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的新材料家族可以構建逼真的假肢

2020-09-05 老鐵一起嗨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聚合物系列,它們可以自我修復,具有形狀記憶和可回收利用。

大自然為人類肢體設計的藍圖是精心分層的結構,堅硬的骨頭包裹在不同的軟組織(如肌肉和皮膚)中,彼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使用合成材料來實現這種複雜性來構建具有生物啟發性的機器人零件或多組件,複雜的機器一直是工程上的挑戰。

通過調整單一聚合物的化學性質,德克薩斯州A&M大學和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陸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系列合成材料,其質地從超軟到極硬。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材料可以3D列印,自我修復,可回收,並且可以在空氣或水下自然地彼此粘附。

他們的發現在《高級功能材料》雜誌上有詳細介紹。

他們製造了一組令人興奮的材料,其材料可以微調以獲得橡膠的柔軟性或承重塑料的強度。

它們的其他理想特性,例如3D可列印性和在幾秒鐘內自我修復的能力,使其不僅適用於更逼真的假肢和軟機器人,而且還非常適合廣泛的軍事應用,例如飛機的敏捷平臺和未來派的自我修復能力。

合成聚合物由重複分子圖案的長串組成,例如鏈上的珠子。

在彈性體聚合物或彈性體中,這些長鏈是輕度交聯的,從而使材料具有橡膠質。

但是,這些交聯鍵也可用於通過增加交聯鍵的數量來使彈性體更堅硬。

儘管以前的研究已經控制了交聯劑的密度以使彈性體變硬,但由此產生的機械強度變化通常是永久性的。

交叉連結就像一塊布上的針跡一樣,針跡越多,材料變得越硬,反之亦然。

但是,科研人員不是要永久保留這些「縫線」,而是要實現動態且可逆的交聯,以便可以製造可回收的材料。

因此,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涉及交聯的分子上。

首先,他們選擇一種稱為預聚物的母體聚合物,然後用兩種類型的小交聯分子呋喃和馬來醯亞胺對這些預聚物鏈進行化學釘扎。

通過增加預聚物中這些分子的數量,他們發現它們可以產生更硬的材料。

這樣,他們創建的最堅硬的材料比最柔軟的材料強1000倍。

但是,這些交聯也是可逆的。

呋喃和馬來醯亞胺參與一種可逆的化學鍵合,當溫度足夠高時,這些分子會脫離聚合物鏈,從而使材料軟化。在室溫下,材料會硬化,因為分子會迅速相互點擊並再次形成交聯。

因此,如果這些材料在環境溫度下有任何撕裂,研究人員就會顯示呋喃和馬來醯亞胺會自動重新點擊,從而在幾秒鐘內修復縫隙。

研究人員指出,對於不同的硬度水平,交聯劑從預聚物鏈上解離或脫離的溫度相對相同。

此屬性對於使用這些材料進行3D列印很有用,無論它們是軟的還是硬的,都可以在相同的溫度下將其熔化,然後用作印刷油墨。

通過在標準3D印表機中修改硬體和處理參數,能夠使用這種材料逐層列印複雜的3D對象,材料的獨特優勢在於,構成3D零件的層的剛度可能大不相同。

隨著3D零件冷卻到室溫,不同的層可以無縫連接,從而排除了固化或任何其他化學處理的需要。

因此,3D列印的零件可以很容易地用高熱量熔化,然後作為印刷油墨回收。

研究人員還指出,他們的材料是可重新編程的,換句話說,在被設置為一種形狀之後,可以僅通過加熱使它們變為不同的形狀。

將來,研究人員計劃通過擴大當前研究中概述的多方面特性來增加其新材料的功能。

目前,科研人員可以輕鬆地在室溫下實現約80%的自我修復,但他們希望達到100%。

此外,他們希望使我們的材料對除溫度以外的其他刺激(例如光)做出響應。

在接下來的過程中,他們想探索引入一些底層的智能,以便這些材料知道可以自動適應而無需用戶啟動該過程。

相關焦點

  • 多功能的新材料家族可以構建逼真的假肢,未來派軍隊平臺
    使用合成材料來實現這種複雜性來構建具有生物啟發性的機器人零件或多組件,複雜的機器一直是工程上的挑戰。通過調整單一聚合物的化學性質,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和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陸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系列合成材料,其質地從超軟到極硬。研究人員說,它們的材料是3D可列印的,可自我修復的,可回收的,並且它們在空氣或水下自然地彼此粘附。
  • 碳纖維複合材料:骨科假肢的理想材料
