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現今75億人全部穿越回侏羅紀,只允許帶少量的水、食物和衣物,以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高超智慧,有多少人能在侏羅紀生存下去,最終能否徵服恐龍延續人類的文明?這是一位讀者邀請我回答的問題,發在這裡與大家共享下。
人類重返侏羅紀(劇照)
侏羅紀的環境
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地質時間是距今2億至1.45億年前。很多人把恐龍作為人類徵服侏羅紀的最大麻煩,實際上環境問題才是最關鍵的,我們先來看一下侏羅紀的環境。
侏羅紀時期,太陽的直徑和光強度都比今天稍小,但非常接近(99%)。當時月球距地球比今天近一些,受月球潮汐引力影響,地球自轉也比今天稍快。我看到有高贊回答說侏羅紀時地球一天為21小時,這不正確。地球自轉雖然是逐漸下降的,但不是線性變化的,在早期下降更快一些,侏羅紀的一天應該是接近23小時。相應地,當時一年有385天。這意味著當時的晝夜溫差要比今天小一些。
侏羅紀的景觀:恐龍和針葉林
在侏羅紀之前的三疊紀,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即盤古超大陸。這塊大陸在侏羅紀之初分裂為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兩塊大陸之間就是特提斯洋,即今天地中海的前身。由於超大陸的分裂,地球氣候由乾旱轉為潮溼,原來的大片沙漠變成雨林。
網上有傳言稱侏羅紀時氧氣濃度比今天大得多,甚至有人說人類穿越到侏羅紀需要佩戴阻氧面罩才能生存,此乃謠傳。實際上侏羅紀時期大氣中氧含量與現在是差不多的,大約為21%,隨後的白堊紀要略高一些,約為26%。這個氧濃度非常適合人類生存。
大氣中氧濃度變化
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二氧化碳。侏羅紀時二氧化碳濃度約為0.195%,是工業革命之前的7倍,現在的5倍。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溫室氣體,因此當時太陽雖沒有今天亮,地球溫度卻比今天高一些,約比今天高3℃,而且全球溫差較小,南極和北極都沒有陸地,也沒有冰川。
高濃度二氧化碳會導致人類中毒身亡,但1%以下的二氧化碳對人體有多大影響並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可以在0.5%以下的二氧化碳中長期生存,但也有實驗指出這個濃度的二氧化碳足以導致人體認知、活動能力下降。侏羅紀時二氧化碳濃度為0.195%,可能會令人感到不適,但相信多數人能適應下去。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
總之,侏羅紀的環境與今天總體相似,但更溫暖、溼潤,而且相對穩定一些,晝夜和地區差別不像今天那麼顯著,人類是可以生存的。
我們的對手
侏羅紀時期地球的統治者就是著名的恐龍了。回到侏羅紀的人手無寸鐵,能打敗恐龍嗎?在舊石器時代末期(距今4萬至1萬年前),人類已經可以獵殺洞熊和猛獁象了,這是有證據證明的。一方面,在猛獁象骨頭上發現了很多人類石器造成的傷痕,還發現過一次石制武器的碎片。另一方面,猛獁象和洞熊衰退的時候正好和現代人類的興起吻合。
異特龍襲擊劍龍母子
不過,恐龍可比猛獁象和洞熊大多了。猛獁象最大的種類也不過4米高,十幾噸重,洞熊還不到一噸。侏羅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很繁盛,腕龍和超龍體長都超過30米,體重可達40噸;中加馬門溪龍有35~42米長,可能超過100噸重。沒有熱兵器的人類是無法輕易獵殺這樣的大傢伙的。劍龍體長約7米,重約3噸,是個相對容易得手的目標,不過要小心它尖銳的尾刺哦,異特龍都在這裡栽過跟頭。
