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唐兵變馬嵬驛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
古馬嵬地形圖
今日華清宮圖景
興平楊貴妃墓博物館楊貴妃雕塑
烽火臺遺址
驪山華清池貴妃沐浴之海棠湯遺址
興平楊貴妃墓
梨花帶雨的楊玉環,梨花帶雨般——走向佛堂。
時值六月,烈日當空。正是午後,人躁馬倦。
人躁馬倦的六月午後,楊玉環梨花帶雨般走向佛堂!
淒然回首,「三郎」李隆基背身掩面,曾經高大偉岸的身軀已萎縮、猥瑣如同一顆空心老榆。身旁,年邁的老奴高力士,手捧三尺白綾,亦步亦趨卻又分明步步進逼。
驛外官道,人聲嘈雜,戈劍鏗鏘,一副「刀槍劍戟嚴相逼」的冷酷局面。逼向誰人?——梨花帶雨的楊玉環。
一個聲音震響如雷:「賊本尚在,六軍(禁軍)不穩,貴妃不宜供奉,請陛下割恩!」那是禁軍統帥龍武大將軍陳玄禮。
「賊本」?她不明白她怎麼就成了「賊本」?!
但此時,一切都由不得她了!也由不得空心老榆李隆基!由誰?由刀槍,由劍戟——手持刀槍劍戟的人!「刀槍劍戟」本是護衛三郎和她的,但此刻卻齊刷刷反過來逼向三郎指向她!
兵變!準確地說,這是一場禁軍的嘩變!
距今1200多年前的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農歷),午後,「刀槍劍戟嚴相逼」下的楊玉環梨花帶雨,千般無奈萬般愁怨地走向驛外佛堂。
此驛名為馬嵬驛,此地名為馬嵬坡,史稱此變為「馬嵬兵變」。
一怨再怨西狩路
馬嵬驛,是從長安西去西域、巴蜀的甲級大驛站,位於京畿重鎮金城縣(今鹹陽興平)西二十八裡,東距長安一百餘裡。
金城西漢名槐裡,三國曹魏時名始平。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唐中宗李顯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於馬嵬設帳餞別,改縣名為金城。
唐人長安送行,東去多是送到灞橋,灞橋折柳送別﹔西去多是送至渭城(鹹陽),渭城擺酒送行。王維曾在渭城「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中宗將金城公主遠送至更西的馬嵬,既見感情之深,亦見絲路重鎮馬嵬之重要。
48年後,又一個皇帝來到這裡。他是唐玄宗,也稱唐明皇,本名李隆基,因排行為三,楊玉環愛稱他為「三郎」。
但此次,唐玄宗來到馬嵬,不同於唐中宗隆重奢華的「送嫁」,而是倉遑飢疲的「西狩」。「西狩」,是「西逃」的飾稱。
倉遑「西狩」,源於五天前的「平安火不至」。自從半年多前安祿山兵叛範陽,從關中東大門潼關到長安間就恢復了烽火傳寄,隻要潼關平安,便夜夜舉火傳到長安,名為「平安火」。但六月九日夜,長安城卻沒等來「平安火」,「平安火不至,玄宗懼焉」。
第二天,宰相楊國忠「首唱幸蜀之策」。第三天朝堂未得「御敵之策」後,楊國忠勸玄宗趕快入蜀。第四天,玄宗親御興慶宮勤政樓,下制守衛京城,雲欲「親徵」御敵,同時令潁王李璬「先移牒至蜀,託以穎王之藩」,騙過了朝臣百官。
到第五天,六月十三日清晨,當有官員上朝時,卻發現皇帝跑了!
皇帝黎明前就向西跑了:宰相楊國忠領從駕官員先行,皇帝在高力士和禁軍統帥陳玄禮扈衛下隨後,太子李亨為後隊。
皇帝跑了,長安城亂了,「王公、士民四出逃竄」,地方官也風聞而逃。這帶來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沿途食宿誰來解決?逃跑的皇帝、皇子皇孫都帶了不少金銀財寶,卻唯獨沒帶糧食!