    現代成型技術:現代義肢的關鍵特徵是可以根據個人身高,體重和肌肉結構進行定製。使用涉及機加工的製造過程不可能為假體提供所需的形狀。因此,所使用的材料必須適合於模製製造技術。英特力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們可以生產具有薄壁和複合曲線的深層部件。
  • 新型電子手套 讓假肢手更「真實」
    北青網訊 科學家研製出一種新型電子手套,可以戴在假手上,讓假手摸起來更真實,看起來也更逼真。雖然傳統的假肢手可以幫助恢復運動,但這款新型電子手套內置傳感器,可以讓佩戴者體驗壓力、溫度和水合作用等感覺。與此同時,與傳統的假肢手相比,這款手套設計得更像一隻人手,讓佩戴者在社交場合感覺更舒服。它有多種膚色可供選擇,提供逼真的人手般的柔軟、外觀和溫暖,甚至有栩栩如生的指紋和人造指甲。該電子手套由一款商業化的丁腈手套組成,該手套集成了輕薄、靈活的電子傳感器和微型矽基電路晶片。
  • 重磅新品上市 | 強牌多功能瓷磚 · 開啟瓷磚新時代
    >強抗菌真通體更耐磨更逼真集合多重功能及實用性能打造行業突破創新之作開啟功能性瓷磚的新時代01 / 雙淨化同時添加負離子添加劑*(自動釋放)、光觸媒載銀功能材料*(遇光激發負氧離子),實現釋放式與接觸式除醛雙重淨化
  • 從仿生人到生化人,讓假肢也可以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
    他相信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機器人功能的「神經體現設計」也許在未來可以重新定義人類潛能,甚至成為一個超級英雄。他以前也是一個放蕩不羈的浪子,可如今對仿生學如此著迷,這是為什麼?還得從他的經歷說起:1982年,熱愛登山的赫爾在英國遭遇登山事故,因為嚴寒造成腿部組織損傷,迫使不得不在膝蓋以下截肢,裝上假肢。一副假肢,由24個傳感器,6個微處理器和肌肉腱狀執行器組成。
  • 假肢越來越逼真 用大腦就能控制手指的擺動
    在過去的幾年中,假肢方面的研究進展非常迅速,研究人員已經向外界展示了越來越精細和複雜的控制方式。在某些情況下,假肢還能夠跟大腦直接連接,以實現更加方便的運動。  日前,研究人員剛剛在假肢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展示了應該如何利用大腦實現對假肢的控制,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情況。
  • CES2020:BrainCo展示新型假肢 可通過"意念"控制
    據外媒CNET報導,BrainCo公司近日開發了一款由AI驅動的新型假肢,可與截肢者的腦電波和肌肉信號配合,以感應他們想要進行的動作。這款產品目前正在等待FDA等待批准,曾被《時代周刊》評為2019年百大發明之一。 BrainCo 周一在CES 2020上公布了其假肢的最終模型-該公司預計這款產品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在美國上市。
  • 【中國智博會】智博會發布十大「黑科技」 意念可控假肢、電子皮膚...
    1、意念可控假肢  該產品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利用肌肉表面的電子信號來控制假肢的運動,將使用者的運動意圖轉換成假肢的各種動作。  中科院工作人員介紹,假肢的重量僅有180克,遠低於同類型假肢500多克的重量。輕量化、低成本,大大減輕了患者的佩戴負擔,方便長期佩戴。
  • 北京假肢智能仿生腿
    智能仿生腿(假肢)是一種能夠很好代償下肢殘缺者基本功能的機械電子裝置,集信息、電子、控制、生物醫療、材料、能源以及機械技術為一體。智能仿生腿可以幫助殘疾人恢復生產能力,使殘疾人自力更生,為社會減輕經濟負擔,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目前,它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康復醫療領域的研究熱點。
  • 智博會|用意念可控假肢 十大「黑科技」讓人腦洞大開
    紅網時刻8月23日訊(記者 何青)用意念可控假肢,可被人體吸收的電子器件……今日,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發布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這些炫酷,又有「生活溫度」的「黑科技」讓人腦洞大開。最終,10項創新產品從1082項「黑科技」申報材料或推薦材料中脫穎而出。
  • 未來的軟機器人可能依賴於能夠導電,損壞和自我修復的新材料
    我和我的同事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軟體機器實驗室開發了這些多功能材料。與 合作者一起,我們最近開發了一種這樣的材料,它獨特地結合了金屬,軟橡膠和形狀記憶材料的特性。這些柔軟的多功能材料,我們稱之為導電材料,可以檢測出損壞並自我修復。它們還可以感應觸摸並響應電刺激(例如人造肌肉)改變其形狀和剛度。
