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頭蜂鷹知識免費科普,看一看你了解多少?

2021-01-15 百聞動物

鳳頭蜂鷹,拉丁學名是Pernis ptilorhyncus,也叫八角鷹、雕頭鷹、蜜鷹,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隼形目、鷹科、蜂鷹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Oriental Honey-buzzard,命名人為Temminck,命名時間是1821年。

鳳頭蜂鷹為中型猛禽,頭頂暗褐色至黑褐色,頭側具有短而硬的鱗片狀羽毛,而且較為厚密,是其獨有的特徵之一。頭的後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顯得與眾不同。虹膜為金黃色或橙紅色,非常美麗。嘴為黑色,腳和趾為黃色,爪黑色。上體通常為黑褐色,頭側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紋,其餘下體為棕褐色或慄褐色,具有淡紅褐色和白色相間排列的橫帶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紋。初級飛羽為暗灰色,尖端為黑色,翼下飛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橫帶,尾羽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條暗色寬帶斑及灰白色的波狀橫斑。鳳頭蜂鷹的體色變化較大,但通過頭側短而硬的鱗片狀羽和尾羽的數條暗色寬帶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區別。它的羽冠看上去像在頭頂戴了一尊「鳳冠」,鳳頭蜂鷹之名就是由此而來的。

此物種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尤以地帶較為常見,有時也到林外村莊、農田和果園等小林內活動。

鳳頭蜂鷹有一部分為留鳥,一部分為候鳥,但均較為罕見。分布於中國境內的除了海南島外均為夏候鳥,春季於4月初至4月末遷來,秋季於9月末至10月末遷走。平時常單獨活動,冬季也偶爾集成小群。飛行靈敏具特色,多為鼓翅飛翔。振翼幾次後便作長時間滑翔,兩翼平伸翱翔高空。常快速地煽動兩翅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偶爾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邊飛邊叫,叫聲短促,象吹哨一樣。有時也見停息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或林內樹下部的枝叉上。

鳳頭蜂鷹主要以黃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類為食,也吃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偶爾也吃小的蛇類、蜥蜴、蛙、小型哺乳動物、鼠類、鳥、鳥卵和幼鳥等動物性食物。通常在飛行中捕食,能追捕雀類等小鳥。雖然蜂類都有螫人的毒刺,甚至於能致人於死命,但是蜂鷹卻把它們當作食物,不僅喜歡吃蜂類的成蟲,還吃它們的幼蟲、蟲卵,以及蜂蜜、蜂蠟等等。鳳頭蜂鷹大多在林中的樹上或者地上覓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窩,就象家雞刨食一樣,啄食蜂巢中的各種食物。

此物種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汶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科威特、寮國、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新加坡、斯裡蘭卡、塔吉克斯坦、泰國、東帝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越南。埃及、以色列、約旦、澳門、蒙古、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葉門。阿富汗。 中國東北小興安嶺、丹東、朝陽等地繁殖;為四川南充、峨眉,雲南騰衝、麗江及西雙版納夏候鳥或旅鳥;遷徙時見於新疆喀什、河北、山東煙臺、青島、江蘇、福建、青海西寧、雲南、貴州金沙、廣西、廣東等地;為臺灣、海南罕見冬候鳥。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森林砍伐致使營巢場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加以遷徙期的亂捕濫獵,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有人認為鳳頭蜂鷹捕食蜜蜂,應該將其列為害鳥。其實,它捕食的主要對象並不是家養的蜜蜂,而是野蜂,特別是它還吃一些林業的害蟲、害獸等,只有生活在養蜂場附近的一些個體,才會給養蜂業造成少量的損失。所以鳳頭蜂鷹和其他猛禽一樣,也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鳥類。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er 3.1——低危,同時也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瀕危物種。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