當天中午,「西狩」至鹹陽的李隆基,恓惶地坐在望賢宮前一棵樹下「掩泣」:先遣宦官和鹹陽縣令逃了,無人接待供膳,「行從皆飢」。楊國忠到市集上弄了些胡餅供皇帝充飢,老百姓拿來的粗糲飯食,皇孫輩們爭相手掬而食,須臾而盡,猶未能飽。扈從的禁軍士卒更是分散到各村「求食」。
當晚半夜,大隊人馬到達金城。先遣寵宦袁思藝和金城縣令也跑了,智藏寺僧徒送來一些芻粟,勉強供食。當夜,「驛中無燈,人相枕藉而寢,貴賤無以復辨」。
狼狽不堪的「西狩」第一天,玄宗數次掩泣,又飢又疲的從官和禁軍士卒,已多有怨言,而怨言又很快都集中到楊國忠身上。此前天下輿論早就「以楊國忠驕縱招亂,莫不切齒」,現在則「從官鹹怨國忠」,「不得食」的禁軍將士,更急速滑向「六軍憤怒」。
所以,當六月十四日中午行至金城縣西的馬嵬驛時,行進隊伍之怨戾已如欲噴之火山。
對此,宰相楊國忠和天子李隆基,卻都不甚瞭然。
已與李隆基歡愛十六年的楊玉環,更是一無所知。
一寵再寵楊家女
春夢已是十六年。
十六年前的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李隆基在驪山泡溫泉的時間比以往都長:在高力士的運作下,他那「姿色冠代」的兒媳婦——壽王李瑁之妃楊玉環被神秘地接到了驪山。
壽王李瑁是李隆基與寵妃武惠妃的愛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武惠妃親手為李瑁選擇了時在洛陽、芳齡十七的楊玉環為妃,李隆基簽署的「冊妃」令贊其「含章秀出」。
開元二十五年,因武惠妃與李林甫勾結誣陷,李隆基一日內賜死了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但此事沒能助力武惠妃讓壽王李瑁當上太子,反而使她自己因恐三王「為祟」,「怖而成疾,不痊而隕」。
武惠妃的驚怖而逝,讓李隆基此後鬱郁寡歡。後宮雖有佳麗三千,卻「無可悅目者」,甚至「顧左右前後,粉色如土」。於是,就有了高力士「潛搜外宮」而得玉環於「壽邸」。
此次「賜浴華清池」的驪山幽會,「既進見,玄宗大悅」。「大悅」的李隆基這次在驪山泡了十八天溫泉,比此前寡歡的三年都長,尤其是去年隻泡了八天。武惠妃若真地下有知,估計得再「驚怖而逝」一次。
這一年,李隆基56歲,楊玉環22歲,當壽王妃已近五年。
兩個月多後,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初二,楊玉環接《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被度為女道士,道號「太真」。當月,楊太真就陪李隆基又到驪山泡溫泉去了,回來後不久更公開住進興慶宮,而宮中皆以「娘子」呼之,或稱曰「太真妃」,「禮數實同皇后」。
「太真妃」楊玉環,陪李隆基甜蜜地度過了「新承恩澤」的開元二十九年:「恩禮如惠妃。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
第二年(公元742年)正月初一,玄宗改元「天寶」(兩年後又改年為載),大唐歷史告別盛世開元,進入李隆基和楊玉環的華麗天寶。也就在天寶初期,謫仙李白遊蕩到長安,為豐艷的楊玉環寫下三首《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紅艷露凝香﹔名花傾國兩相歡。
天寶五載,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前十日,李隆基先給壽王瑁另冊了一位韋妃。十天之中,大唐皇室雙喜臨門,皇子娶妻,父皇立妃。楊玉環曾為壽王妃的歷史被掩去,至此完全替代了她曾經的婆婆武惠妃,寵冠後宮,「三千寵愛在一身」。
此後的日子,多的是鶯歌燕舞、溫泉水滑、梨園絲竹、仙樂飄飄。
此後的日子,李隆基厭倦國事,沉迷於與愛妃的芙蓉帳暖、緩歌曼舞,朝政內託宰相,軍政外託蕃將。楊國忠和安祿山均於此時緣寵而貴,位高權重。
