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幾經熱炒幾經冷場,3D列印出圈之路

2020-12-05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陳根

很難想像,作為近些年才被廣泛認識的3D列印,早在1983年就已經誕生。

2012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將3D列印技術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標誌之一,這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然而,眼看著就可以造天造地、顛覆產業無所不能的3D列印在風靡一時之後,再一次遵循了令人無可奈何的技術成熟度曲線。近年來,3D列印一次次被熱炒,也一次次考驗著人們的耐心。

事實上,世界上到處都是前途無量、卻從未真正推廣的技術。那些成功普及的技術,往往得益於外部事件。無疑,對於3D列印來說,新冠疫情正是那個外部事件。

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國內B2C跨境電商平臺全球速賣通的數據顯示,疫情以來該平臺上3D印表機的銷售額和去年相比已經翻了一番,儘管今年3D印表機的海外倉備貨大幅增加,但疫情之下這些備貨已被搶空。其中,4月份中國3D列印設備產量同比大幅增長344.7%。

3D列印何以如此?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3D列印又是否春天將至?從小眾走向大眾,3D列印還有什麼未經之路?

3D列印有所為

3D列印,顧名思義,三維列印。相較於常見的二維平面列印,3D列印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不論是二維平面列印還是三維立體列印,本質上都是一種列印技術。不同的是,平面列印最後以平面形狀的方式將文件內容列印出來。除了傳遞信息,平面列印並不具備實際的功能。相比於平面列印的文件,3D列印卻可以直接實現功能。

3D列印需將想要列印的物品的三維形狀信息寫入到3D印表機可以解讀的文件,再等3D印表機解讀文件後,以材料逐層堆積的方式列印出立體形狀。可以說,三維的形狀就是功能的基礎,列印出了形狀,也就列印出了功能。

此外,與「減材製造」相對,3D列印又稱為「增材製造」。對於現階段的製造業來說,目前通常所使用的材料加工技術多為「減材製造」技術,即對原材料進行去除、切削、組裝等加工,使原材料具備特定的形狀並可執行特定的功能。而「增材製造」則直接將原材料逐層堆積成特定的形狀,以實現特定的功能。

增材製造工作過程主要包括三維設計和逐層列印兩個過程:先通過計算機建模軟體建模,再將建成的三維模型分區成為逐層的截面,指導印表機逐層進行列印。相比於傳統的減材製造方式,增材製造無疑具備很多優勢。

一是縮短生產製造的時間,提高效率。用傳統方法製造出一個模型通常需要數天,這根據模型的尺寸以及複雜程度而定,而用三維列印的技術則可以將時間縮短為數小時。因此,相比減材製造而言,增材製造尤其適合製造形狀複雜的零部件。當然,這也受其印表機的性能以及模型的尺寸和複雜程度的影響。

二是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與傳統的金屬製造技術相比,增材製造機製造金屬時只產生較少的副產品。隨著列印材料的進步,「淨成形」製造可能成為更環保的加工方式。

三是完成複雜結構的實現以提升產品性能。傳統減材製造方式在複雜外形和內部腹腔結構的加工上具有局限性,而增材製造可以通過進行複雜結構的製造來提升產品性能,在航空航天、模具加工等領域具備減材製造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

比如,一臺3D印表機可以列印出許多形狀,它可以像工匠一樣每次都做出不同的零件。對於傳統的工具機生產線來說,要加工不同形狀的零件,需要對產線進行複雜的調整。因此,增材製造尤其適合定製化的、非批量生產的物品。

事實上,一開始,3D列印主要是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某些產品或零部件的直接生產製造,包括在航空航天、工程施工、醫療、教育、地理信息系統、汽車等垂直領域都有所應用。

201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基於3D列印技術,列印出航空火箭發動機的頭部。這使得零件大量減少,焊縫也隨之減少,降低了火箭發動機出現故障概率的同時,使得迭代周期縮短、成本降低。

在杜拜,政府選擇用3D列印來建造政府大樓。3D列印建築主要作業由機器完成,一體成型,建築速度快,工人的作用多為操作和檢驗3D印表機的工作情況,因此對人力的需求比傳統建築行業少。

