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實攝影/劉霆昭
書上說,英國的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這兩個季節我都沒趕上,我是秋天去的英國,是在雨季。
說是秋天,說是雨季,其實都不準確。因為英國的氣候交替實在不明顯,季節與季節的劃分幾乎就在眨眼之間,四季雖有,但那是教科書上講的。英格蘭屬於「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這等話,除了氣象學家,誰能搞得清楚?恐怕多數的英國人也只有攤攤手,搖搖頭。至於英國的雨和所謂的雨季,那就更讓人不知所以。英國的雨一年要下1000多毫米,這1000多毫米的雨從春夏就開始連綿不斷,到了秋冬,依然還是綿延不絕。英倫三島大約永遠都在雨季裡。因此,在英國有三件東西是必備的,就是雨傘、雨衣和雨鞋。在很久以前,就聽說英國的紳士們出門不管下不下雨總要戴上帽子拿把雨傘,到了英國一看,這話果然不虛。而此等景致,皆因英國的天氣作怪。
秋天的英國,雨就成了家常便飯。從8月開始到第二年初,雨和人如影隨形,幾乎就纏繞不去。由是,大街的商鋪,超市的門口,各種樣式的雨傘便擺的到處都是,就像賣香菸和糖果一樣隨手可取。即使在高檔的商店,雨傘也設有專門的櫃檯,但不管是哪裡的傘,做工如何精緻,說也奇怪,竟差不多都是中國造的。恕我淺陋,在國內從未見過這麼多五花八門的傘,總以為傘就是那麼幾種花色,可到英國一看不得了,這裡簡直就是傘的世界。而且中國的傘其精巧別致大出人的想像,只可惜全孝敬了洋人!好像我們國內也賣「倫敦霧」,據說,那是英國的名牌傘。可到了英國才曉得,此種傘在它的家鄉算不得很有名的名牌,而又據說,「倫敦霧」也是在中國生產的。英國人自己已經很少做傘了,成本太高不合算。他們也很少再用名牌傘,除了老人家,有懷舊情結的人之外,大多數英國人的消費觀念已發生變化,雨傘早就不是什麼身份的象徵,它不過就是遮風避雨的工具。因此,雨過天晴之後,馬路旁的垃圾桶裡儘是丟棄的傘,要不嫌寒磣,大可以揀回十把八把。
雨過之後雨傘成了垃圾,這似乎在英國才有。雨給英國人帶來了多少麻煩,沒有體會的人是感覺不出的。所以,英國人養成了動不動就抱怨天氣的壞毛病。老實說,我在英國待了20多天,雨幾乎就陪了一路。從英格蘭到蘇格蘭再到威爾斯,可算是領教了雨和人的親密無間。天氣真的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時而疾雨翻飛,時而陽光明媚,要不就霏霏細雨從早晨一直下到晚上。有好多天,本來睡前還是明月當空,可一覺醒來打開窗,撲面而來的又是冰涼的雨。我從北京去,雨對我這個北京人來說,那是何其珍貴!在中國的北方,乾旱把人摧殘和折磨得太苦了,為了雨,為了空氣中有一點點溼潤,讓久旱的大地能冒出更多的綠色,人們的內心給與了老天太多的企盼。可英國人卻在咒罵雨水太多,讓他們出行不便,使他們缺少了陽光的撫慰……換個角度想,他們真是飽漢不知餓漢飢!大自然對它恩賜有加,它卻不買帳。沒辦法,生活裡的許多事就是這麼怪。在我看來,是雨才讓英國成了一個大花園。你看它到處綠草如茵,花樹蔥蘢,沒有大自然這個辛勤園丁的精心呵護,英國人哪裡還來得對自己家園的驕傲。讓英國人到我們的甘肅、青海看看,看看我們大西北的乾旱,他們保準會目瞪口呆,不再抱怨。
可雨確是在英國那裡走著極端。也難怪英國人要說,他們「只有天氣沒有氣候」,從他們時時發布的天氣預報可以證實,沒有了季節的變化應該說對人是很不舒服的。沒有寒冬的肅殺,就感覺不到春天的可人,沒有了盛夏的過渡,大約也就體會不到秋的愜意。如果都是溼漉漉的雨霧溟濛,都是陰溼潮冷,那麼人們詛咒天氣也就可以原諒。據說,英國面向大西洋的北部和西部山地,一年裡有300多天都被雨水浸泡著。這樣的地方想一想也是挺可怕的。可我畢竟是客人,客人的感受是不必拘泥於主人的好惡的。於是在雨中,深深吸一口氣,只感到有一種通體的舒暢。我不討厭雨,相反,倒希望它下得越多越好。雖然它耽誤了行程,影響了參觀,讓有些人由於雨而感覺著陰悶或壓抑,甚至天空的混沌都使他們忍受不了。我只能說他們太矯情。回到家,還會有這種體驗嗎?
雨水讓英國有了一種與別的國家不同的氛圍。尤其是那種沉鬱的色調,總不由讓我想起在大英博物館裡看到的那些油畫。陰鬱的灰色,凝重的紅色,沉著的黃色,濃重的綠色,英國人已經習慣了這些色彩,就像這個民族的性格,在他們這裡,任何色彩都不是純然的明快,總是在相互交織著,並氤氳開來,融化成連英國人自己都說不清的圖像。而這些色彩的特徵一旦表現在他們臉上,便成了人們慣常說的高貴不凡,不苟言笑,孤傲矜持……而用語言表達出來時,雖然其中不乏溫文爾雅,幽默詼諧,卻也透著些許的粗魯和無禮。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他們作家說的。英國就是這麼個矛盾的民族。儘管他們的表情木訥多於生動,可面孔後面到底藏著什麼很難說清,當他們面帶微笑時你切不可以為那就是他們高興的時候。這就像他們的天氣,變化是琢磨不定的,而這種琢磨不定也會通過空氣感染傳遞到每個角落。反正我是這麼想的,或許以偏概全了,但我堅信,也許正是這種自然氣候對人的影響,最終使英國走上了與別的國家不同的路。他們善於調和一切可以調和的東西,他們懂得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乃至在政治的取捨上也有別於他的近鄰。他們不知不覺地沿著這條路向前跋涉,將他們的情感化作目標,灌注到社會生活以及思想的方方面面,進而形成了他們與歐洲大陸迥然不同的民族傳統。
英國人有他們可驕傲的地方,甚至連他們那裡的雨,那種任性和纏綿,在我覺得,似乎也染上了英國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