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信誓旦旦地說過,每個月都要寫搖滾相關,然而距離上一篇似乎已經過去三四個月了。
原因是這一段時間好像突然對搖滾失了興趣,我不斷變換著聽歌風格,不斷沉浸在新發現的喜悅中,原先最必不可少的那一部分竟然被漸漸淡忘了。直到平靜下來時才發現,最能解救在黑暗中動彈不得的自己的,還得是搖滾啊。
其實從來沒有非常熱愛英倫,但又從來繞不開它。
Britpop的定義一直眾說紛紜,狹義上應該是指90年代的英國流行樂。最初以對抗美國的Grunge風潮為目的興起,繼承了Beatles時代以來的吉他流行風格,逐漸將英國的獨立和另類搖滾融入到主流音樂中。
引用某知乎用戶整理的關鍵詞來說明其特點便是:搖滾/流行音樂,英國樂隊,90年代,獨立音樂,受以前的英國吉他流行音樂影響。
這場風靡英倫三島的搖滾樂潮有多狂熱?——或許正如同1996年Oasis樂隊在英國Knebworth公園的演唱會展示的一樣,最終25萬人到場,直接刷新了當時最大規模演唱會的世界記錄。
嚴格意義上,石玫瑰的時代應該在Britpop之前,但樂隊對於Britpop的影響不能不提。
作為曼徹斯特獨立搖滾界的名義領袖,石玫瑰將獨立搖滾和吉他流行樂融合的成功創作,無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的音樂形式。我不敢說是他們引領了這場英國音樂的革命,然而稱其為起源絕對不為過。
1989年,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橫空出世。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專輯之一,每一首音樂都酷到沒邊。封面的來源也很有意思——「Ian(主唱)在歐洲遊蕩時正好碰見了親歷過五月風暴的法國人民,於是有了這張帶有法國國旗、象徵反抗武器的檸檬點綴其上的佳封。」
更加廣為人知的英倫標杆還有山羊皮。雖然成立之初不被人看好,樂隊還是憑著93年的同名專輯<Suede>從此名聲大噪,這張專輯也被認為奠定了山羊皮在英倫搖滾樂壇的地位。
儘管音樂的內容有些超脫主流(少兒不宜),但主唱Brett Anderson頹喪妖豔的嗓音實在太具有吸引力了(以致可以忽略其他因素),每次聽都能感受到一種醉生夢死的華麗,猛烈過後卻依然有低回的溫柔。
終於說到了著名的曼徹斯特混混頭子。拋開Liam和Noel兩兄弟亂七八糟的事跡,單從音樂的角度來看,樂隊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簡單的歌詞曲風和無限洗腦循環的旋律了。看到評論說綠洲在英國是鳳凰傳奇在中國一樣的存在,倒覺得好笑也真實。
綠洲成就最高的專輯應該是95年發行的<Morning Glory>,裡面出了兩首日後被傳唱得成了口水歌的<Wonderwall>和<Don't Look Back In Anger>。雖然個人對於Oasis的感覺沒有對Blur、Muse來得強烈,但綠洲確實是我最早聽的Britpop,不可否認這是一支偉大而傳奇的樂隊。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 (1995)
糊團的資料圖片簡直是顏狗的天堂。年輕時的大萌(主唱Damon Albarn)好看到讓我常常看著看著就忘了自己原來是想幹嘛了……
回歸正題。糊團的成立時間其實和石玫瑰差不多,但紅起來卻要晚不少,似乎一直到95年發行<Parklife>的成功才讓樂隊成為了90年代中期和綠洲相抗衡的主宰。
英倫故事總繞不開糊團和綠洲的競爭,其實到頭來只是一場媒體炒作的結果(甚至上升到階級鬥爭?),所以去爭執哪個樂隊成就更高實在沒有必要。儘管最終綠洲在商業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也不能因此否定糊團的音樂沒有價值吧?
糊團以專輯《Parklife》獲得1995年英倫獎
相比綠洲的單一曲風,糊團的音樂顯然變化更加豐富,雖然也因此收穫了不少詬病,但也讓這個樂隊聽起來更加好玩(僅討論巔峰時期,後期發展得奇奇怪怪也就很少聽了)——而我pick一個樂隊,首要因素便是好玩,其次才是好聽。
個人最喜歡的單曲是公眾號曲庫找不到的Song 2。專輯的話,直接聽千禧年發行的精選輯便可——集結樂史6張專輯的17支單曲,不聽它聽誰?
所以,為什麼會喜歡Blur?除了人好看,用一句我很喜歡的評論來說便是——「Blur的核心是嚴肅的,他們一直在思考和批判,但會用嬉笑的態度表達,這也是大家如此熱愛他們的原因。」
<The Best of Blur> (2000)
從70年代末便組建的紙漿在Britpop圈子裡是個奇怪的存在,一開始不溫不火,直到1995年樂隊發行專輯<Different Class>,這才開始大紅大紫——引用網易雲的評論來說便是:「Oasis和Blur忙著鬥法的時候,Pulp不慌不忙地用這張專輯把當時所有的英國樂隊比了下去。」
主唱Jarvis Cooker也是個傳奇人物,「1985年他曾為了一段愛情和一位姑娘縱身跳下30米的樓頂,在癱瘓1年後又奇蹟般地站起來並重組了樂隊」——這種神奇的經歷也造就了樂隊不尋常的靈魂。
紙漿最突出的除了Jarvis半念半唱的病態吟頌、怪裡怪氣的誇張表演,應該就是每次都能講出一段故事的歌詞了,搭配上音樂總能給聽者帶來更多的思考——就像<Different Class>的評論所言:「整張專輯稍微改改就是出舞臺劇」。
到九十年代末,Britpop的風潮漸漸退去,後來的樂隊在電子音樂的影響下也逐漸轉型,形成「後英倫搖滾」一派。但Travis的音樂在我聽來,依然可以與早期英倫相提並論。
儘管外界有聲音認為Travis是Radiohead的接班,我覺得Travis溫婉的聲線和動聽的旋律與RH的低回沉鬱還是有很大區別。
除了99年的<The Man Who>受讚譽較高外,Travis似乎一直是平平淡淡的狀態,沒有大起大落,也沒有掀起多大的水花。缺少實驗性讓樂隊看起來有些濫情,但能做到每一首歌聽起來都非常舒服,也是很難得了。
預告下篇:Stereophonics、Muse、Radiohead、Snow Patrol、Embrace、Thirteen Senses。
當然,Britpop樂隊眾多,也只能僅就個人口味寫一些常聽又真誠推薦的。英倫說大眾也不大眾,說小眾又聽者甚多,假如寫下這篇能帶給朋友們一些了解的話,也便算不白費文字了。
掃描二維碼 發現新鮮事
一個偶爾也寫小說和搬運插畫的搖滾與詩歌至上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