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院士「中國顛覆性技術是被專家「投」沒的」

2020-07-24 LINWEI揚文


解讀院士「中國顛覆性技術是被專家「投」沒的」


「中國顛覆性技術是被專家「投」沒的」。院士這句話,實際意思是:「顛覆性技術,這種創新在目前的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這句話可能有人不願意聽,但卻道出問題的實質,真正顛覆性技術不但是對科學原理的創新性應用,而是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他列舉顛覆性技術經典案例。埃隆-馬斯克,提出許多創新點子和想法,乍聽起來,在行業內都是有悖主流或常理想法。他提出回收一級火箭,「製造出比別人更便宜的火箭,還可多次使用」的想法,而取得成功。就是Space X項目。

顛覆性技術,剛開始許多人不㸔好,不贊同,經專家評審,往往把有創新的項目給投沒了。所以對有顛覆性技術的項目給予寬容與支持。需以市場為主導機制,以戰略眼光和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將來一定會有更多顛覆性技術服務於民生。

相關焦點

  • 院士:顛覆性技術創新在目前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
    院士:顛覆性技術創新在目前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出席在上海大學舉行的「機械與運載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做主旨報告時,表達的一則個人看法。這個論壇的主辦方是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與會代表近200人,來自海內外的院士就有40多人。
  • 徐匡迪:顛覆性技術在目前的審批和評審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
    正是顛覆性的技術,而這種創新在目前的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在「機械與運載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表達了一則個人看法。我國現有的重大科研項目都是搞專家評審投票制,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創新想法的項目給投沒了。
  • ​出席科博會主論壇 歐陽曉平院士:顛覆性技術助推科研彎道超車
    )科技城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做了主題為《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思路與實踐》的主題報告。攝影:記者 肖雨楊歐陽曉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核物理學家,現任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曾任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是國家 863 計劃先進能源領域主題專家組專家,
  • 為「顛覆技術」研發助力者點讚
    以前有院士說過:「中國顛覆性技術是被專家「投」沒的」。實際意思是:「顛覆性技術,這種創新在目前的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真正顛覆性技術不但是對科學原理的創新性應用,而是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埃隆-馬斯克,提出許多創新點子和想法,他提出回收一級火箭,「製造出比別人更便宜的火箭,就是Space X項目。顛覆性技術,剛開始許多人不㸔好,不贊同,經專家評審,往往把有創新的項目給投沒了。所以對有顛覆性技術的項目給予寬容與支持。
  • 康紹忠院士:農業領域若干顛覆性技術初探
    目前,城市農業、植物工廠、沙漠種植和虛擬種植等多項顛覆性技術逐步建立,並成為新的科技熱點和新的衝突爆發點,對於緩解全球糧食安全嚴 峻形勢意義重大。未來10~15 年,顛覆性技術將源於各領域技術融合,或基於傳統技術深化後的躍遷突變,將推動著農業用地不斷向空間(包括太空)拓展。開發和改良鹽鹼土,綜合治理養分失衡土地,深化傳統耕地技術,對於增加後備耕地,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工程院麥康森院士詳解石斑魚投餵技術細節
    然而珍珠龍膽苗種供應量少,繁育技術亟待提高,養殖模式相對落後,成活率低、產量低、養殖成本偏高;飼料應用技術落後,配合飼料普及率極低,這些問題極大地阻礙了石斑魚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2014年9月27日,《農財寶典》聯合青島七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南文昌的維嘉國際大酒店舉辦2014年七好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會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海南大學教授吳曉易,青島七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經理肖林棟,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主任張海發,廈門利洋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總店店長任志強,海南省南海魚類種苗協會常務副會長李英奮共同探討石斑魚產業的現狀和未來。
  •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走進漳州 中科院院士林惠民主講《計算與智能》
    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訊(記者 閆鍇)12月25日上午,「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惠民受邀做題為《計算與智能》的專題報告。
  •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20-09-16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邱冠周院士、嶽清瑞院士受聘建龍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
    5月25日上午,建龍集團董事長張志祥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邱冠周先生一行,雙方就企業未來發展及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方面的合作展開了深入交流。  會上,張志祥為邱冠周院士頒發了建龍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聘書。
  • 院士解讀:雷射電視為什麼護眼?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雷射電視為什麼護眼?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在第二屆全球雷射顯示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上,從原理上做了系統解讀。許祖彥院士表示:第一,從成像原理來看,雷射顯示採用反射成像方式,人眼接收到的光線非常柔和,同時像素之間無邊緣效應,可以實現全像素髮光,有效降低了單位面積內光強,長時間觀看不易引起人眼視覺疲勞。第二,雷射電視的亮度適中,300-400尼特之間,位於人眼視覺感知線性區,觀看舒適的同時又可展現出高色飽和度和細膩的色彩變化。