2019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宣布該學校實驗室3D列印出了一顆「心臟」,這不僅是一個外觀列印的心臟,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患者自己的細胞和生物材料3D列印出的三維血管化的工程心臟,也就是具有血管組織的三維人造心臟。

而今年5月我國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顯然,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3D列印也不斷展現著其商業價值,但在從小眾走向大眾前,3D列印仍然面對一些懸而未決的困境。

3D列印的未經之路

當3D列印逐漸地走進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時,人們也在一步步在把萬物皆可列印推向現實,巨大發展前景和廣闊應用空間令行業期待。但是同時,作為一項快速發展的技術,要想發揮3D列印的積極影響,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方面,對於標準產品的加工,3D列印的規模效益不如傳統的加工方式。相比傳統的加工方式來說,3D列印製造過程中的固定成本更少,這導致在規模化生產標準產品時,3D列印製造的邊際成本下降不如傳統的加工方式。

比如,使用傳統的注塑方式加工一個橡膠零部件,所使用的模具屬於固定成本。由於產品是標準化的,批量加工該零部件時,就使得每個零部件分攤的該項固定成本變小。因此,利用該模具加工的零件趨向於無限多,則每個零部件均攤的成本趨近於0;而如果利用3D列印加工該零部件,不需要用到任何模具,因此即使用該技術批量加工完全相同的零部件,也不存在均攤的固定成本降低的情況。

另一方面,對於3D列印來說,當前可用的原材料種類仍然有限。從當前的情況來看,3D列印技術能加工的材料種類不如傳統加工方式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對於性質不同的原材料,往往使用的設備原理有所不同,因此可以使用的原材料種類的開發,受限於對應的設備研發進展。

二是由於3D列印的原材料往往需要特定的形態,例如金屬3D列印常使用金屬粉末作為原材料,且對金屬粉末的均勻度、含氧量、顆粒大小等都有所要求。相對於型材來說,粉末的加工難度更高,且相應的產業鏈尚不如傳統材料那樣廣泛而龐大。

而對於利用ABS塑料、光敏樹脂等非金屬進行的列印來說,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比較多的原材料供應商,原材料的成本已經不是制約該技術發展的瓶頸。但對於金屬、高端聚合物材料來說,由於供應產能的限制,價格仍然比較昂貴。

此外,3D列印的零部件力學性能以及金屬3D列印在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加工效率等方面仍有空間精進。同時,成品是否堅固耐用,用戶認知度是否提升,智慧財產權是否面臨更多的侵權風險都是3D列印在發展過程中必經卻未經之路。

3D列印承載未來製造想像

從3D列印的商業應用和市場化來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行業已經形成一條比較完成的產業鏈。包括上遊的製造3D列印設備所需的零部件、列印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類原材料、設計和逆向工程所需要的軟硬體;中遊的3D列印設備及服務,下遊的航空航天、汽車、醫療、教育等下遊應用領域。

事實上,無論在全球範圍內還是我國市場內,3D列印的行業規模都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據諮詢機構Wohlers Associates統計,2013年全球3D列印行業總產值為30.3億美元,2018年達到了96.8億美元,5年間的複合增速達26.1%。該機構同時預測,從2019年-2024年間,全球3D列印行業仍將保持著年均24%左右的複合增速。

相比全球平均水平,我國3D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速更高,2013年國內3D列印產業規模僅3.2億美元,2018年規模達23.6億美元,5年的複合增速達49.1%。預計2023年,我國3D列印行業總收入將超過100億美元。

顯然,3D列印已逐漸從導入期步入成長期,而疫情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3D列印的不受空間的制約,能夠縮短供應鏈流程,生產效率更高,並且製造門檻也更低,這就為擺脫供應鏈提供了可行方案。於是,受海外醫療防護物資緊缺影響,利用3D列印設備製作出的口罩、醫用面罩、護目鏡等一時間成了「救場奇兵」。

其中,國內消費級3D印表機製造商創想三維,既是這一波3D列印風潮中的獲益者,同時也是國內3D列印行業的主要參與力量。創想三維3月出貨量達5萬多臺,4月初接到訂單近16萬臺,4月銷售額2.2億元。此外,閃鑄、愛用科技、光華偉業、潮闊電子等出口型3D企業也反饋了更多積極消息。

