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段偉朵 文 白周峰 朱哲 攝影)站在2020的年末回望年初,百感交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生活按下了「暫停鍵」,隨後經濟迅速復甦、生活恢復正常。疫情得控後的經驗復盤,也至關重要。2020年12月5日上午9:00,第十六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暨2020中國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論壇在鄭州鄭東新區CBD河南傳媒大廈開幕,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紅衛圍繞「新冠疫情中武漢市醫院床位配置決策復盤研究」作主題演講。
「這個疫情當中我們應該有什麼經驗和啟示?」演講開始,王紅衛拋出問題後開宗明義,他認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決策,是疫情得以迅速控制的關鍵,而如何貫徹這一決策,關鍵在床位。
王紅衛介紹,我國是醫療物資生產和出口的大國,不過武漢疫情暴發的初期,醫療物資和床位出現了嚴重短缺。「短缺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應對。到底需要多少物資、多少床位,這需要對疫情規律有所把握。」
王紅衛回顧了當時作出的三大舉措:分5批將44所綜合醫院改造成定點醫院;新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對大型場館進行改建,建立方艙醫院。
那麼,這些床位對於疫情控制的作用有多大?王紅衛提出,把武漢整個傳染病疫情規律通過數學建模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改變床位數、時間節點等不同的因素,從而研究床位建立對疫情發展的影響。
經過建模研究,他認為,武漢能迅速控制疫情的主要原因是短時間內提供了足夠的床位,實現「四類人員」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如何在短時間內提供足夠床位?在於提升醫療基礎設施改造能力,關鍵是「快」。
此外,關於醫療物資供應,王紅衛認為武漢也是有經驗可研究和總結的:比如,通過儲備、轉擴產、社會捐贈、市場採購等途徑來解決醫療物資問題。「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物資供應模式中,政府起了主導作用,這種模式是需要我們學者進一步研究和總結的。」
責編:陶紀燕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來源:大河財立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