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陳根
很難想像,作為近些年才被廣泛認識的3D列印,早在1983年就已經誕生。
2012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將3D列印技術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標誌之一,這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然而,眼看著就可以造天造地、顛覆產業無所不能的3D列印在風靡一時之後,再一次遵循了令人無可奈何的技術成熟度曲線。近年來,3D列印一次次被熱炒,也一次次考驗著人們的耐心。
事實上,世界上到處都是前途無量、卻從未真正推廣的技術。那些成功普及的技術,往往得益於外部事件。無疑,對於3D列印來說,新冠疫情正是那個外部事件。
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國內B2C跨境電商平臺全球速賣通的數據顯示,疫情以來該平臺上3D印表機的銷售額和去年相比已經翻了一番,儘管今年3D印表機的海外倉備貨大幅增加,但疫情之下這些備貨已被搶空。其中,4月份中國3D列印設備產量同比大幅增長344.7%。
3D列印何以如此?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3D列印又是否春天將至?從小眾走向大眾,3D列印還有什麼未經之路?
3D列印有所為
3D列印,顧名思義,三維列印。相較於常見的二維平面列印,3D列印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不論是二維平面列印還是三維立體列印,本質上都是一種列印技術。不同的是,平面列印最後以平面形狀的方式將文件內容列印出來。除了傳遞信息,平面列印並不具備實際的功能。相比於平面列印的文件,3D列印卻可以直接實現功能。
3D列印需將想要列印的物品的三維形狀信息寫入到3D印表機可以解讀的文件,再等3D印表機解讀文件後,以材料逐層堆積的方式列印出立體形狀。可以說,三維的形狀就是功能的基礎,列印出了形狀,也就列印出了功能。
此外,與「減材製造」相對,3D列印又稱為「增材製造」。對於現階段的製造業來說,目前通常所使用的材料加工技術多為「減材製造」技術,即對原材料進行去除、切削、組裝等加工,使原材料具備特定的形狀並可執行特定的功能。而「增材製造」則直接將原材料逐層堆積成特定的形狀,以實現特定的功能。
增材製造工作過程主要包括三維設計和逐層列印兩個過程:先通過計算機建模軟體建模,再將建成的三維模型分區成為逐層的截面,指導印表機逐層進行列印。相比於傳統的減材製造方式,增材製造無疑具備很多優勢。
一是縮短生產製造的時間,提高效率。用傳統方法製造出一個模型通常需要數天,這根據模型的尺寸以及複雜程度而定,而用三維列印的技術則可以將時間縮短為數小時。因此,相比減材製造而言,增材製造尤其適合製造形狀複雜的零部件。當然,這也受其印表機的性能以及模型的尺寸和複雜程度的影響。
二是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與傳統的金屬製造技術相比,增材製造機製造金屬時只產生較少的副產品。隨著列印材料的進步,「淨成形」製造可能成為更環保的加工方式。
三是完成複雜結構的實現以提升產品性能。傳統減材製造方式在複雜外形和內部腹腔結構的加工上具有局限性,而增材製造可以通過進行複雜結構的製造來提升產品性能,在航空航天、模具加工等領域具備減材製造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
比如,一臺3D印表機可以列印出許多形狀,它可以像工匠一樣每次都做出不同的零件。對於傳統的工具機生產線來說,要加工不同形狀的零件,需要對產線進行複雜的調整。因此,增材製造尤其適合定製化的、非批量生產的物品。
事實上,一開始,3D列印主要是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某些產品或零部件的直接生產製造,包括在航空航天、工程施工、醫療、教育、地理信息系統、汽車等垂直領域都有所應用。
201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基於3D列印技術,列印出航空火箭發動機的頭部。這使得零件大量減少,焊縫也隨之減少,降低了火箭發動機出現故障概率的同時,使得迭代周期縮短、成本降低。
在杜拜,政府選擇用3D列印來建造政府大樓。3D列印建築主要作業由機器完成,一體成型,建築速度快,工人的作用多為操作和檢驗3D印表機的工作情況,因此對人力的需求比傳統建築行業少。
2019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宣布該學校實驗室3D列印出了一顆「心臟」,這不僅是一個外觀列印的心臟,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患者自己的細胞和生物材料3D列印出的三維血管化的工程心臟,也就是具有血管組織的三維人造心臟。
而今年5月我國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顯然,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3D列印也不斷展現著其商業價值,但在從小眾走向大眾前,3D列印仍然面對一些懸而未決的困境。
3D列印的未經之路
