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雖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生命是公平的。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四個節點。但是當我們談及死亡,或多或少恐懼大於直面的勇氣。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很多人對死亡並沒有充分了解。大多數時候死亡並不是戛然而止的,而是緩慢又充滿細節的過程。
醫療水平發展迅速,人類的平均壽命隨著發展也在延長。但是準備好地、自然地從世界離開,確實一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時至今日更多的人把自己最後的生命交給醫院。
所以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最後的日子」。
「死亡」的價格
死亡是四個節點中的最後一個,每個人都想逃避死亡,但數據顯示「想逃避」的價格並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有人言:世界上最貴的酒店不在阿聯也不在日內瓦,而是在醫院的ICU。
網絡上流行著這麼一句話「以現有的存款,能夠在ICU病房呆幾天?」據數據調查,2011年至2012年北京13家三甲醫院的住院報告顯示,每位患者在ICU平均花費9.7萬元。而這個平均數,放在這個最貴的酒店還是「良心價」。
即使在澳大利亞這樣的發達國家,ICU也是驚人地昂貴。光是心衰病人來看,治療費大約就要10萬一天,醫藥費大約要6萬一天,單單是床位費就要1萬一天。儘管澳大利亞是全民醫保,但面對高昂的費用,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接受。
很多人抱怨ICU的費用沒有「人情味」,而ICU裡的大傢伙所謂的高值耗材,開動一次更是價格不菲。各個省市的物價部門規定的ICU收費標準不同,但是基本上在一個合理的範圍。
除此之外,生前住最貴的酒店,死後還得佔一個最貴的坑位費。對國內來說,「入土為安」的價格更令人瞠目結舌。
2018年度中國公墓陵園百強排行榜,位於上海的青浦福壽園以CFAP 92.61位於榜首。CFPA全稱為中國殯葬評價教程,這是一個機構在2018年曆經半年的時間,對全國1400餘家公墓進行維度數據梳理。排名依據分別按照銷售額50%、生態環保%、區域影響力20%、社會責任感20%等諸多因素進行打分。
上海的高端墓地每塊近30萬元,全市平均價也在6萬的水平。在北京,因為墓地費用過高,不少人就在天津郊區買房,作為家族墓地。
《新京報》在2018年報導稱,青島一位老人去世,家屬所列出的殯葬花費明細高達16萬。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墓的使用期限在法律上還屬於」白紙階段」。
瀕臨死亡的病人仍然可以聽到聲音,請盡力安慰。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把這句話反過來,也同樣成立。重新了解和審視死亡才能更好地活著。
在死神來臨前,病床前的親朋好友總是會說一些帶有情緒的話並且哭泣。而據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當病人死亡前,會存在很長一段「瀕死期」,也就是無意識的階段。病人此時仍然可以聽到病床邊親朋好友講的話。即使生命跡象都消失了的幾個小時內仍然保有聽覺。
在此之前,《科學報導》雜誌歐洲的科學家們曾對「無意識聽力」進行研究。研究人員通過使用64個電極的帽子,來測量受試者的腦電活動。
這是全球首次對臨終患者進行此類測試,實驗的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為臨終關懷病人,另一組是健康的年輕人。首先對健康的對照組播放了一系列的複雜音調,來模擬大腦對音調變化所產生的信號。再在臨終關懷病人組做同樣的測試,並且記錄病人所發出的信號。
結果顯示兩組數據十分相似,即使是臨終關懷病人在死亡前後六個小時,大腦也依然可以處理聲音。這一發現證實了聽覺是人死亡過程中最後衰亡的一種感官。
科學家布倫頓稱,「昏迷不醒的瀕死病人可以辨別自己喜歡的音樂。」科學的臨終關懷,倡導我們應該給臨終病人最大的安慰。
最後,提到死亡不得不說「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社會指一個地區65歲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的7%,就代表這個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中國發展基金會預測了到2022年左右,我們國家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4%,中國將向老齡化社會轉變。
即使我們一直倡導「尊老愛幼」,但是時至今日依然無法擺脫掉「棄老」這個潛意識。「年輕人比老人重要,因為老人即將死亡」這種觀念在我們的腦海裡潛移默化。
也許我們需要死亡教育,認識生命,才能做最好的道別。面對年老、患病、死亡時有直面勇氣。有人喜歡把死亡理解為「殘陽依舊美好」,給人帶去無限遐想。而我認為我們應該理解為「凡人有死」,因此要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