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中的質量單位主要有三個:噸、千克、克。由於它們與我們的生活十分密切,所以認識質量單位就要從身邊的物體開始。
可以藉助物品包裝盒上的淨含量標識,讓孩子去發現較輕的物品質量常用克作單位計數,比較重的物品質量常用千克作單位計數,先對克和千克產生一個整體上的大致了解。
接著就要藉助天平、彈簧秤或盤秤等度量工具,去稱出1克、5克、10克、50克、100克、500克及1000克的物品,使孩子真實感受到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50克(1兩),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500克(1斤),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000克(1公斤)。這時就可以指出,1000克也可以用1千克來表示,從而建立克與千克之間的數量關係。
緊接著再去稱出1千克、5千克、10千克等物品,去感受用千克作單位的不同物品質量有多重。
當稱到20千克、50千克、100千克,甚至更重時,孩子會發現這些度量工具已無法進行度量,這時就可以給他們介紹大型的度量工具,如臺秤、電子磅秤等,利用它們來度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貨物的質量。
指出當測量到1000千克時,就可以用1噸來表示,再通過實物介紹、圖片或視頻等方式,讓孩子去體會1噸、5噸、10噸、50噸等物體的實際重量,生成對大宗物品質量的認知。
可見,質量單位的認識與理解,必須建立在實物認知與動手操作的基礎之上。通過孩子的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及稱一稱等操作探究活動,才能建立克、千克、噸的單位質量參考標椎,然後再用這個標準去估計物體的質量。同時,經歷這個探究過程,不但可以建立正確的質量模型,而且還可以發展孩子的質量意識。
所以,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不是講解、告訴,而是幫扶、引導。在他們遇到疑惑時,進行適時引導;在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時,進行及時幫扶;在需要合作探究時,要以夥伴身份及時加入等。這樣做不但可以加深親情,而且在不經意間建立了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