當3D列印逐漸地走進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時,人們也在一步步在把萬物皆可列印推向現實,巨大發展前景和廣闊應用空間令行業期待。但是同時,作為一項快速發展的技術,要想發揮3D列印的積極影響,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方面,對於標準產品的加工,3D列印的規模效益不如傳統的加工方式。相比傳統的加工方式來說,3D列印製造過程中的固定成本更少,這導致在規模化生產標準產品時,3D列印製造的邊際成本下降不如傳統的加工方式。
比如,使用傳統的注塑方式加工一個橡膠零部件,所使用的模具屬於固定成本。由於產品是標準化的,批量加工該零部件時,就使得每個零部件分攤的該項固定成本變小。因此,利用該模具加工的零件趨向於無限多,則每個零部件均攤的成本趨近於0;而如果利用3D列印加工該零部件,不需要用到任何模具,因此即使用該技術批量加工完全相同的零部件,也不存在均攤的固定成本降低的情況。
另一方面,對於3D列印來說,當前可用的原材料種類仍然有限。從當前的情況來看,3D列印技術能加工的材料種類不如傳統加工方式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對於性質不同的原材料,往往使用的設備原理有所不同,因此可以使用的原材料種類的開發,受限於對應的設備研發進展。
二是由於3D列印的原材料往往需要特定的形態,例如金屬3D列印常使用金屬粉末作為原材料,且對金屬粉末的均勻度、含氧量、顆粒大小等都有所要求。相對於型材來說,粉末的加工難度更高,且相應的產業鏈尚不如傳統材料那樣廣泛而龐大。
而對於利用ABS塑料、光敏樹脂等非金屬進行的列印來說,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比較多的原材料供應商,原材料的成本已經不是制約該技術發展的瓶頸。但對於金屬、高端聚合物材料來說,由於供應產能的限制,價格仍然比較昂貴。
此外,3D列印的零部件力學性能以及金屬3D列印在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加工效率等方面仍有空間精進。同時,成品是否堅固耐用,用戶認知度是否提升,智慧財產權是否面臨更多的侵權風險都是3D列印在發展過程中必經卻未經之路。
3D列印承載未來製造想像
從3D列印的商業應用和市場化來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行業已經形成一條比較完成的產業鏈。包括上遊的製造3D列印設備所需的零部件、列印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類原材料、設計和逆向工程所需要的軟硬體;中遊的3D列印設備及服務,下遊的航空航天、汽車、醫療、教育等下遊應用領域。
事實上,無論在全球範圍內還是我國市場內,3D列印的行業規模都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據諮詢機構Wohlers Associates統計,2013年全球3D列印行業總產值為30.3億美元,2018年達到了96.8億美元,5年間的複合增速達26.1%。該機構同時預測,從2019年-2024年間,全球3D列印行業仍將保持著年均24%左右的複合增速。
相比全球平均水平,我國3D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速更高,2013年國內3D列印產業規模僅3.2億美元,2018年規模達23.6億美元,5年的複合增速達49.1%。預計2023年,我國3D列印行業總收入將超過100億美元。
顯然,3D列印已逐漸從導入期步入成長期,而疫情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3D列印的不受空間的制約,能夠縮短供應鏈流程,生產效率更高,並且製造門檻也更低,這就為擺脫供應鏈提供了可行方案。於是,受海外醫療防護物資緊缺影響,利用3D列印設備製作出的口罩、醫用面罩、護目鏡等一時間成了「救場奇兵」。
其中,國內消費級3D印表機製造商創想三維,既是這一波3D列印風潮中的獲益者,同時也是國內3D列印行業的主要參與力量。創想三維3月出貨量達5萬多臺,4月初接到訂單近16萬臺,4月銷售額2.2億元。此外,閃鑄、愛用科技、光華偉業、潮闊電子等出口型3D企業也反饋了更多積極消息。
事實上,許多技術創新站在取得突破的門檻上,但其中卻少有幾項技術有望逆轉生產率增長的下降。但3D列印不同——它從設計上就是一種有助於提高生產率的工具。如果將3D列印和機器人結合起來,它的影響將會更大。機器人在3D空間中非常靈活,而3D印表機可以構建複雜的東西。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沒有理由不能從零開始構建任何結構。
過去四十年裡,我國製造業經歷了由復甦向崛起的快速發展,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轉型加快,綜合頭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在製造業飛速發展至工業4.0智能製造的今天,智能製造最大的挑戰,也從數量過渡到了質量。大規模定製、開放式創新與智能化工廠,這些變化也將是3D列印智能製造最直接的體現。
3D列印技術承載了人們對未來製造模式的無限想像,是數字時代人類技術積累到一定階段所孕育出來的新技術,3D列印技術賦予了人類對未來的巨大想像。在未來,傳統製造的物理限制和空間限制將不再那麼重要,設計、生產將更加扁平化、更加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