  • 安裝假肢的整個過程?多久才可以安裝假肢?多久可以融入社會?
    2,術後術後2周內就可以做安裝假肢前的康復訓練了,避免一些殘肢姿勢的錯誤擺放,有助於安裝假肢的使用效果。比如避免這些錯誤姿勢的擺放:3,恢復基本上在術後3~4周的時候就可以拆線了,並且這個時候是可以佩戴收縮襪或者彈性繃帶對殘肢進行塑性了。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 這款高科技假肢不僅逼真 還能藉助AI「記憶」日常...
    (圖源:Unlimited Tomorrow官網)一種製造高科技假肢的低成本新方法旨在讓世界各地的截肢者,尤其是兒童,更容易使用這些設備。雖然這款假肢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使用者,但Unlimited Tomorrow的重點是為兒童設計假肢。對於被截肢的兒童及其家人來說,假肢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是天文數字,因為他們必須在成長過程中購買新的假肢。然而,新的3d掃描和列印系統意味著,一個高科技假肢的成本可能從10萬美元以上降至5000美元。
  • 如何助力智能假肢和皮膚移植?
    如今,研究人員通過新技術複製了這一功能——電子人造皮膚。  電子人造皮膚對疼痛刺激的反應就像真實的皮膚一樣,並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和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方法鋪平了道路。  假肢能顯著提高截肢者的生活質量,但仍缺乏感知危險的能力。一隻假手放在熱的表面上時無法感知,而擁有假臂的人可能會靠在一些尖銳的東西上,但不會意識到所造成的傷害。  提供逼真皮膚反應的技術可以使假肢更像自然肢體。
  • 十種超酷高科技假肢 可能比真的還好用
    未來3D列印假肢的接受者將從2019年開始選擇新的設計。根據343介紹,Limbitless將添加兩個特殊的Halo主題選項,其設計陣容已包括一個鋼鐵俠手臂,旨在幫助任何渴望接收者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超級英雄。
  • 中科院研發出可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通過對導電複合材料中石墨烯的優化,傳感器的壓力靈敏度可以達到15.22 kPa-1,響應時間小於74毫秒,同時傳感器經過3000次循環測試後任可以穩定工作。在溫度刺激的情況下,傳感器通過熱電效應可以實現1 K的溫度傳感解析度。基於不同接觸材料與疏水聚四氟乙烯薄膜產生的電信號以及研究人員提出的查表算法,該傳感器可以有效對接觸材料進行判別。
  • 仿生假肢能開鎖、寫字、用電鑽!真手假肢傻傻分不清?
    這款仿生假肢採用了機電一體化等技術提升操作自然度及使用效率,試驗證明,Hannes能在一周時間內被熟練應用,可以轉動鑰匙、按壓噴壺、握筆寫字,還能在不到1秒內完成完全閉合的抓握,並施加150N的抓力。Hannes有什麼神奇之處?它是如何做到近乎逼真地模擬人手動作的?背後有什麼創新技術?讓我們跟隨文章一同了解。
  • 大腦如何控制假肢
    ——了解科學家如何利用思想來操縱改變生活的技術科學家正在探索將人腦連接到現代假肢(例如人造肢體)或通過計算機來擴展我們功能的方法。希望患者能從中受益。特別是那些失去四肢的人。運動假肢會解釋大腦發出的自然信號,並使用可植入皮膚下甚至埋入神經中的微電極來檢測發出的電信號。每個特定運動的大腦信號都是唯一的,並且略有不同,目的是單獨檢測這些信號,以使患者能夠執行精細運動。然而,科學仍在發展以更準確地識別這些信號,並且還沒有完美的假體。
  • 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截肢者更精確地控制假肢
    打開APP 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截肢者更精確地控制假肢 教育新聞網 發表於 2020-03-31 10:43:29 商業假肢,甚至是現代的假肢,也都無法接近自然界創造的假肢,從而使運動感覺脫節而虛假。 在周三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密西根大學的外科醫生和計算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報告了一種新程序,該程序可以捕獲截肢過程中被切斷的手臂神經中的電信號,並利用這些信號來指導假手的精細運動。這項工作是將人類生理學與機器人技術更好地整合在一起以改善人造肢體功能的眾多努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