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光感受器恢復盲鼠視力 或將造福人類

2020-12-08 電子產品世界

  許多失明案例都是由視網膜內的病變和錐形細胞引起的,而這些細胞則負責將光轉化為電信號。如果這些感光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即使是完美健康的眼睛也不會擁有良好的視力。當前有些技術完全繞開了光感受器,但涉及繁瑣的技術,結果遠非完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3/376818.htm

  

 

  日前,一個來自中國復旦大學的團隊已經提出了一種用金/氧化鈦納米線陣列取代感光器的方法,其功能與它們所取代的細胞非常相似。

  該人造光感受器由鈦棒製成,其外表上覆蓋著金納米顆粒;隨後通過手術將它們植入眼內;植入物會將光轉換成電信號,並將產生的電信號傳遞給現有視網膜細胞。

  到目前為止,這項技術已成功地在實驗室老鼠身上得到了驗證。希望未來能夠在人體內進行同樣的嘗試,進而造福數百萬失明患者。


相關焦點

  • 眼損傷「元兇」竟成「幫手」,通過近紅外光刺激可恢復視力
    眼損傷「元兇」竟成「幫手」,通過近紅外光刺激可恢復視力 2020-06-12 0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復明之路:用近紅外光刺激變性光感受器,重激活視覺迴路
    在工業化國家,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和色素性視網膜炎是全球範圍內導致視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近2億人受到影響。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負責捕獲來自環境的光。病變的光感受器失去對光的敏感性,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完全失明。
  • 新的基因療法改善了失明老鼠的視力
    一組日本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療法,先天失明的老鼠在接受該療法後,視力有了顯著的改善。 研究結果發表在1月24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這種新方法是基因補充的另一種策略,包括用健康的基因補充缺陷基因,如可能導致遺傳性視網膜變性的基因。
  •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療法使失明小鼠恢復部分視力
    在某些形式的失明中,眼睛的某些部分仍然可以工作,但對光敏感的細胞受損會破壞視力。現在,一家名為Nanoscope的公司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療法繞過受損細胞,使完全失明的小鼠恢復一定程度的視力。當光感受器被光激活時,它們會向其他視網膜神經元發出化學信號,包括所謂的雙極細胞,這些細胞再將信號發送到視神經和大腦進行處理。不幸的是,這些光感受器在許多眼疾中都會受損,例如與年齡有關的黃斑變性和視網膜色素變性。即使電路的其他部分仍然是功能性的,這也會損害視力。因此,對於新研究,研究人員試圖繞過光感受器細胞,直接激活雙極細胞。
  • 突破性的幹細胞研究可以恢復黃斑患者的視力
    黃斑是視網膜內位於眼睛後部的一個小區域,其被稱為錐形光感受器,內含許多光敏的細胞。這些斑塊可以移植到黃斑病患者的視網膜,以生長和恢復黃斑功能。任何關於Stargardt disease和其他黃斑的研究都會給我帶來未來的希望,希望視力不會喪失或未來有所改善。「黃斑變性導致中心視力喪失,這是由於黃斑受損。黃斑內的錐形感光細胞對於觀察細節和閱讀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某些形式的黃斑變性的進展可能會減緩,如果早期捕捉,一旦光感受器丟失,沒有機制能使它們回來,因此,這類情況造成的視力喪失目前是不可逆轉的。
  •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Emma Chou • 2020-04-17 09:20
  • 3 D人工眼球研發成功,科學家:將為視力障礙患者帶來新希望
    由香港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團隊最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顆3 D人工眼球,其功能要比現有的仿生眼球強得多,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了人類的眼睛,這項發明將給人形機器人帶來視覺能力,同時給視力障礙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 美「仿生眼鏡」技術獲重大突破 有望使盲人恢復正常視力
    一旦臨床試驗成功,這項技術將在隨後的5到7年內被廣泛使用,造福失明者。對此,該技術的研究者、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神經系統的希拉·尼倫伯格博士指出,科學家們最終的目標是讓盲人能夠「看到圖像的輪廓、看清人臉、自己到超市購物、選購麥片、認出自己的孩子」。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所有這些預想都非常令人興奮。我已經急不可耐地想把這項技術應用在病患身上了。」
  • 新技術助盲人恢復視力—新聞—科學網
    幾種常見的眼科疾病是通過破壞光感受器從而影響視覺。光感受器是視覺信息由眼睛傳遞到大腦的第一個細胞,視覺信息傳遞過程中經過的其他部位通常保持功能完整:雙極細胞接收光感受器的信號;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形成視神經並將這些信號傳送到大腦;大腦後部的多層視覺皮層將信息組織成有意義的視覺。
  • 一種鼠頭豬尾的盲鼠,尾巴像豬尾巴,最為奇怪一雙盲眼卻擅長夜行