事實上,許多技術創新站在取得突破的門檻上,但其中卻少有幾項技術有望逆轉生產率增長的下降。但3D列印不同——它從設計上就是一種有助於提高生產率的工具。如果將3D列印和機器人結合起來,它的影響將會更大。機器人在3D空間中非常靈活,而3D印表機可以構建複雜的東西。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沒有理由不能從零開始構建任何結構。

過去四十年裡,我國製造業經歷了由復甦向崛起的快速發展,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轉型加快,綜合頭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在製造業飛速發展至工業4.0智能製造的今天,智能製造最大的挑戰,也從數量過渡到了質量。大規模定製、開放式創新與智能化工廠,這些變化也將是3D列印智能製造最直接的體現。

3D列印技術承載了人們對未來製造模式的無限想像,是數字時代人類技術積累到一定階段所孕育出來的新技術,3D列印技術賦予了人類對未來的巨大想像。在未來,傳統製造的物理限制和空間限制將不再那麼重要,設計、生產將更加扁平化、更加開放。

相關焦點

  • 陳根:從無所為到有所為,3D列印承載未來製造想像
    文/陳根很難想像,作為近些年才被廣泛認識的3D列印,早在1983年就已經誕生。2012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將3D列印技術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標誌之一,這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然而,眼看著就可以造天造地、顛覆產業無所不能的3D列印在風靡一時之後,再一次遵循了令人無可奈何的技術成熟度曲線。近年來,3D列印一次次被熱炒,也一次次考驗著人們的耐心。事實上,世界上到處都是前途無量、卻從未真正推廣的技術。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陳根:3D列印的再一套建築,未來建築業一覽
    文/陳根3D 打 印也 被 稱 為 增 材 制 造 (Add material manufacture)其原理是以CAD或其他畫圖軟體設計的模型為樣板,將熱塑性塑料、蠟或金屬的熔絲等材料通過噴嘴等裝置逐層堆積,從而構造出任意形狀的物體。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3d列印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願景,希望其能實現許多無法實現的東西,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如果能列印心臟、腎等器官該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但是3d列印的面世並沒有帶給人們預期的喜悅,引得人們好評如潮,反而引發了人們的吐槽,說我明明能花很少的錢到市面上去買一個東西,為什麼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去3d列印一個呢?
  • 陳根:3D列印在建築,輕量化的造房未來
    2020-11-22 11:06:23 來源: 陳述根本 舉報   文/陳根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陳根:3D生物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文/陳根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其中,3D列印作為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未來 3D列印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再生醫學的難題。儘管我們聽到越來越多關於3D生物列印技術突破的報導,但至少有一個挑戰仍然存在,那就是為列印組織中的細胞提供氧氣。
  • 雷射全息圖可以在幾秒鐘內創建出3D列印物體
    如何在幾秒鐘內創建複雜的 3D列印 物體,而不是幾小時或幾天?由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和工程師小組已經開發出一種使用全息圖 雷射器 在液體樹脂罐內幾秒鐘內製造完整物體的過程。這個過程被稱為立體3D列印,該工藝克服了傳統增材製造的許多限制。
  • 用核磁共振圖就能3D列印出心臟模型
    用核磁共振圖就能3D列印出心臟模型 2015-09-26 科技日報 劉歲晗 【字體:,可以在幾小時內將患者心臟的核磁共振(MRI)圖像快速標示,並經3D列印造出心臟模型,讓心臟外科醫生能夠更直觀地為患者規劃出有針對性的手術方案。
  • 3D列印材料之 PLA材料