而這兩個男人,在楊玉環被封為貴妃後,一個跑來認她為妹,一個跑來認她為「母」。
一鬥再鬥兩權寵
楊玉環被封貴妃前,不認識她的遠房堂兄楊釗。
從10歲父母雙亡後,她離開蜀地,過繼給在洛陽的叔父楊玄璬。嫁作壽王妃時,她是楊玄璬長女,而嫁作玄宗貴妃時,則以故去多年的親父楊玄琰小女之名。
一人得寵,合家升遷:楊玉環的親兄楊銛、堂兄楊錡等一並受封﹔三個頗有姿色的姐姐,分別被封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皆賜第京師,寵貴赫然」。
恩寵隻及直系三代,遠房從祖兄楊釗無緣推恩。但他會鑽營,依靠曾與從妹虢國夫人「私通」的關系,在驪山華清宮見到了楊玉環,並被玄宗賞了一個金吾兵曹參軍的小職。此後憑借「聚斂」之才,楊釗步步高升直至宰相,並諂媚玄宗求賜名為楊國忠。
破落戶楊國忠都能當上宰相,引起了另一個寵臣安祿山的輕視。
東北雜胡安祿山,偷羊被抓當斬時,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賞識其「言貌偉奇」,任用為軍中「捉生將」,後因驍勇被張收為養子並不斷提升。
開元二十八年,安祿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又兼任範陽節度使。為了邀功,安祿山不斷挑起邊戰,詐降俘獲林胡、契丹等族族人,冒充戰俘上獻。時任宰相李林甫「順旨稱其美」,「由是祿山之寵益固」。
安祿山比楊國忠還善諂媚,玄宗一次笑問大腹便便的他「腹中何所有?」安祿山答:隻有一顆忠於陛下的赤心。哄得玄宗開懷大笑。
天寶六載,45歲的安祿山在驪山華清宮覲見時突然「請為貴妃兒」,認29歲的楊玉環為「養母」。李隆基對此「大悅」,「尤嘉其純誠」。天寶十載正月初三,楊玉環和宮女嬉戲華清宮,為安祿山辦「洗兒禮」,玄宗聞後又「大悅」,並加賞貴妃「洗兒金銀錢物」。
「母事貴妃」後第二年,安祿山獲賜鐵券赦免特權,第四年賜爵東平郡王兼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天寶十載「洗兒禮」後,又兼任河東節度使,從而掌握了大唐邊軍40%以上兵力。
天寶十一載,楊國忠在李林甫死後登上了首席宰相寶座。
曾經很畏懼李林甫的安祿山,瞧不上破落戶楊國忠,楊國忠則恐懼安祿山會威脅自己相位,於是「祿山與國忠爭寵,兩相猜嫌」。國忠一次次向玄宗報告祿山要謀反,祿山反復向玄宗哭訴國忠陷害他。玄宗後來就不再聽取任何安祿山謀反的匯報,還一次次加寵他,同時也加恩能幫他「聚斂」的楊國忠。
如是,安的權勢越來越大,楊的擅權越來越甚,兩人間的權鬥也越來越烈:國忠不斷搜集安的謀反証據,甚至殺了其在京城的線人﹔祿山則暗中積聚實力,收養壯士,囤積糧草,並將軍中漢將一律替換成蕃將。
而此時的玄宗卻厭倦國事,朝政蓋委國忠,東北軍事蓋託祿山,他隻想和愛妃共醉梨園,共享溫柔。但他沒想到,最終將他和愛妃逼到馬嵬的,恰恰是這對外將內相兩權寵。
而楊玉環,在認楊國忠為堂兄時,不會想到最後會累禍於己,在認安祿山為「養兒」時,更不會想到所認的是一個「賊子」。
到天寶十四載,當天下都認為野心昭然的安祿山必反無疑時,唯獨玄宗不信。這年十月,他又帶愛妃到華清宮泡溫泉去了。
一昏再昏李隆基
安祿山終於反了!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薊城(今北京西南)正式起兵造反,率所部及畜養的「同羅、奚、契丹、室韋」等族精士十五萬,以討楊國忠為名,引兵南下。
「漁陽鼙鼓」驚破了華清宮的「霓裳羽衣」,驚醒了李隆基「益信祿山為忠」的美夢。此後在急於平叛挽回顏面的心理強迫下,他連出昏招,一昏再昏。
唐玄宗時之兵力主要集中於東北、西北等邊防重鎮,能徵善戰的都是安祿山、哥舒翰等蕃將率領的邊鎮軍,中原兵力空虛。因此,安祿山初期叛亂所向披靡,23天就打到黃河邊,第34天攻克東都洛陽。
在河南,以五萬鄉勇屢經血戰敗退陝郡的大將封常清,向名將高仙芝建言:賊鋒不可當,宜退守潼關,據險固守,確保京師!高仙芝納其言,兩人合兵守備潼關。