    在夜行動物中,有些動物具有很強夜視的能力,有些動物是靠回聲定位輔助活動的,例如這種被稱為「盲鼠」的——豬尾鼠,其的眼睛小,視力也不好,幾乎就是一雙盲眼,卻又主要在夜間活動,是擅長夜行的動物。一、一種鼠頭豬尾奇特外形的鼠類豬尾鼠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又稱為灰盲鼠、盲鼠等,外形和大小很接近一隻小家鼠,但豬尾鼠是刺山鼠科的下屬物種,和其它老鼠最為明顯的區別:豬尾鼠的尾巴前半部分沒什麼毛髮,而且有鱗片,再加上卷卷的,和豬尾類似,這也是豬尾鼠的由來。
  • 「人造子宮」要來了?到底是來造福人類,還是違反自然法則?
    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撥出一筆巨款,29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20萬元),供科學家研發人造子宮。從這一消息傳出至今網絡上的言論出現在了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認為這是造福子孫的好事,同樣也有人認為這是餵飯自然法則的。
  • 中國「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核心溫度達2億度,未來或將造福世界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沒有了水生命就無法存活,但如果沒有了陽光,生物也無法生存,在地球上能有這麼多的生命,這其中離不開太陽為我們提供的能量,不僅如此,我們感受到的溫度、白天黑夜的變化也與太陽有關,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將製造
  • 中國「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核心溫度達2億度,未來或將造福世界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沒有了水生命就無法存活,但如果沒有了陽光,生物也無法生存,在地球上能有這麼多的生命,這其中離不開太陽為我們提供的能量,不僅如此,我們感受到的溫度、白天黑夜的變化也與太陽有關,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將製造「人造太陽」。
  • 人造眼不再科幻:港科大革命性研究登Nature,部分能力比人眼更強大
    很多科幻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使用仿生眼球的機器人,或者直連大腦、讓盲人重獲視力的人造眼。為了開發這樣的設備,科學家多年來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製造球形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視網膜,一直是技術上難以實現的挑戰,嚴重阻礙了人造眼實現的進程。
  • 「大眼萌」小跳蛛 不足豆粒兒大卻視力超群
    「所有我認識的研究視力的人都喜歡跳蛛,」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昆蟲視力研究者傑米·西奧博爾德(Jamie Theobald,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說,「跳蛛為什麼擁有如此出眾的視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研究者已經觀察到,小跳蛛在捕獵時會使用複雜的視覺信息。
  • 5年內讓人復明,港科大的人造眼有啥不一樣?
    EC-EYE外觀示意圖「除了在結構上與人眼相似外,這款半球形的人造眼球視網膜的納米線陣列密度比人類視網膜的光感受器密度高得多,因此有可能實現更高的圖像解析度。」團隊在論文中介紹。不僅如此,實驗結果顯示,EC-EYE具有比人眼更強的感光度和靈敏度。
  • 新研究發現每天看三分鐘「神秘」光,會改善40歲以上人群視力下降
    英國倫敦大學(UCL)最近在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期刊(美國最早出版的有關衰老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其領導的一個小樣本量(24人)研究表明:每天盯著長波長光(深紅色)三分鐘,可以「顯著改善」 40歲以上的人群視力下降的趨勢, 這是首次在人類身上發現該情況
  • Nature封面: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醫學治療領域將產生重大轉變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對老年小鼠的視網膜細胞重新編程,使其重新獲得年輕細胞的基因功能,讓小鼠由衰老導致的受損視力重獲新生,該研究還成功地逆轉了青光眼所致的小鼠視神經損傷,並恢復它們受損的視力。如果對該方法加以複製,必將為促進各種器官的組織修復鋪平道路,並將逆轉人類的衰老,解決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逆轉衰老時鐘的技術2006 年,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通過將 4 個基因插入到成體細胞的 DNA 中,就能夠使其變成多功能幹細胞。
  • Nature封面: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醫學治療領域將產生重大轉變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對老年小鼠的視網膜細胞重新編程,使其重新獲得年輕細胞的基因功能,讓小鼠由衰老導致的受損視力重獲新生,該研究還成功地逆轉了青光眼所致的小鼠視神經損傷,並恢復它們受損的視力。如果對該方法加以複製,必將為促進各種器官的組織修復鋪平道路,並將逆轉人類的衰老,解決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逆轉衰老時鐘的技術2006 年,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通過將 4 個基因插入到成體細胞的 DNA 中,就能夠使其變成多功能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