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本《刑罰的歷史》,一種壓抑的沉重撲面而來,各色各樣的刑罰層出不窮:割鼻子、跺腳、火燒烹煮,絞杖凌遲,刺配流放勞役等等,無不是殘酷且鮮血淋漓。
然而,你再仔細看看會發現,我們認為的鮮血淋漓,可能在某一個時刻根本就不是事。
你能想像,如今滿大街的紋身其實是以前的人們引以為恥的嗎?你能想像沒有鼻子曾經是美的嗎?你能想像曾經自己閹割自己是官府屢禁不止的嗎?你能想像把頭髮鋪散開遮住自己的面部曾經也是流行的嗎?
想必,有點難!筆者剛開始看到這些的時候都震驚了!
就好像,唐朝以胖為美,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一樣是不敢想像的。
其實這一種審美的差異是環境造成的!若是在我們出生之後不斷有人告訴我們,胖女孩是最美的,最受人喜歡的,並且在之後的環境當中也沒有人告訴我們,胖是不美的。而且周圍所有人都很胖,只有那麼幾個很瘦的,而瘦的是被人嫌棄為醜的。那麼,現在的很多賣減肥套餐的健身房什麼的可能就要失業了,當然,如果沒有需要,市場上也不會流行這些東西。
胖瘦這種美醜文化其實對人本身是沒有什麼傷害的,甚至想起來還有那麼一些滑稽。
但是,如果你知道古人為何以沒有鼻子為美,為什麼流行頭髮遮臉,又為什麼刺青流行起來以及為什麼冒著死亡的危險古人也要自己閹割自己你就不會感到一點點輕鬆了。
01從墨刑到紋身藝術的發展,是必然還是無奈?
我們現在流行的紋身,是從以前的一種刑罰演變而來的,這種刑罰叫墨刑。
所謂墨刑就是在人的身上刺字,主要是刺在臉上。用工具在身上刺出字來之後,把墨汁填進去,等墨汁浸到血肉裡面,幹了,傷口也癒合了,那黑色的字也就永遠存在臉上身上了。
這玩意可不像如今的刺青這般,讓人看著就覺得酷斃了。那時候,這是罪惡的象徵,也是恥辱的象徵,是要跟隨自己一輩子的。甚至有些人看到那個刺青就要繞道而走,生怕與其產生瓜葛。
被刺過的人甚至不能自己把那墨跡去掉,你要是去掉了,抓回去,再給你上一次刑,甚至還要加上其它更重的刑。比如秦朝的時候,被上過墨刑的人,還要去修長城,叫「黥為城旦」,這個黥就是給人臉上刺字的。
這是讓人披著標記免費做苦力,跑都沒地方跑,跑到哪都有人把你抓回去!
當然,臉上刺青雖然恥辱,但確實是刑罰當中最輕的了,後來,到了北宋後期,刺配之人太多了,有些人就對刺字不以為然了,一些軍人、有武力的人就自己在臉上身上刺字明志,比如嶽飛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甚至到了後來,有妓女在節日的時候,裸露著紋滿花紋的大腿上街載歌載舞的。那時候,人們已經開始在身上紋各種花鳥山水了,甚至還專門成立了紋身愛好者團體,俗稱「錦體社」
這時候開始,刺字作為一種刑罰的意義其實並不大了。
這種刺青文化流行的背後有多少血淚,今人可能無法體會了,也許聽起來還有點好笑。不就是臉上刺個子嗎?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這就好像,秦朝的時候,人們對被割鼻子嗷嗷大叫的人說:「不就是割個鼻子嗎?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你出門看看,有幾個人是有鼻子的?」
02為何沒有鼻子,會讓人覺得美?
試想一下,一個人沒有鼻子是多麼可怕的事情,那不妨再想一下,眼睜睜看著鼻子被人割去又是多麼恐怖的事情?
沒有鼻子的人應該會很難看吧?
但根據傳說,秦始皇曾經把六國的軍士和百姓俘虜了全部都割去了鼻子,一時之間,沒鼻子的比有鼻子的人還多,以至於人們覺得沒鼻子才正常,有鼻子反而覺得醜了。若是如此可真是災難了。
但還有兩件跟割鼻子有關的記載就更加讓人啼笑皆非了。
一開始的時候,中原地區被割去鼻子的人是要被人擠兌的,而且他們自己也會覺得自己很醜,沒臉再生活在人群中。這些人,有官府廢物利用的,就把他們收集起來,讓他們去邊疆服勞役什麼的。
還有一些人乾脆就逃離中原去蠻夷之地生活。
這些人基本都是既被割了鼻子,又被刺了字在臉上的,他們跑到蠻夷之地,那裡的人難免也會好奇地問他們:「你們怎麼都沒有鼻子?而且臉上這花花的是什麼?」
這些人肯定不能說實話呀,他們就騙他們說:「這是我們中原的人的文化,大家都喜歡把鼻子割掉並且在臉上刺青。」
接著,搞笑又可悲的場面就出現了。
這些蠻夷的人,雖然蠻,但是很單純,他們非常仰慕中原文化,也沒啥懷疑,就有很多人紛紛效仿,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並且在臉上刺上花紋。這種一般人看著很殘忍的事兒,竟然就真的在蠻夷地區形成了固定的風俗。
與割鼻子為美相關的還有一個,把頭髮鋪在臉上,竟然也曾成為一種流行風俗,是當時的時尚。
03把頭髮鋪在臉上為何是一種時尚?