潼關,北抵黃河南接秦嶺,扼長安至洛陽驛道要沖,是關中第一關防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之譽。高、封此舉,為大唐爭取了至少半年喘息之機。
但此時的玄宗早已被歌舞溫泉泡昏泡軟了,他不再知軍信將,軍令多聽於身邊宦官和楊國忠。十二月十八日,玄宗聽信宦官邊令誠讒言,不顧臨陣斬將之大忌,將封、高二大將以「失律喪師」斬殺,隨後又強命中風偏癱的哥舒翰領兵潼關。
哥舒翰延續高、封二人守而不出戰的策略,堅拒叛軍於潼關外,與之形成軍事對峙。此時,郭子儀、李光弼率軍戰於河北,不斷取勝並威脅範陽。安祿山剛攻下洛陽就登基稱帝並從此深居洛陽宮肆意淫樂。大唐百姓人心思唐,河北河南義兵迭起,平叛形勢漸趨好轉。
但半年後,渴盼收復洛陽的玄宗再次錯估形勢,聽信楊國忠讒言,反復逼迫哥舒翰東出。他並不明白楊國忠因深恐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加害自己,欲借安祿山之刀除之。
哥舒翰急奏玄宗潼關必須「據險以扼之」。郭子儀、李光弼也進言「若潼關出師,有戰必敗」。但玄宗不聽將言,到天寶十五載六月初,「續遣中使趣(促)之,項背相望」。
六月四日,萬般無奈的偏癱將軍哥舒翰,扶膺悲哭後引兵出關。六月八日,哥舒翰與叛軍接戰於靈寶西原,中伏大敗。六月九日,敵將崔佑乾乘勝入潼關,京師長安大門洞開。
六月九日夜,長安城沒有等來已傳寄半年的「平安火」。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攜楊貴妃「西狩」到了馬嵬驛。
一亂再亂馬嵬驛
在馬嵬驛能否吃上一頓飽飯?
親獻「幸蜀」策的楊國忠,長期兼任劍南節度使,蜀地是他的老巢。李隆基在潼關失守後已毫無平叛信念,他隻想攜愛妃逃到一個安全所在,四面環山的蜀地最宜龜縮偏安。嗜啖荔枝的楊玉環也想再回蜀,巴蜀當年盛產荔枝。
只是,他們都沒想到「幸蜀」路上會有「馬嵬兵變」!
兵變的發生似乎很偶然。六月十四日午後,吐蕃「和好使」二十多人在驛站西門外攔住楊國忠索要食物,眾將士突然高喊「國忠與胡虜謀反」,並圍了上來,有人直接一箭射去。
馬鞍中箭的楊國忠見勢不好,跳下馬就往西門內奔逃。禁軍將士緊追入內,亂刀剁肢割體,砍下頭顱「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
亂軍還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和韓國夫人,殺了沒眼色的御使大夫魏方進,揮戈打得次相韋見素血流滿面,然後又一窩蜂向驛門擁來。
驛站內的李隆基知悉後驚曰「國忠遂反耶?」他不相信楊國忠會謀反,但明白此時隻可「順勢」!於是顫巍巍仗門「慰勞軍士」,認可了將士對楊國忠的「合法」誅殺。
然而,「六軍不散」!將士們依然包圍著驛站,戈劍依舊鏗鏘作響。
李隆基這下慌了!他派高力士宣問,將士答曰「賊本尚在」!禁軍統帥陳玄禮上前陳辭:「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陳玄禮是他最信任的禁軍將領,曾參與他誅殺韋後的「唐隆政變」,統領禁軍已有二十多年。
李隆基仿佛當頭挨了一棒!他入門「倚仗傾首而立」。韋見素之子、京兆司錄韋諤叩頭流血: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李隆基駁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高力士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一語點醒「賊本」要害和「形勢」所在!
愛江山也愛美人但更愛性命的李隆基,面對將士逼迫、從官進諫,痛苦而又無奈地揮了揮手。高力士抓住了「揮手」動作,迅速傳諭:陛下賜貴妃死!
