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隨著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需求的日益增長,鋰離子電池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其發展瓶頸主要在於如何提升正極材料的充放電比容量,以滿足高比能量、高充放電功率的要求。與現今商用的碳負極材料(實際比容量為330-360 mAh/g)相比,已投入使用的正極材料的實際比容量值僅為120至250 mAh/g之間,該數值依舊遠遠低於負極材料的容量;其相對較低的比容量/能量密度是目前正極材料的研究現狀,正是制約著鋰離子電池向前發展的首要因素。其次,正極材料的成本也是影響高容量鋰離子電池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地,製備正極材料需要大批量地使用稀有過渡金屬元素(如鈷、鎳等)。一方面,鈷、鎳等金屬資源在地球上的儲量有限,不適合大規模地開採以及過度消費利用(與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背道而馳);另一方面,使用稀有金屬元素會抬升電池的製造成本,不利於未來高性能鋰離子電池大規模普及化使用(例如,在儲能電站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此外,大量使用鈷、鎳、錳等重金屬會對土壤、水源等環境產生較大的危害,並對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構成了嚴重威脅。
解決方案
然而方法總比問題多,為了進一步提高可充電池的能量密度,減輕電池重量就成了一個突破口。雖然暫時無法找到比金屬鋰具有更高能量質量比的材料,但我們可以給電池整體來一個減重瘦身,進而提高電池整體的能量密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鋰-空氣電池了。鋰-空氣電池的理論計算能量密度可以達到12000Wh/Kg,這足以媲美汽油的超高能量密度,使其有望完全替代汽油,真正實現超長旅程的純電動汽車(圖3)。
圖3:各類電池之間的對比。
什麼是鋰-空氣電池?
簡單點說,與傳統鋰離子電池以過渡金屬氧化物作為正極材料不同,鋰-空氣電池是一種用金屬鋰作負極,以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正極反應物的電池。金屬鋰代替石墨作為負極的一個優點是金屬鋰(3860 mAh·g-1)有著將近10倍於石墨(372 mAh·g-1)的比容(Specific Capacity)。與所有的電池一樣,鋰-空氣電池也是由基本的三部分組成:正極、負極、電解質,外電路由導線連接傳導電子,內電路由電解質連通傳遞離子。其工作原理如圖4所示:
圖4:鋰-空氣電池工作原理示意圖。
鋰-空氣電池以金屬鋰為負極,由碳基材料組成的多孔電極為正極。放電過程中,金屬鋰在負極失去電子成為鋰離子,電子通過外電路到達多孔正極,將空氣中的氧氣還原,而鋰離子穿過電解質到達多孔正極,與氧氣和電子形成過氧化鋰(Li2O2)(主要產物)。這一反應持續進行,電池便可以向負載提供能量。充電過程正好相反,在充電電壓的作用下,放電過程中產生的放電產物首先在多孔正極被氧化,重新放出氧氣,鋰離子則在負極被還原成金屬鋰。
由於負極材料是很輕的多孔碳材料,而氧氣則從環境中取得,因此鋰-空氣電池的重量主要取決於正極材料和電解液了。減輕了附中的鋰-空氣電池因此相較於鋰離子電池有了更高的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