頭髮披在臉上,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我們常常在恐怖片裡面,看到扮鬼之人就是將頭髮披在臉上的。如今要是晚上走在馬路上,有個披頭散髮的人從面前經過,估計都會被嚇個半死吧?
但《刑罰的歷史》裡面卻引用了一段史實。有一個民族曾經以披頭散髮作為風俗。
這風俗還是跟割鼻子有關係。這個故事其實有一些爛漫,但是,爛漫的背後,還是有些殘忍。
有一個羌族人叫爰劍,被秦人追殺,路上碰到一個女孩,這女孩救了他,還把他藏在了山洞裡面,救了他一命。爰劍很感激這個女孩,就以身相許,娶了她做老婆,然後就帶著女子回到他們自己的部落裡面。
爰劍曾經在秦國做過奴隸,會一些種田和畜牧技術,就教給他的族人,他們一族也慢慢壯大起來。爰劍應該就是後來的部落首領了,他的妻子自然就是首領夫人,很受人尊敬。
但是女孩曾經也是被割了鼻子的,而且深以為恥,所以常常把頭髮披在臉上,擋住自己的鼻子。
為了對這首領夫人表示尊敬,羌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頭髮打散,披在臉上,成為了一種風俗。
比起,割鼻子披頭散髮,還有一件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
曾經,自宮竟然是嚴禁不止的。
04為何自宮一度成為潮流?
想像一下,一個人要是連生育能力都沒有了,是什麼樣的感受?漢朝的司馬遷,因為被漢武帝施行了腐刑,他是「腸一日而九回」,就是痛苦得覺得肚子裡的腸子在絞痛,還不是一次就行了,是每天無數次。可想而知,沒了命根子的人是多麼痛苦。
古人注重血脈傳承,是萬萬不能斷了命根子的。
所以,斷命根子,也就是宮刑對於古人來講是僅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但是呢,明清時期,自宮卻很是盛行。自宮是啥意思?就是自己割掉自己的命根子,那得有多狠心吶!
明成祖朱棣就曾經下令,要是有人敢自宮,就以不孝論罪。軍人自宮,他的上司要跟著受罰。民間有人自宮,他們的鄉長、鎮長、村長都要受罰。但這詔令似乎沒有起多大作用,自宮的人還是很多。
還有皇帝下令:「誰要是敢自宮,就發配充軍,隱瞞不報的一樣的懲罰。」
最後還是不能禁止百姓自宮,所以有個皇帝就下詔令:「誰敢自宮,就讓他死,然後再把他的家人發到環境惡劣的地方做苦役。」
然而自宮的人還是很多。
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割自己的小弟弟呢?難道不想傳宗接代嗎?
當然不是,人只有一種情況下會割自己的小弟弟,那就是生不如死的時候。說明割了小弟弟還可以有活下去的希望。
我們經常看古代的宮廷劇,想必都知道,古代的宮廷之中是有很多太監的。而最大的太監通常權勢滔天,富貴不可限量。於是很多人為了富貴,爭相自宮想要入宮當太監。
這是因為古代宮廷大量運用宦官的原因。但是為什麼後來皇帝又要打擊自宮呢?那時因為自宮的人實在太多了,比宮裡用得到的數量多好幾倍。
自宮的人數太多是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的,首先,就不利於人口增長。古代社會人口本來就少。但是,比起懲罰,生活難以為繼的人哪怕是萬分之一的機會也是要賭一賭的,這也是為什麼自宮這麼殘忍的自殘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
05刑罰的演變過程的一點思考
其實從刺青的流行、割鼻子成風俗、披頭散髮成時尚、自宮屢禁不止這些事件來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種特點不是積極的,而是十分的消極,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
破罐子破摔。
但造成這個破罐子破摔的原因卻是因為,周圍環境導致。
周圍人都沒有鼻子,所以,有鼻子的人是醜的;周圍人都披頭散髮,所以不披頭散髮就是不時髦的;反正有那麼多人為了生計割小弟弟,割個小弟弟又怎麼了?反正,臉上已經被刺花了,多刺一點又怎樣?
這說明什麼?