就這樣,梨花帶雨的楊玉環,梨花帶雨般走向佛堂,她唯一也是最後的要求是——禮佛。馬嵬驛東側,恰好有一處佛堂。佛堂前,後世文人說還有一顆老梨樹。
淒然回首,「三郎」李隆基背身掩面,曾經高大偉岸的身軀已萎縮猥瑣如同一顆空心老榆。身旁,年邁的老奴高力士,手捧三尺白綾,亦步亦趨卻又分明步步進逼。
走向佛堂的路上,她或許會想到曾經的夫君——壽王李瑁。
李瑁此次也隨駕「西狩」,但此時的他又在哪裡?
一別再別太子亨
李瑁的出現似在「兵變」之後,且多和太子李亨有關。
《舊唐書》載玄宗聞知韋見素被打傷,「令壽王瑁宣慰,賜藥傅瘡」。自玉環被封貴妃後,史書上再無李瑁的記載。馬嵬兵變時,他又斷續出現數次,而主要任務是傳語太子。
太子李亨,從出長安城起,一直在後隊殿後,但卻始終和父皇的前隊保持距離。十三日中午,玄宗淚灑望賢宮時,他沒有過來問安。當晚玄宗掩泣金城時,他在東南五裡扎營,也沒前來請安。兵變發生時,他依然穩居後軍,似乎對前方的一切並不了解。
當太子已經十八年的李亨,是在前太子李瑛被廢殺後被立為太子的。這十八年,他最初懼怕李林甫,後又受困楊國忠,安祿山也欺侮他,他還要時時提防父皇和他身邊人的明槍暗箭,十八年一直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潼關失守,玄宗西逃,李亨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他明顯感到父皇失落了往日的威風,也知曉百官和將士的怨戾。這股氣對他有利。
《舊唐書》記,「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秘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新唐書》載,「陳玄禮等誅楊國忠,(李)輔國預謀」。《資治通鑒》言,「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而李亨的態度,《新唐書》《舊唐書》均未記載,唯《資治通鑒》謂「太子未決」。「未決」,也是默許!
兵變後第二天,當傷心的玄宗再次啟程時,又發生了金城父老「遮道請留」的一幕。玄宗按轡良久,派壽王瑁傳意後隊太子宣慰父老。但,「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太子兩子及寵宦李輔國也都力勸太子留下來。
太子於是以「父老共擁」之名留下來,不再追隨玄宗「西狩」了!
玄宗久等太子不至,查知後終於意識到父子要分道揚鑣了。他長嘆一聲「天也!」分出禁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調撥太子,把東宮內人也都交由壽王李瑁送到太子身邊。
此後,他走扶風,奔陳倉,入散關,由壽王李瑁等分領餘下禁軍護駕,通過秦嶺陳倉道南走巴蜀,於七月二十九日到達成都,實現了「幸蜀」偏安。
分道後的李亨,則率眾揚鑣星夜疾馳,經奉天(乾縣)北上,「晝夜奔馳三百餘裡」,僅四天就到平涼,再於七月十日到朔方節度使駐所靈武,十三日於「百官勸諫」中即皇帝位。李亨搖身一變為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自豎「北上平叛」大旗。
此時距馬嵬兵變尚不足一月,大唐皇室又發生了一次「政變」!
這一天的李隆基,剛剛穿越秦嶺到達劍閣。他不知道自己已成了太上皇,三天後還在劍閣頒布「罪己詔」,並發布平叛方略。一個多月後,唐肅宗派的靈武使者到了成都,他才知曉馬嵬一別,別如天上地下。深知大勢所趨的他,「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
第二年(公元757年)十一月,玄宗被「迎鑾」返至鳳翔時,扈從他的六百禁軍被就地解甲。此後他由唐肅宗所派三千精騎「護駕」,再次行經馬嵬被「迎衛」到鹹陽望賢宮。唐肅宗著臣僚紫袍「拜舞」於樓下,「上皇下樓」特地要了一件黃袍,親自給李亨穿上。
待所有「演出」都結束,李隆基便開始了晚年「太上皇」生活。他的晚年生活,尤其是最後兩年的幽禁歲月,一如傳為他在「西狩」路上思念貴妃所譜的《雨霖鈴》:今宵魂在何處,冷雨裡,碎鈴聲咽。點點滴滴,心似寒泉落飛雪。便縱有萬裡江山,愧對荒塋月。
