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
可能在一周後引發德克薩斯的一場颶風。」
6月12日,一則關於「切割進口三文魚案板上,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新聞出街,不到8小時,三文魚從日料神壇跌落,全國日料及進口海產首當其衝,倏然崩塌。
儘管各部門緊隨其後,力證三文魚的清白;6月16日,北京更特意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明確澄清:進入汙染場所之前的三文魚,並無檢測出新冠病毒
可惜,抵擋不住有人為搏眼球,翻出三文魚的「舊新聞」大肆渲染,向處於新疫爆發恐慌期的人們,販賣焦慮及絕望。
輿論還在發酵,謠言不斷擴散
二次疫情的衝擊
讓好不容易有起色的日料餐飲
集體陷入危機,再遭重創
將視線轉回榕城,我們第一時間與多家日料對話,在三文魚事件後第11天,整理出這份榕城日料生存實錄。
越是輿論發酵不受控的時候
越要關注這些夾縫中的聲音
只有行業向心團結,才能共度難關
餐廳現狀:客流下降7成
受訪人:老闆陳先生
「三文魚事件發生在疫情後,造成恐慌是必然的。」
採訪提綱發去不久,我們就收到陳先生詳盡而誠懇的答覆。他坦言,三文魚事件一出,淺尋直接流失近7成業績。
復工後,淺尋客流,也隨著政府與東二環泰禾的一系列舉措穩步上升,甚至在5月份,比同期還增長了5%左右。剛剛看到希望,結果迎來了當頭一棒。
提交檢疫證明和許可、下架三文魚產品、加緊研發新品……盡其所能頑強自救。陳先生談及,真正的自救,還要觀望輿論的變化。
「新聞輿論引導大家儘量不要生食海鮮,這點無疑是對日料市場的最重打擊。」不能準確預測輿論變化,只能亦步亦趨,被動調整。
門店都在焦急難耐地等待,政府與媒體還生食海鮮的一個清白,也希望大家信任淺尋對食安的重視與執行。
「今年日料應該會提早進入洗牌階段,食品安全應該是後面日料品牌的命脈。」
餐廳現狀:客流下降5成
受訪人:老闆鄭先生
「事發的第二天營業額攔腰斬斷。」或許有點顧慮,鄭先生沒有直接說明,猶豫了很久之後,還是給我們作了補充:「就是平時的五成。」
黛青石牆,讓鳥匠在萬象一眾餐廳裡更現神秘,時時一位難求。自三月堂食解封,鳥匠復工、品牌升級兩把抓,事件前,客流已恢復到以往的7-8成。
升級為新潮日料的鳥匠
現在,店內已經點不到刺身類產品,可對於更偏向售賣燒鳥、燒肉產品的鳥匠而言,影響也相較地弱化了些。
對於目前狀況,鄭先生持著相對樂觀態度,「對日料長遠沒問題,短期的影響會較大些。」
他堅信,熬過這段時間,市場及輿論,會還給日料足夠的生存空間。
餐廳現狀:客流下降7成
受訪人:運營總監 Jennifer
「我們必須與其他日料行業者一起,開始一場『自救』。」疫情的反撲,也給率先恢復排隊的松月、焱匠,一記措手不及的回馬槍。
原有企劃被打亂,日料再次跌入低谷,運營總監Jennifer穿梭在馬不停蹄的會議中,只能利用間隙時間,來回答我們的問題。
「三文魚事件發酵後,我們的客流與營業呈斷崖式下滑大概7成,就像是被人蒙頭澆了一盆冷水,心涼。」
多少福州刺身老饕,是從松月開始接觸厚切三文魚的,如今,兩店的三文魚及所有相關產品,都已經全面下架,解封無期。
「雖然官方力證三文魚清白,但消費者已經有了心理陰影。」
日料,不僅僅是刺身。Jennifer團隊已經準備了自救方案,她說,「這個時候,最考驗的是考驗團隊的向心力。」
「經過今年疫情影響,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食材品質尤為重視。不過國家對控制疫情特別快,整體情況也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餐廳現狀:客流下降8成
受訪人:店長楊先生
一幸在福州日料一向人氣極高,標誌性的刺身龍船,引得生食愛好者心痒痒。此次事件前,客流已大致恢復正常。
「上周五還是滿的,周六發酵後,直線下降。」
我們大約晚上7點半到達一幸,大廳只坐了寥寥一兩桌客人,再加上工作日,近乎慘澹。
「三文魚事件,肯定會對整體料理店的恢復以及上升,帶來負面影響。」
說到日料走勢預測,楊先生也表示事出突然,對疫後的日料行業無疑是雪上加霜,恢復之路將愈加艱難。
餐廳現狀:客流下降7成
受訪人:店長王先生
「三文魚事件比疫情更可怕,客流量斷崖式下跌,事發後許多顧客打電話詢問三文魚是否健康合格,對營業影響非常大。」
5月剛在廈門開新店的天和,一直以刺身作為金字招牌,這次事件無疑讓天和承受了巨大壓力。
不過,面對這段時間三文魚及生食的負面輿論,天和也沒有自亂陣腳:
除了在營運層面自救,也同時安排人員進行核酸檢測,為消費者細心答疑解惑,竭盡全力消除疑慮。
「今年日料非常艱難,活下去是我們的使命,只有活下去才是回饋消費者的最好方式。」
餐廳現狀:客流下降8成
受訪人:老闆周先生
「疫情過後門店恢復不是很理想。」
隱家原班人馬打造的隱割烹料理,可以吃到少有的Omakase。可惜這匹福州高端日料黑馬,疫情讓它兩次絆住了腳。
「所有刺身類銷量明顯下降,顧客預定量也有減少。」
面對食客談三文魚色變的情況,隱割烹料理還是對自己的食品安全充滿信心,或許,三文魚很快又能重回餐盤之中。
「疫情加上三文魚,顧客肯定是會有牴觸心理的,但畢竟它不是源頭,會慢慢好起來的。」
海產買手唐先生向我們反饋,最近的海產供應商們幾乎形成了條件發射,接起電話,便開始不厭其煩地解釋:「那個三文魚沒有肺的,不會患肺炎…」
進口海鮮產業,與日料餐廳一同被推上風口浪尖,中國是生食三文魚第一大國,他們手握大量庫存,卻無從消化。
「三文魚(損失)第一大城市上海,基本全停…然後是廣州,接著北京、浙江…」
唐先生表示其實福州受的波及未算最嚴重的,但已經將榕城日料攪得人仰馬翻。
一塊切過三文魚的案板,就能撼動整個日料及海鮮市場。
面對疫情對餐飲產生的二次反撲、輿論的脫軌、客流的驟降,榕城日料餐飲人作出了迅速響應:下架三文魚,調整產品體系、升級門店防控…無不盡其所能,頑強自救。
這份曲解與發酵,同時,也給了餐飲人一個重要啟示:日料市場的洗牌正在加速,食安,已經成為最最基本的通行證。
經此一「疫」,消費者習慣也會經歷一次重新校準,日料,不僅僅是刺身,我們將會看見日料更多元化的一面。
危機之下,人人同此涼熱
提振食客對餐飲失卻的信心
需要依靠餐飲人凝聚向心力、共同發聲
引導輿論的正向發展
放心吃飯的日子,大家也想念了
策劃&採訪&編輯丨悅食光Times
素材 |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