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自然賦予人體的潛能是無限的,只看人們能否發現並加以發揮利用。人體的自動修復功能就是大自然賦予人體的潛能之一。
《身心合一》
本文摘自:《身心合一:喚醒身心自愈潛能》 作者:劉院福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幸福原本就在這裡
請想像一下:當你置身在一座遼闊的、茂密的森林裡面,從你觸手可及的地方隨手摘下一片樹葉,然後放在自己眼睛的近前,請問此時你會看到什麼?
沒錯。你看到的就是一片樹葉。也只能是一片樹葉。
可是,此刻你正身處在一座廣袤的森林裡面,不是嗎?在一座幅員如此廣闊,蘊含如此豐富的森林裡面,你卻只看到了一片樹葉,是這樣嗎?
是的,事實就是如此。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此刻的你儘管身處在一座美麗的森林裡面,而你對此卻渾然不覺,你還會錯誤的以為你只擁有一片樹葉而已。因為此刻你所有注目的焦點都指向了一片樹葉。
而這就是問題所在——你抓住了一片樹葉,卻錯失了整座森林。
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很多時候僅僅是因為我們緊抓著某件事不放,而迷失了全部生活的美好。其實生活原本不就是美好的嗎?就好像我們原本就置身在一座美麗壯觀的森林裡面一樣。我們只是不知道,真正讓我們煩惱或者痛苦的,並不是因為我們生活中缺少快樂和幸福,而是因為我們把所有關注的焦點,都鎖定在某一讓我們煩惱或痛苦的生活事件裡面(一片寫滿了煩惱和痛苦的樹葉),以至於我們對周圍本已存在的濃濃的快樂和久久的幸福完全渾然不覺,我們還會誤以為自己擁有的就只有苦惱而已。
其實,幸福原本就在這裡,快樂原本就在這裡——我們必須首先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
而之所以我們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只是因為我們被一片寫著煩惱或者痛苦的樹葉遮住了心靈的窗戶而已。
此時我們所要做的,並不需要刻意去改變或尋求什麼——因為一切原本就在,因為幸福原本就在——我們所要做的僅只是轉移一下關注的焦點。「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只要將視野從眼前的一片樹葉,擴展到整座森林,本自存在的森林。
我們甚至不需要把眼前的樹葉扔掉,因為內心的苦惱與這片樹葉無關,我們完全可以繼續拿著這片樹葉,只是不再被它遮住眼睛,而是放眼展望整座森林。在放眼展望整座宏觀森林的同時,也不妨礙我們欣賞森林裡面每一株小草或每一片樹葉。
因為,真正令我們與幸福隔離的並不是眼前的樹葉(某件貌似苦惱的生活事件),而是我們內心對樹葉的執著。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生可能只感受過一次痛苦的經歷,而這一次的痛苦卻屏蔽了一生的幸福。
因此我們首先要清醒的認識到,真正隔絕畢生幸福的並不是那一次痛苦的經歷,而是一個人把畢生關注的焦點都聚焦在了那一次所謂的痛苦體驗。
如此一來,即使用整個虛空一樣無邊無際的甜美的幸福包裹著你,你又如何能感受得到呢?
其實,只要我們擴大一下視野,轉移一下注目的焦點,給內在心靈騰出更多的空間,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一直都生活在幸福裡面,幸福真的原本就在這裡。而且不多不少,剛剛好是一生的幸福。
幸福原本就在這裡,此時此地,你感受到了嗎?
無條件的愛自己
當你內心充滿慈愛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地球上的萬事萬物,不只是富有情感的人類——大到山巒、湖泊,小到螻蟻、昆蟲,甚至清晨的一縷風,黃昏的一抹霞——無不蘊含著細膩的情感以及生命的靈動。
世間萬物尚且如此,遑論我們自身這一副寶貴的鐵骨錚錚、激情飽滿、血肉有情的鮮活的軀體。我們身體周身的血脈似乎都流動著種種細膩的感受,每一個細胞以及每一寸肌膚似乎都在訴說著自己一段段過往的情懷,追憶著自己是如何的隨主人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在歲月的長河裡度過了怎樣的酸甜苦辣與愛恨情仇。
真的,當你內心真正的柔和下來,以謙卑的心懷與自己的身體做一次深層的內在交流,你就會聽到周身血脈愉悅的吟唱,體會到身體每時每刻都在向我們傾訴著的一切的感受。
只是當我們頭腦中充斥著種種嘈雜的聲音,比如情感的糾葛、精神的無聊、物慾的迷亂、工作的乏味、人生的無奈等等,我們就根本無暇顧及到也無從體會到身體內在的感受了。只有當身體不得不以病痛的形式向我們提出抗議的時候,我們才不得不以對待一個不聽話的搗蛋鬼,甚至以敵人的方式來響應身體的陳訴。只是有時候我們還來不及與病痛對簿公堂,就已經悄然殞世了。
有一位老顧客因為胃痛胃脹來找我調理,我在幫她調理的同時問她一個問題:「當你自己心情煩悶、憂傷的時候,你希望你身邊最親近的人以怎樣的態度對你?是希望他們真誠的溫柔的呵護你、關愛你,還是希望受到他們無情的奚落、指責?甚或是直接將你送往心理疾控中心或者精神病院——在你心情極度憂傷或煩躁的時候?」
她說:「在我心情低落、難受的時候當然是希望得到家人的疼愛啦,當然不希望在我心情脆弱的時候受到家人的冷落、責罵,否則我的心情就更難以恢復平靜了。」
我說:「是的,你的胃也是如此,此時它也非常希望得到主人溫柔的呵護、真摯的疼愛,此時它最不願感受到的就是主人對它的不滿、抱怨、斥責,也不希望主人只是把它簡單粗暴的送進醫院交到醫生的手裡,或者拿一堆五顏六色不知是何成分的藥丸來胡亂的應付自己——否則它也更加難以恢復健康。它非常希望主人能與自己坦誠的交流,就如同在你心情難受的時候希望得到家人真誠的撫慰一樣。」
胃也是有感受的。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也都是有感受的,因為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我們不要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一個冰冷麻木的機器,或是一個呆滯的毫無生命活力的木偶。當我們內心充滿慈愛、感恩與赤誠——難道你感受不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散發著生命的活力、每一寸肌膚都在吟唱著生命的讚歌嗎?
