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翻開手機上的日曆,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1582年的10月5日至1582年的10月14日這10天居然在歷史上奇蹟般地消失了,這一年的10月4日之後就是10月15日。我們翻開歷史文獻,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這10天在歷史上沒有發生任何事情,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生物在這一天出生,也沒有任何一個生物在這一天死亡。我們都知道,一年有365年,為什麼1582年會消失10天呢?
第一:曆法
人類是根據天體的運動規律來確定曆法的,一天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一個月就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一年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然而,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並不是30天,而是27.32天,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也並不是365天或者366天,一個回歸年是365.2421990741日。
太陽系的天體
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太陽曆,一年為365天或366天,平常年份是365天,閏年是366天,每400年有97個閏年,一年的平均天數約為365.2425日,公曆一年的天數與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相差了0.0003天,即25.92秒,公曆使用時間長了,就會造成每3300年相差一日。在古代,受天文學知識以及測量工具的限制,這個誤差更大,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格里曆,格里曆的前身是儒略曆,儒略曆一年的平均長度是365.25日,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相差了0.0078天,即11.232分鐘。儒略曆是公元前45年開始執行的,到了1582年的時候已經實行了1537年的時間了,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了1537周,但是呢,由於儒略曆的速度快一點,所以,日曆上的時間比實際的回歸年快了將近11.9901天。如果儒略曆再繼續實行下去,誤差會越來越大,那麼,就無法指導農業生產了,因此,在1582年的時候,人們決定減去10天的時間,如此一來,1582年的10月4日過後就是10月15日。
月亮的一個完整的圓缺變化,就是一個月
曆法是人為定的,之所以無法與天體運動的實際時間相吻合,是因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把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天當作0.2421990741天來過,因此,歷史上總是要不斷要修訂曆法。
既然曆法可以修訂,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把2020年取消呢?把今年定為2019年plus,明年還是2020年,那麼,2020年的很多事情就不需要延期了,直接順延到明年,我們在曆法上人為取消一年,那麼,今年一整年,我們就可以在家好好玩了,相當於讓時間放慢了腳步。這樣做可以嗎?
太陽
如果1582年的修訂曆法的事情,發生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今天,人們就會感覺一年當中少了10天,會讓計劃當中的事情提前到來,為了完成任務,人們就會變得忙碌一些,比如10月份本來是31天,卻突然少了10天,人們就要在20天的時間裡完成31天的任務。如果,現在人們把2020年取消,讓2020年在明年的1月1日重啟,實際上就是讓很多的事情順延了一年,這樣就不會顯得急急忙忙。現代生活的節奏如此之快,人類可以讓時間放慢一年嗎?答案是不可能的!
第二:人類文明真是人類自己選擇的嗎?
生物是進化而來的,我們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古猿的體型、外貌與現代類人猿非常相似,現代類人猿就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長臂猿。從古猿進化為人,總共需要跨越三道障礙:第一,實現直立行走;第二,實現腦容量的持續擴大;第三,符號語言的使用。人類實現直立行走,實際上並不是自身的選擇,而是生活所迫,直立行走對於人類來說有很多的優勢,提高了行走效率,視野變得更加開闊,遇到危險時,能夠騰出雙手嚇唬野獸,而在直立行走之前,人類與黑猩猩一樣,都是林棲動物,因為人類最早的時候是林棲動物,所以,我們的前肢的五個指頭可以對握,以便於緊緊地抓住樹枝,從這棵樹上跳躍到另外一棵樹上而不會掉下來。人類從森林走向草地,是為了尋找更多的食物,在地面尋找食物的時候,發現直立行走的效率更高,就慢慢試圖站立起來,直到完全實現直立行走,實現直立行走不是人類自己的選擇,更不是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
黑猩猩
人類腦容量的擴大,也是因為腦容量的擴大與提高自身的繁殖機會形成了正相關的關係,才促使腦容量能夠持續擴大,人類與黑猩猩一樣,都是社會性的動物,人類的社會其實就是建立在生物社會的基礎上,在擁有社會關係的生物當中,個體的社交能力遠比自身的肌肉強壯更為重要,提高社交能力,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並且更有機會頻繁地與異性配對,產生更多的後代,而社交能力是一個智力的問題,需要腦容量的擴大。腦容量的擴大,也需要付出代價,因為大腦是最消耗能量的器官,人體大腦的重量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至3%,但是,卻消耗了全身25%的能量。腦容量的擴大,必須建立在人類能夠獲得更多的更具有營養價值的食物的前提下,因此,腦容量擴大是同時伴隨著狩獵工具的越來越先進。
地球上有很多的動物,能夠發出聲音,語言並不是人類的所獨有的,而且人類也絕不是地球上最優秀的「歌唱家」,一些鳥類甚至比人類還更擅長「說話」,但是,除了人類之外,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生物擁有符號語言。什麼是符號語言?就是把具體的事物與抽象的符號對應起來。對於人類符號語言的出現,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甚至認為人類之所以有語言,是因為人類的祖先受到某些奇異的宇宙輻射的輻射,產生了一些隨機突變,從而在大腦當中植入了語言器官。當然,人類符號語言的出現,並不是真的是受到了奇異宇宙射線的輻射,而是說人類語言的產生,並不是因為人類覺得語言有用,才能夠發明語言。
原始人的生活
直立行走、腦容量的擴大與符號語言的產生其實是生物進化與文化進化同步進行,相互促進的,生物進化是不受人類自己控制的,從本質上來講,是基因的隨機重組。
文化進化,人類自身可以控制嗎?