    聚乳酸是是人體肌肉中也存在的物質,在進行大運動量訓練後,人體肌肉中會形成乳酸,說簡單一點你去操場跑幾圈,你的體內就會產生乳酸,乳酸的結構簡式為:CH3CH(OH)COOH。分子式我查的,不知道準確否。業內人士PLA檢驗報告。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儘管擠壓印表機已廣泛用於3D生物列印(請參閱詞彙表)領域,但距開發整個功能器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可以假設需要逐步改變以充分利用TE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的全部潛力。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種新的方法得到了發展,它顯示了將上述兩種觀點結合起來的潛力。懸浮液中的3D列印為機械弱生物油墨形成複雜、清晰的結構提供了一個平臺。
  • 麻省理工發明新型4D列印技術:幾秒將艾菲爾鐵塔「掰直」
    據雷鋒網8月31日報導,近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的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的4D列印技術,可以讓列印出來的物體在幾秒鐘之內,由一種形狀「自動」轉變成另外一種形狀,而其中只需改變一點環境的溫度即可。所謂的「4D列印」比傳統的3D列印引入了一個新的維度:時間,指的就是物體外形隨著時間流逝,按照期望的路徑發生改變。
  • 新液體矽膠3D列印工藝 幾小時內就能製造出醫療設備
    新液體矽膠3D列印工藝 幾小時內就能製造出醫療設備據三迪時空了解,這是一種在液體(「油性」微凝膠)中進行的3D列印技術,是繼麻省理工學院(MIT)展示的「凝膠中的3D列印」之後的又一創新!與傳統的醫用器械相比,利用該3D列印工藝製造的醫療設備更強大、更便宜、更靈活、更舒適。而且,通過3D列印設備,醫療設備的生產周期縮短到幾個小時之內,使醫生能夠在需要的地方獲得需要的醫療設備。
  •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打開APP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陳翠 發表於 2019-03-26 16:33:56
  • 常見3d列印技術簡介和優缺點分析(FDM篇)
    3d列印作為一個新興技術,近些年開始走向普通大眾。作為一個3d列印從業者,是時候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了。3d列印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列印技術:FDM、SLA、SLS、SLM等。缺點:精度低、需要添加支撐,支撐去除難度和廠家支撐優化、列印材料有關,零件表面有較明顯的列印紋理。應用:FDM適合用於製作尺寸要求不高、複雜程度不高、表面要求不高的零件,是用於中小學教育的首選機型。
  • 1973年,原版《道德經》出土,與現在的相比,這幾處被篡改了
    1973年,原版《道德經》出土,與現在的相比,這幾處被篡改了《道德經》是一本神奇的書,無論是什麼行當,都能從中找到一些啟迪。算命的把《道德經》當作啟蒙書籍,軍事家更是當兵書來看,反正這是一本千古神書。你無法想像《道德經》這本無所不包的書,凡五千餘言竟然是幾千年老祖宗編出來的,放到現在依舊不過時,這就是老祖宗厲害的地方。隨著文物不斷出土,關於《道德經》的版本就有了不少的爭議。尤其是1973年原版《道德經》出土,與現在版本相比,這幾處被明顯改動了。《道德經》被篡改,這一點也不奇怪。比如孔子的《論語》,歷經千年發展,已經被曲解了。
  • 史上最全3D印表機型應用分類
    3D列印技術可以應用到生活中的很多領域,也有很多不同的列印方式,今天來給大家展示印表機類型的列印方式,更全面的了解3D列印領域。 3D列印流程一般是分為數據獲取、數據處理、3d列印和後處理四個步驟。常見的3D列印主流技術主要有以下8種,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用的是哪些技術,對號入座。
  • 廣州邁普:一張硬腦膜補片引領的生物3D列印進化之路
    在當今精英薈萃的全球再生醫學領域,年輕的廣州邁普公司脫穎而出,成為全球生物3D列印技術中的佼佼者。就在這種條件下,邁普團隊用不到3年的時間,成功開發出再生型植入類醫療器械產品,即第一代人工硬腦膜產品。從一張硬腦膜補片,到更為複雜、先進的人工組織和器官開發,廣州邁普見證了一條生物3D列印進化之路。今天,廣州邁普生物3D列印技術產品研發領頭人徐弢博士將與您一起分享研發之路上的苦與樂。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研究揭示:3D列印顆粒汙染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
    Analysis)虛擬年度會議上,幾項新的研究發現,3D 列印會釋放出危害人類健康的有毒顆粒,並且這種顆粒對兒童的毒性更強。在風險分析協會虛擬年度會議期間舉行的 3D 列印和新興材料風險評估研討會上,幾項研究表明,3D 列印過程中釋放的顆粒會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同時會議也介紹幾項旨在表徵和量化室內環境中的釋放和成分、粒度和停留時間的研究。風險分析協會成立於 1980 年,是一個跨學科、學術性的國際協會,它是對所有風險分析感興趣的人提供的一個開放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