馬嵬兵變第二年,因駐扎金城縣的「興平軍」平叛有功,唐肅宗改金城縣為興平縣。
馬嵬地名從未改變,和貴妃墳塋還有「馬嵬兵變」一直相伴相守。
一唱再唱長恨歌
梨花帶雨的楊玉環,梨花帶雨般禮佛之後,被縊死於佛堂。
《舊唐書·楊貴妃傳》載:「遂縊死於佛室」。《新唐書》曰:「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
是的,這一年,楊玉環三十八歲。
天寶十五載六月十四日這天,距她被冊封為壽王李瑁妃21年,距她和李隆基首次驪山幽會16年,距她被度為女道士15年,距她被封為玄宗貴妃11年,距她首次見到遠房堂兄楊國忠也是11年,距安祿山拜她為「母」10年,距她給「祿兒」辦「洗兒禮」僅5年。
她17歲以後的人生,和這四個男人密切相關,是他們間的父子、君臣、將相互爭,將她身不由己地推到了黃塵戈劍馬嵬驛。
馬嵬驛東不遠的土坡上,有一座漢唐兩朝的皇家道觀黃山宮。明正德年間碑石記載,玄宗幸蜀歸來,曾在此上香乞靈,並手植了一棵槐樹。黃山宮內今有一棵千年古槐,名「太上槐」。在肅宗三千精騎「迎衛」下,玄宗無法祭奠馬嵬坡下的貴妃,但道教是李唐皇室尊崇的國教,到馬嵬坡上的黃山宮上香暗祭愛妃,卻很有可能。
李隆基無法憑吊貴妃墳塋,此後的詩人卻紛至沓來。劉禹錫曾寫「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羅隱寫「佛殿前頭野草深,貴妃輕骨此為塵」。至清《馬嵬志》所載,題詠貴妃墓的詩作已有五百多首。《唐詩紀事》雲:「馬嵬太真縊所,題詩者多淒感」。
貴妃墓碑石資料從元代始,此後歷代多有立碑及墳塋保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陝西省主席邵力子道經馬嵬,見貴妃墓殘垣頹瓦,慨然命時任興平縣縣長段民達修繕。這次修復,第一次將墓塚用青磚包裹,砌成圓形。
用青磚包裹,是防墓土被取。傳說貴妃美白,欺霜笑雪,死後精氣不散,墓上封土久而也變白了,所以當地婦女爭取墓土當「美白粉」擦臉拭膚。清乾隆朝陝西巡撫畢沅曾記:墓上生白土,士人呼為貴妃粉,能悅顏色,春日遊女拾取饋面。乾隆年間《西安府志》也載:貴妃粉出馬嵬坡上,土白如粉塊,婦女面有黑點者,以粉洗之即除。
而對楊貴妃的態度,唐時之人即哀憐者居多。兵變後第二年,杜甫就大為憐惜:「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安史之亂後的唐人,常常「憶昔開元全盛日」,對楊玉環也越來越同情。
最能為楊貴妃「平反」的是李唐皇室。公元880年,唐僖宗李儇被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逼得效仿老祖宗李隆基再次「幸蜀」,四年後回鑾路過馬嵬慚愧弔祭:「馬嵬煙柳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而最讓楊玉環光彩重生的,則是多才又多情的白居易。
馬嵬兵變50年後,公元806年,在興平縣南一河之隔的周至縣當縣尉的白居易,與文友王質夫、陳鴻同遊仙遊寺時熱議起楊貴妃,白居易縱情寫出千古絕唱《長恨歌》,陳鴻寫了傳奇史傳《長恨歌傳》。
一曲《長恨歌》讓李楊愛情名聞天下,讓楊貴妃家喻戶曉,繼又催生無數詩詞歌賦、戲曲傳奇。至今,貴妃出浴、貴妃醉酒、七夕盟誓等經典場景總是引人遐思,惹人心醉。
特別喜歡白居易詩詞的日本人,更對楊貴妃抱有無限的喜愛,甚至演繹出貴妃沒死,而是在遣唐使保護下東渡日本的傳說。俞平伯對此還曾考証過一番,試圖論証貴妃赴日之可能性。日本學者很愛寫「楊貴妃傳」「楊貴妃傳奇」之類的故事。
今天,日本山口縣也有一座「楊貴妃墓」。曾經,還有一個名叫山口百惠的影星自曝是楊貴妃後人。
梨花帶雨的楊玉環,梨花帶雨般禮佛之後,既走向了仙界,也走向了人間。 (黃博 興平市楊貴妃墓博物館館長袁軍憲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木勝玉、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