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3月23日逝世。他是「新加坡經驗」的開創者,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只用一代人的時間就躋身於發達國家行列,舉世稱奇。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中,李光耀是留下深刻印記的外國政要之一。
「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鑑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鄧小平同志生前多次提出要向新加坡學習。
「新加坡長期以來積極參與、支持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方許多方面的成功經驗為中國解決改革發展中的一些難題提供了有益借鑑。」習近平同志對新加坡經驗給予高度評價。
值得稱道的是,李光耀以其國際戰略家和政治家特有的敏銳觀察力和長遠眼光,發現了中國帶給世界的機遇。1979年中美建交,李光耀在電視中看到這歷史性的一幕,立刻意識到一個偉大的變化即將在東方出現,關閉多年的中國大門就要打開。這是世界的機會,更是新加坡的機會。由此,李光耀確立了積極參與、支持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政策。
新加坡以「小國之軀」走出一條「大發展之道」,其中蘊涵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深刻領悟的是,李光耀帶領新加坡人民走出了一條符合新加坡國情的獨特的發展道路。他曾說,新加坡沒有刻板地模仿當時風靡一時的社會制度,而是堅持維護社會秩序、為人民提供教育、維持睦鄰友好關係、厲行法治、增強投資者信心。在他看來,只要堅持做到這幾點,國家就沒有道理不發展。
實踐證明,新加坡之路是成功的。李光耀創立的制度立國、人才強國之道,多有可圈可點之處。他曾說:「不論採用什麼制度,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實行這個制度的人的素質,因為他們將決定要建立一個怎麼樣的社會和怎麼樣使人民各盡所能。」 看重人才,吸引人才,讓「最優秀的人才做了最優秀的工作」,成為新加坡成功的秘訣之一。於是,作為世界上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原本很可能是個全球經濟打噴嚏就跟著感冒的國家,但卻每每憑藉驚人的智慧顯示了強大的「免疫力」。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每一次全球或區域性的經濟危機衝擊都未能將新加坡擊倒。每一次全球性的產業轉型,新加坡又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總會在一些領域先走一步,處於領先地位。從獨立初期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到高技術產業,從代加工到化工、煉油中心和金融中心,新加坡每一步都踩到點子上,踏在實處。
進入21世紀以來,新加坡繼續運用李光耀執政時期積累的經驗,與時俱進,堅持開放,不斷加強與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經貿關係,鞏固了其在亞太和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可以說,李光耀以新加坡的成功經驗,為眾多正在發展道路上奮力前行的新興市場國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他的名字也將為世界所銘記。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5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