實現了直立行走、腦容量的持續擴大,並產生了符號語言之後,經過漫長的採集狩獵的生活,人們就進入到了農業社會,農業的發明,意味著人類即將進入文明社會。那麼,人類從採集狩獵,進入到農耕,是自己的選擇嗎?是因為我們想要種地,才去種地的嗎?其實,人類文明的出現,並不是人類自己的選擇。人類在原始社會,曾經經歷過一段「最初的富裕社會」,不需要種地,也不需要飼養牲畜,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森林當中的生物資源十分的豐富,人們的食物來源也十分的廣泛,因為人類的狩獵與採集,地球上大量的森林被燒荒了,直接引發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一些大型的哺乳動物因人類的活動而滅絕,如猛獁象、劍齒虎、大地懶等等,隨著生物資源的減少,人類不得不放棄狩獵,從食物的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開始自己種植農作物,並飼養牲畜,因為農作物和牲畜的密度高,所以,單位面積內所能獲得的食物總量顯著上升了,這就是農業的產生。人類從採集狩獵社會步入農業社會,食物總量增多了,人口也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並且擁有了剩餘財產,但是,人們的食物品種卻單一化了,勞動時間延長了。在採集狩獵社會,人們的食物來源十分的廣泛,營養全面,而在農業社會,人們的主要的食物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穀物,肉類只是補充而已,食物品種的單一化,還容易因氣候的變化而發生饑荒。原始社會,人們的平均勞動時間非常少,現在的原始部落一般都在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在沙漠邊緣的原始部落,每周也只需要花15至20個小時的時間來採集食物,平均一天的工作時間不足3小時。可以想見,當時在溫帶地區的原始部落,工作時間更短。
農業的出現,增加了人類的勞動時間
每天工作3小時的時間,就足以養活自己,這是人類在農業社會所無法想像的。人類步入到農業社會以後,由於與牲畜親密的接觸,並且還把大量的牲畜關在了一起,因此,開始出現了傳染病的大流行,在整個農業社會,人類都經常遭受諸如天花、麻疹、霍亂等傳染病的折磨,平均壽命非常的短,只有30至40歲,而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動物之間,人類與人類之間有著天然的地理界限,不容易形成傳染病的流行,也沒有足夠的機會讓病毒從牲畜身上轉移到人類身上。
綜上所述,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其實不是人類自身的選擇,人類是否能控制文化進化,這是存疑的。
第三:地球肚臍眼啟示錄
人類發展到今天,從地球環境承載力的角度講,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即將觸碰到「天花板」,未來的地球擁有足夠的資源養活人類這個數量龐大的物種嗎?
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在這個渺小的藍色星球上
人類放棄採集和狩獵,開始種植農作物、飼養牲畜,是為了提高食物的生產效率,養活更多的人口,對農作物和牲畜的需求,本質上來講是對生物資源的需求,而生物資源的生長效率,受制於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農作物和牲畜的產量並不能無限上升。工業文明,是對石油、天然氣、鋼鐵等礦產資源的利用,由於這些礦產資源是地球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陸續形成的,不受光合作用效率的限制,所以,當人類進入到工業社會以後,對地球資源的消耗速度大大加快了,也因為我們能夠控制更多的能源和資源,地球上的人口再一次出現爆發式增長。人類現在對地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速度是驚人的,按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人類很快就會觸碰到「天花板」了,但是,我們能放慢發展的速度嗎?我們明知砍掉一棵樹,會破壞環境,但最後,為了生存,還是砍下了這棵樹,這就是說我們知道不能破壞環境,但是卻無法避免環境被破壞。關於這一點,復活節島文明的消失值得全人類借鑑。
復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上,是一個典型的孤島,被稱為「地球的肚臍眼」,復活節島的面積約為163.6平方公裡。復活節島距離智利的西海岸約3600千米,距離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皮特凱恩群島,約為2000千米。復活節島之所以被稱為「復活節島」,是因為歐洲人第一次發現這個島嶼的時候,當天正好是復活節。
太平洋地形圖
