作用。
  • 古代「最溫柔」的刑罰,雖然沒有痛苦,但想想就讓人受不了
    古代「最溫柔」的刑罰,雖然沒有痛苦,但想想就讓人受不了古代有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秦代名相商鞅,就是被「車裂」而死。但你知道世界上「最溫柔」的刑罰是什麼嗎?如果小編告訴你,是撓痒痒,你會不會覺得我在開玩笑?
  • 古代「夷三族」和「誅九族」哪種刑罰更殘酷,為何親屬不逃跑
    那麼這兩種刑罰哪一種更殘酷呢? 誅九族受牽連關係圖 現代人常常把誅九族和株連九族混為一談,其實兩者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歷史劇中的株連九族其意思就是一人犯法
  • 對古代女犯最「溫柔」刑罰,身上不會受傷,卻嚴重傷害自尊
    古代最常見的就是給犯人打板子,二十大板打完,犯人這屁股也就皮開肉綻的,沒有兩三個月估計起不來,看來古代的都要建立在疼痛之上來判斷案子的,不像我們現代,都是講科學證據,講法律來判斷案子,也算是文明的進步吧。
  • 刑罰的歷史:紋身流行的背後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它有什麼現實意義
    那時候,人們已經開始在身上紋各種花鳥山水了,甚至還專門成立了紋身愛好者團體,俗稱「錦體社」這時候開始,刺字作為一種刑罰的意義其實並不大了。這種刺青文化流行的背後有多少血淚,今人可能無法體會了,也許聽起來還有點好笑。不就是臉上刺個子嗎?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這就好像,秦朝的時候,人們對被割鼻子嗷嗷大叫的人說:「不就是割個鼻子嗎?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 古代有種刑罰,能讓女囚犯感到羞愧,如今卻成了年輕人的潮流
    在古代時,有一種刑法對於女犯人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的折磨,可是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講,卻是一種變美的潮流。這個刑罰就叫做墨刑。公元3000年前,我國歷史還處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有5大酷刑,其中墨刑就是裡面的一個分支。並且在接下來的3000年時間裡面,一直都被沿用。直到公元1740年,才被清朝統治者在法律條文中徹底剔除,這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 我國古代刑罰的智慧:嚴苛源自於「禮」,寬容源自於「赦」
    我們總是說羅馬法遵從的原則是公平和公正,那古代中國律法追求的又是什麼原則呢,毫無疑問,那就是:禮。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禮是規矩,是國家和社會的價值核心,合乎禮儀四個字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遵從。就是這個字「赦」在中國歷史上幾個平和的朝代,幾乎保持著一年一次的頻率,這種「赦」就是對「禮」造成的嚴酷刑罰的最好中和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下):宗法禮俗+服飾器物+曆法刑罰+音樂
    古代的裙與裳不同。《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裙子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後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相近。如《林黛玉進賈府》:「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古代體衣,在質地、顏色上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司馬光《訓儉示康》批評「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這表明:走卒穿士服、農夫穿絲履不合常規。
  • 武則天發明一種叫做「玉女登梯」的刑罰,古代女子為此受盡折磨
    我國古代男尊女卑,一直都是男性佔據著主導地位,相比之下,女子卻被當成是男人的附屬品,地位非常的低下,因為受到了男性的束縛,所以能夠做出偉大成就的女性寥寥無幾,所以古代的歷史基本上都是男人的天下,但是就算如此,古代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女性,其中最傑出的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
  • 古代這些刑罰觸目驚心,女性受此刑將痛不欲生,如今卻成時尚潮流
    在古裝電視劇中,人們經常看到一些犯了重罪的人被施以酷刑,甚至被折磨致死,比較著名的刑罰有滿清十大酷刑、 明朝東廠/錦衣衛18套刑具等。古代封建社會不像當代文明社會,那時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發明了各種刑罰,目的就是震懾壞人,讓反對自己的人誠惶誠恐,從而達到以儆效尤教化百姓的目的。其實剛才在文章開頭提到一些酷刑只是歷朝歷代對古代基本刑罰的演化和創新。早在秦朝之前,官府懲罰犯人主要是用五刑即剕(fèi)、宮、劓、大闢、墨等五種刑罰。
  • 「朕」是什麼意思?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現如今,我們從各種歷史影視劇中不難發現,裡面的皇帝時常稱呼自己為「朕」。有時候,筆者我不禁在思考著這樣的人一個問題,把「朕」這個字單拎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