一、環境對一個人觀念的影響,對一個人美醜的認知影響很大,非常大。如果用在現在的話,就說明一個問題,你長期所處的大環境是什麼樣子的,你也會慢慢地變成那個大環境裡面的人的思維模式,這種是不知不覺就進行的。
比如,你待在一個公司,如果公司裡的人每天談論的都是房子、孩子,這樣的人已經沒有工作的鬥志,他們眼裡,只有養家餬口那些平常的事兒了。如果你是一個年輕的,想有所作為的人,如果你不警醒的話,很有可能慢慢的你也會變成一個得過且過的人。
你可能對周圍的房價、對奶粉、對孩子的教育了解比較多,但是,你卻不知道,你還可以有活力,你未來還有很長的路,你還可以有更廣闊的的天地。
這也是為什麼鼓勵年輕人要去大城市闖一闖的原因,並不是鼓勵年輕人去大城市做一塊磚,而是大城市整個環境都是充滿活力,生活周圍一切都是最前沿的。這樣的環境才能激起一個人的鬥志。
這話說起來有些雞血,但是一個長期在大城市生活的人與一個在小鎮裡磋磨的人相比起來,整個人的精氣神確實會有很大的差異的。
走出去,看世界,並不是一句毒雞湯。
一個人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會被環境同化。
當然,故事裡面的,逃到蠻夷之地的沒鼻子的人與那個駕到羌族的披頭散髮的女孩,其實是屬於影響環境的人,他們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一個地方的風俗。從此以後,那一整個地方都被這種風俗同化。這對他們來說是積極的例子。
但是對於當地人來說,這不是好事兒。在中原,沒鼻子還是醜的。
但,有一個比較類似的現象就是,在我們那兒,從前流行到深圳務工,所以,很多風氣,比如殺馬特、喇叭褲並不是小鎮特產,而是從深圳務工的那些人帶回去的。
我們村子裡最流行的是打工仔的歌,就是從深圳工廠裡面回去的打工仔們帶回去的。
然而,深圳真正流行的卻不是殺馬特、喇叭褲、打工仔的歌。為什麼這些會在小鎮裡一度流行?因為,這些人都是從深圳回來的呀!
就像蠻夷人仰慕中原文化,小鎮的人也同樣仰慕深圳的流行文化。只是,如果不親自走進深圳瞧一瞧,你也會變成那些跟風割鼻子的人。
文化的滲透,有時候不是精華,而是糟粕。
二、一種刑罰如果太廣泛實施的話,其實根本就起不到威懾的作用。
就好比,對於一個割掉鼻子多的比有鼻子的人多的地方,割鼻子對於一個人其實就算不得是重型了。
常常在生死邊沿走的人,見慣了生死,並不是會更怕死,可能根本就不怕死了。這種人死刑對他們已經沒有威懾力。
春秋戰國時期,用生命報答人的現象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因為誤會了孟嘗君,一刀就把自己結果了。
信陵君的門客侯生為了替他贖罪,面向他在的方向自盡了。
田橫自己為了報答劉邦的恩情,自己自盡了。田橫的手下五百多人聽說他自盡了也全都自盡了。
這些人為什麼能夠那麼輕易就結束自己的生命?
說明,死在他們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大事?這麼大面積的自殺現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對死這種現象麻木的,死是常常發生在每個人眼前的事情。
士為知己者死聽著很感人,其實是對生命的漠視。
三、真正有威懾力的刑罰不在於本身的輕重,而在於它在人心中的輕重今人不一樣,即使是手上被小刀割個口子也要死要活的。這不是不好,而是更加尊重生命了。
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人更怕死了。為什麼怕死?因為死亡在現在人的眼裡是很恐怖的事兒,是代表著一個生命的消亡。人們雖然說見慣生死,但真的見慣生死嗎?現在的人其實是很少看到死亡的。死亡其實是很神秘的事兒,因為神秘所以恐怖。
所以刑罰不可以廣泛使用,刑罰必定是要起著殺雞儆猴的作用,也就是他的威懾力要大,他的實施面要小。一種刑罰恐不恐怖是要宣傳出來的。要讓所有人覺得死刑是很恐怖的刑罰,還要讓人覺得犯罪受刑是很令人羞恥的事情。
就像從前,只是臉上刺字,就讓人覺得在人群中生活不下去,這就說明那時候的輿論做得好,輕刑也是很有威懾力的。
但是後來臉上刺字的人多了,才讓這種刑罰變成了一種文化,也就是說,刺字再也不會讓人覺得羞恥了,反而滿足了一些人的刺激感,紋身也就流行起來了。
故而刑罰的威力不在於本身的輕重,而在於人心中的輕重。
四、人性化的刑罰真的是人性嗎?
《刑罰的歷史》的作者羅翔老師說:「如果人道主義的刑罰讓刑罰不再成為痛苦,那麼人道主義也可能帶來反人道的災難。」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刑罰過於人道主義,可能起不到震懾罪犯的作用。過分強調刑罰的人道性,可能會讓罪犯覺得判刑也沒啥大事。
所以刑罰的人道不人道應該是在實施的階段而言,但對外的宣傳,對於一些起震懾作用的刑罰就不應該是人道的。能夠讓人一聽到這種刑罰就毛骨悚然的刑罰,無論實際輕重,對罪犯的震懾作用必然也是大的。
#古代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