我們的身體原本就是一個充滿健康活力的生命體,只有當我們缺乏足夠的自愛和真誠的時候,只有當我們讀不懂身體的語言從而給身體帶來各種不該有的傷害的時候,身體才會不得已以疾病的方式提醒我們,提醒我們要自愛,要真誠的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以愛的鮮活能量給身體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當我們能夠無條件的愛自己的時候,身體自愈的過程就開始了。所以,我們要想完全徹底的療愈自己,就必須學會無條件的愛自己,全然接納自己當前所處的狀態以及當下自己所是的樣子,把自己視為大自然完美的產物,自己的身體也是大自然所賜予的完美健康的生命體。
當然,學會自愛不等於自我放縱、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真正的自愛是要求我們能夠坦然承受並全然接納自己當下所是的樣子,不對當下的自己再加任何的評判。
真正的自愛就是無條件的愛自己,全然擁抱當下的自己,而這也就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尊重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說她們單位總是會頻繁的開一些無聊的會議,她對此感到特別厭煩。每次開會的時候內心都會特別焦躁特別抗拒,仿佛每一次會議都是在浪費她寶貴的時間、吞噬她寶貴的生命。
我對朋友說:「需不需要開會是單位領導們決定的,不是我們普通職員能夠決定的。而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參加會議,卻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我們無法左右事件的發生,但可以左右我們應對事件的態度。」
我們以怎樣的心態面對生命中的每一時刻,這是我們完全可以自己把握的。而且我們也應該為之百分之百的負全責,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每一時刻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想想看:我們生命中的哪一時刻、哪一分鐘、哪一秒鐘不是最彌足珍貴的呢?難道生命中的時段還會另外有貴賤之分嗎?大自然賦予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時段不都是同樣寶貴的嗎?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我們的生命時段中會發生哪些事件,而在於我們以怎樣的心態來填滿生命中的任一時段,任一分鐘,任一秒鐘。
如果我們以擔憂、焦慮的心態來填寫生命的某一時段,那這一時段必然會以擔憂、焦慮的狀態呈現出來。同樣的,如果我們以煩躁、無聊的心態來填寫,生命就會呈現出煩躁、無聊的時段;如果我們以苦惱、悲傷的心態來填寫,生命也會呈現出苦惱、悲傷的時段。而如果我們以平和、愉悅的心態來填寫呢?生命不就會自然呈現出平和、愉悅的時段嗎?
因此,假如我們內心不給單位開會這一事件貼上任何人為的標籤,比如「無聊」、「無意義」、「浪費時間」等,那麼開會的這一時段(不管是一兩個小時還是四五個小時),不也同樣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段嗎?不也同樣值得我們尊重和珍惜嗎?如此一來,我們還會有煩躁、焦慮、抗拒等任何負面情緒產生嗎?
如果有,那就是我們不尊重時間,不尊重生命。
如果我們不尊重時間,時間怎麼會尊重我們呢?如果我們不尊重生命,生命怎麼會尊重我們呢?
所以,儘管我們無法左右會議的召開,但是我們以怎樣的心態填滿整個會議的時段,卻是我們自己要百分之百為之負責的。如果我們以無聊、煩躁的內心狀態來填滿整個會議的時段,那才真的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吞噬自己寶貴的生命呢。而且罪魁禍首恰恰就是我們自己。
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生命時段都是平等的,我們何須貴此賤彼呢?我們唯有以感恩的心尊重和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鐘,以幸福、快樂、愉悅、富足的心態填滿生命中的任一時刻。
開會是如此,生活當中哪一事件不是如此呢?要知道,生命中任一時刻的外在展現,都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內在。如果我們以平和、愉悅的心態填滿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那我們的一生不就是幸福快樂的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