食肉恐龍更可怕。猛獁象畢竟是素食主義者,攻擊性不強,洞熊雖然是食肉目的,但人類可以趁其冬眠獵殺之。對獅子、劍齒虎這些活躍的食肉動物,舊石器末期的人類就沒有確切的獵殺記錄了。侏羅紀的霸主異特龍體長9.5米,體重2.5噸,食蜥王龍體長有10.5米,重達5噸,這些可怕的食肉恐龍要弄死個人輕而易舉。
異特龍夫婦圍獵重龍
不過,人類只是要活下去也用不著和這些大傢伙死磕,任何時代都是小動物更多。實在不行,我們可以捕食我們的祖先。有「萬獸之母」之稱的中華侏羅獸就生活在侏羅紀晚期,長7-10釐米,重約13克,相當於老鼠大小,擅長爬樹,以昆蟲為食。侏羅紀的哺乳動物已經有不少了,大都是小傢伙,要麼穴居,要麼樹棲。
此外,侏羅紀一些小型獸腳類恐龍體型也很小,它們當中很多是鳥類的祖先或近親。例如,小馳龍長35釐米,重170克,胡氏耀龍體長不到30釐米,重約300克。侏羅紀晚期,原始鳥類出現,曙光鳥和始祖鳥的體長都在半米左右,重約一千克。
已知最早的鳥類:發現於我國遼寧的曙光鳥
侏羅紀時期被子植物還沒有出現,我們今天吃的糧食、蔬菜和水果當時都還沒有,這是個壞消息。裸子植物最為繁盛,當時到處都是針葉林,也許我們可以找些松子充飢。林下植被以小型蕨類為主,蕨類的嫩葉也可以充作食物。
文明的重建
全球75億人全部返回侏羅紀,肯定短期內就要死一大部分。死在恐龍嘴裡的只是一小部分,還有更多會死於因水土不服、感染和飢餓而引發的疾病,而且我們對中生代的細菌和病毒可以說是毫無免疫力。
接下來,還活著的人要想長期生存,就必須像原始人一樣風餐露宿,靠打獵和採集為生。然而,我們的身體素質遠不如原始人,既不會鑽木取火,也不會製作最基本的石器,所以還是會有相當多的人活不下去,很多地區的人甚至可能全部死光。動物志的兩位宅男宅女的主編估計是活不下去了,屏幕面前的各位讀者,有這個自信能活下來嗎?
舊石器末期,人類圍獵猛獁象
然而,75億的人口基數足夠大,肯定會有部分聰明、勇敢而且強壯的人活下去。這部分能很快重建人類文明嗎?可能性不大。
現代人類文明得以延續,是建立在精細的社會分工的基礎上的,有種地的,有蓋房子的,有造汽車、輪船的,有做衣服的,還有搞科研的,少數人是不可能同時掌握如此多項技能的。一旦掌握某種技能的人全部死去,這項技能就會失傳。
例如,塔斯馬尼亞曾發生過著名的文明退化事件。當地土著人本是6.5萬年前從澳大利亞遷入的,可以確定他們當時的文明程度是比較高的。之後由於幾千人被隔離在塔斯馬尼亞島上,他們很快退化,到1803年歐洲殖民者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完全不會製作衣服了,只會製造最簡單的石器,勉強擠進舊石器時代,文明倒退程度超過100萬年。
最後的塔斯馬尼亞人
因此,這部分活在侏羅紀的人也將重回舊石器時代晚期。但之後的文明進程將比當年的遠古人類快得多,原始人是摸著石頭過河,到深水區就容易落水,現代人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知道路該往哪走,也許幾千年就能走完原始人幾十萬年才能實現的文明進程。
屆時,這些少數倖存的人將像7萬年前我們的先祖走出非洲一樣,重走徵服世界之路,恐龍不會是我們的對手。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將侏羅紀的一些植物作為農作物栽培,將一些恐龍作為家畜飼養,進入農業社會,解決吃飯穿衣問題。再之後就是重建工業社會,奪回地球的統治權。
上面只是根據侏羅紀的環境,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推測。任何生物的命運,運氣因素永遠佔很大比重。也許有能人能迅速重建通訊和醫療系統,領導我們渡過難關,很快重建文明。運氣差的話,75億人因自然災害或瘟疫團滅,也說不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