現在的復活節島是一個荒涼的島嶼,草木稀疏,水土流失十分的嚴重,但是,復活節島上的原生態環境並不是這樣,大約在公元6世紀之時,人類首次開始在復活節島定居,當時的復活節島上擁有濃密的亞熱帶森林,島上既有大量的喬木,又布滿了許多的灌木叢。復活節島上還有肥沃的火山灰,但是,由於復活節被「隔離」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島上沒有原生的大型哺乳動物,人類初次登陸該島嶼時,帶來的唯一的大型動物就是雞,唯一的哺乳動物就是老鼠。玻里尼西亞人的農作物主要是薯蕷、甘薯、香蕉和椰子,復活節島最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是甘薯。因此,這裡的人們以甘薯、雞為主食,甘薯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勞動,就能豐收,在最開始的時候,人類在這個島嶼上生活得非常富裕、快樂,創造了輝煌的文明,還建造了巨型雕像,復活節島上的巨型石像,究竟是如何建造起來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復活節島上的巨型雕像
公元6世紀之時,玻里尼西亞人從馬克薩斯群島乘坐獨木舟遷徙而來,當時登陸復活節島的船員只有20人至30人,他們在島上種植甘薯,養雞,過著富足的生活,到了公元8世紀之時,島上居民形成了不同的村莊,一個村莊就相當於一個部落,這些部落之間有時候還會發生戰爭,此時,他們已經開始營造巨型雕像,並發明了文字。公元13世紀至14世紀時,復活節島上的人口增加到了7000多人,這是這個島嶼所能維持的人口數量的極限,隨後,環境災難悄然而至,並且不可逆轉。
復活節島位於南緯27度附近,遠離赤道,海水溫度較低,不利於珊瑚的大量生長,也沒有大規模的魚群,島上的居民並不怎麼食用魚類,考古學家對復活節島的生活垃圾進行分析之後,發現該島嶼的居民所吃的食物只有20%屬於魚類,這個比例,對於生活在島嶼之上的居民來說,是非常低的,在南太平洋的其他島嶼之中,人們的食物有90%來源於魚類。復活節島附近海域,不僅沒有大規模的魚群,其特殊的海岸線也不利於捕魚,島嶼周圍布滿了懸崖峭壁,魚類無法在這裡棲息。島上的土著居民,雖然有船,但是,他們到了深海之中一般是捕捉鼠海豚,而不是抓魚,說明復活節島附近的比較深的海洋裡,魚類也非常少。
玻里尼西亞人的船隻
因為復活節島沒有大規模的魚群,所以,島上的生活物資主要依賴於陸地。復活節島的居民以甘薯和雞為主食,偶爾捕捉海鳥、海豹和鼠海豚。他們為了搬運巨型雕像,砍倒了大片的棕櫚樹,棕櫚樹的樹幹高達20多米,直徑可達1.8米,在缺乏起重機、卡車、鋼材的年代裡,棕櫚樹的樹幹是理想的搬運工具,也是建造船隻的好材料,而製作繩索的材料則來自於一種被稱為「哈兀哈兀」的樹木,棕櫚樹的果實還可以食用,並用來釀酒,可謂全身都是寶。島上居民的薪柴,主要是來自於一種被稱為託羅密羅的樹。在建造房屋、製作紡織原料、獲取生活燃料、捕魚、建造巨型石像的過程中,復活節島上的森林被砍伐殆盡。隨著森林的消失,復活節島文明迅速走向衰落,人們再也無法建造房屋和巨型石像了,甚至連建造船隻的樹木都沒有了,於是,不得不住進了山洞裡,更為可怕的是,隨著水土流失現象的加劇,島嶼上的土壤越來越貧瘠,甘薯的產量也大大下降了。由於無法建造巨型雕像,200多年以後,島上的居民已經不知道這些雕像的意義了,這表明復活節島文明消失在了歷史的視野中,整個的社會結構崩塌了。
19世紀時的復活節島石像
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在砍掉島上最後一批棕櫚樹時,肯定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因為環境災難已經開始發生,他們明明知道棕櫚樹的滅絕,對他們的子孫後代來說意味著什麼,但為什麼沒有阻止更大的災難的發生呢?為什麼沒有保護好最後一批棕櫚樹呢?這是值得當代人類深思的一個問題。其實,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瑪雅人身上。瑪雅文明的消失其實與生態危機有關,瑪雅文明並不是發生在溫帶地區,而是發生在熱帶雨林當中,這就決定了瑪雅人的農業是刀耕火種的農業,而不是灌溉農業,熱帶雨林的樹木被砍伐殆盡以後,水土流失會更加嚴重,雨水更容易衝走肥沃的土地,在未使用金屬工具之前,人們在熱帶雨林開墾土地,只能是刀耕火種,因此,瑪雅人雖然創造了輝煌的瑪雅文明,但是,瑪雅文明卻因瑪雅人的農業生產方式無法做到可持續發展而消失了。
人類現在的人口數量已經有70多億了,現代工業社會對地球資源的消耗速度是驚人的,遠遠超過了這些資源的再生速度,人類的工業文明是否會步瑪雅文明、復活節島文明的後塵,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實際上也無法放慢發展的速度,人類只能在日曆上增加或者減少時間,而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是無法增加或者減少時間的,因為一旦停下腳步,幾十億人的生存就會出現問題。
當然,我們也不必對人類的未來過於悲觀,因為現在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與汙染,並沒有達到地球環境無法承受的「臨界點」,人類是有時間來處理這些問題的,並且尋找到新的發展之路,我們不要過於悲觀,也不能把自己看得過於高大,通常意義上,我們都認為人類放棄採集和狩獵,並走向農業社會,是科技、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實際上最原始的推動力是人口增長,當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環境無法滿足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時,種植農作物、飼養牲畜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