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藝術史上,我們熟知的黑人藝術大師非常的少,在繪畫領域,不管是各流派畫作中出現的肖像,還是繪畫者本身都很少有黑皮膚的人,黑人似乎和藝術沒有什麼關係。但其實黑人的繪畫藝術,也和rap、jazz、blues等黑人音樂一樣,自由且即興。
在從事繪畫藝術的黑人中,屬於抽象派的少之又少,而我們很多人對於抽象藝術也總是有一種誤解,認為根本看不懂。
抽象派藝術家Agnes Martin曾說過:「當人們聽音樂時,願意單純去享受那種純粹的情緒或者旋律本身,然而為什麼在觀看繪畫時,人們卻期待有解說呢?」
在美國有一位非洲裔藝術家Stanley Whitney,憑藉其網格色塊抽象畫在20世紀90年代獲得了廣泛關注。
Stanley Whitney 1946 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費城,並在那裡長大。後就讀於堪薩斯城藝術學院,1968年搬至紐約,1972年進入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
對於Stanley Whitney來說,成為一名抽象派畫家是一件隨著時間而發生的事情,最初他就知道自己會成為一個畫家,因為他一直熱愛著繪畫。
但當時作為一個年輕的畫家,Stanley Whitney還沒有確定自己的風格,他喜歡塞尚,也喜歡維羅內塞,他想要波洛克那樣的空間,也想要羅斯科那樣的色彩。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該畫什麼,只知道不管畫什麼,擅長的是運用色彩。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或者風景畫家,他對抽象感興趣,因為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他想要一種更通用的語言。
那段時期對於Stanley Whitney是艱辛的,他一直試圖弄清楚自己的主題,他一直努力尋找著自己的風格。
上世紀80、90年代,Stanley Whitney在旅行中找到了靈感,從而確定了自己的風格。在羅馬Stanley Whitney受到古羅馬和現代建築的啟發,想要把顏色堆在畫裡。
在義大利的時候,他開始關注喬治·莫蘭迪寧靜色調的靜物畫。
在埃及,Stanley Whitney找到了他繪畫藝術的最後一塊拼圖。
之前他認為如果將顏色全部放在一起,就會失去空間,然後他意識到其實顏色就是空間本身。
他的標誌性風格——在畫布上堆疊矩形色塊,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發展的,Stanley Whitney從之前變化多樣的繪畫風格過渡到了更密集的堆疊的結構。他的風格的形成是幾十年不斷做減法的結果。
音樂也是 Stanley Whitney 的重要創作靈感,在他上高中的時候,已經在聽奧奈特·科爾曼、約翰·柯川、查理·明格斯等人的音樂了,這些音樂家也帶給他很大的啟示。
他的繪畫作品也有著音樂的節奏,不同顏色的方塊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組成獨特的旋律,看似相似的作品所呈現的內容各不相同,就像音樂家們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繹同一首曲目。
Stanley Whitney認為:畫畫是一種了解事物在空間中位置的方式,他不想讓顏色成為裝飾,他希望在顏色中創造空間。
他總說:顏色決定了作品的結構,而非結構決定色彩。他不會先建立一個結構然後再填充顏色,而是想設計一種結構,可以完全自由地使用顏色。他也想讓繪畫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觀賞。
對於顏色的選擇,Stanley Whitney 不會過多考慮,他從來都不知道會用到什麼顏色,就是一種感覺,感覺對了,那就對了。在開始繪畫之前也沒有任何顏色計劃和草稿,他所做的,是嘗試開啟一個自由徜徉的空間。
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需要豐富的經驗和高度發達的色彩敏感度。即使只有一種顏色,也會因為使用的厚薄程度不同、混合和塗抹方式的差別,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飽和度和光澤,每個矩形色塊通過相互擠壓、滲入相鄰的矩塊,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
Stanley Whitney的工作室是一個色彩樂園,到處都是彩色方塊,讓人十分舒服。雖然每個色塊都很相似,但也不會使下一幅作品更容易。
Stanley Whitney認為:創作永遠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而且也不希望下一幅作品變得容易。這是一種帶有冒險性的職業,讓你不斷地想要再來一次。
很多人驚訝Stanley Whitney畫矩形色塊已經三十多年了,但在Stanley Whitney看來,色彩是如此的無窮無盡,他可以一直畫下去。雖然不是每一次繪畫都能馬上進入狀態,但他已經學會了不把這當作一個問題。
他認為:有時候整天都沒感覺,什麼都畫不出,但也是很美好的日子,因為你正在努力,試圖達到新的境界。那些『失敗』的、最掙扎的作品,有時是最好的作品,因為你已經竭盡全力,嘗試了所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