  • 活動·預告丨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之七:解讀國內外新科技進展
    活動詳情主 題:解讀國內外新科技進展主 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承 辦: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學術與科普處、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地 點: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主講嘉賓及報告主題主持嘉賓:褚君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報告主題1:體細胞克隆猴 主講嘉賓:孫強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
  • 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中國科學院孫昌璞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中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花功夫、費力氣回歸基礎研究。文章認為,基礎研究分四大類型,即面向重大科學目標的基礎研究、國家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以人才為本的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和以實際應用為目標的基礎研究。
  • 磁動力產業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在鞍山舉行
    7月31日,由遼寧省政協主辦的磁動力產業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在鞍山市舉行。大會以「開創綠色磁動力時代」為主題,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專家教授及企業界代表把脈獻策遼寧省磁動力產業發展。 稀土被稱為「萬能之土」,稀土五大功能之首的永磁材料,因應用廣泛又被譽為「稀土中的黃金」。
  • 【光明日報】顛覆性技術的預測與展望
    」,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常,這類技術的出現沒有規律,更難以預測。  顛覆性技術和新興技術既有共性,也有區別。一般來說,顛覆性技術可以是科學技術突破的結果,如電子的發現。而新興技術也有可能是顛覆性的,其剛剛出現時顛覆性可能沒有馬上顯現。但當它被創新性地應用時,其顛覆性就會得以充分體現,如臉譜等社交網站。鑑別新興技術會不會成為顛覆性技術,我們可能要問三個問題:第一,哪些技術有潛在的顛覆可能?
  •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做強柔性電子 打造「中國碳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委、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黃維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柔性電子是高度交叉融合的顛覆性科技,「十四五」期間,柔性電子信息產業孕育著巨大的科技創新機會。我國迫切需要對柔性電子信息領域進行重點布局,加強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加速孕育顛覆性技術變革和群體性技術突破,為強國戰略提供堅實基礎和支撐。
  • 戰略研究丨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18年第6期作者:楊豔明,趙雲,邵珠峰,李道春,高增桂,張子龍,沈悅,王林軍來源:.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戰略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刊發的《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戰略研究》中,利用專家訪談與文獻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提出了未來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已有或潛在的五項顛覆性技術,包括:1.
  • 院士專家把脈遼寧磁動力產業發展
    7月31日,由遼寧省政協主辦,鞍山市科學技術協會、邁格鈉磁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磁動力產業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暨省級磁動力製造業創新中心籌備會在鞍山舉行。 會議以「開創綠色磁動力時代」為主題,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專家教授,企業界代表、金融界代表等,把脈獻策遼寧省磁動力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 戰略研究丨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18年第6期作者:張慧琴,平婧,孫昌璞來源:分類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編者按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並且在多個領域創造了各種世界紀錄,但是客觀地講,從科學思想到技術變革,我國自己創造性明顯的技術還不多,尤其是存在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中國科學院孫昌璞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中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花功夫、費力氣回歸基礎研究。
  • 專家解讀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各項進展的內容和意義,加強對基礎研究工作的宣傳,今天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和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正式對外發布遴選結果,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十大進展逐項進行解讀。
  • 蘇世偉丨顛覆性太空技術的創新機理與應用邏輯
    當代的太空技術使人類擁有全球導航系統,可以為地球各個角落的用戶提供定位服務;擁有空間站系統,可以使人長期在太空停留;擁有深空探測能力,可以對月球、火星進行科學探測。太空技術使太空環境本身被技術化了。探索太空的戰略規劃是在不確定的前提下作出的,因為人類的未來文明是什麼樣沒人能說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