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弱者,我要報復社會!」是什麼扭曲了這位大學生的心理

2020-12-06 成長視覺

01 突如其來的慘劇

2020年3月15日,貴州青鎮市雲嶺東路湖城國際小區,一位剛從戰疫一線下班的媽媽帶著2歲的女兒在散步。

突然衝出一名男子,繞過媽媽,揮刀向女孩頭部用力猛砍五刀,刀刀致命!

男子嘴裡喊道"我不是弱者!我要報復社會!"

還沒反應過來的媽媽,眼睜睜看著女兒倒在血泊中,瞬間驚呆。

行兇者楊某某, 19歲,廣東某高校大一學生,因病休學在家。

3月14日,楊某某從樓上扔下3個塑料瓶,砸破了鄰居的車窗,要賠償損失。可他的父母都是下崗職工,平時對他的教育以打罵為主,家中缺錢,加上疫情期間又出了這件事,心情也更加煩躁。

3月15日,楊某某情緒波動很大,父親與他交談中得知,他和宿舍、樓管、同學關係緊張,學習生活不愉快。父親不滿地訓斥他,氣極時說道:"你有本事,就去殺人放火!"

正當父親打電話與兒子的學校溝通之時,情緒失控的兒子突然從廚房拿起菜刀衝出了家門。慘劇就這樣發生了。

02 是什麼令這名大學生如此喪心病狂?

我們可以從上述情景中看到楊某某扭曲的人格與價值觀、看到他對世界的敵意,以及對他人生命與情感的嚴重漠視。

家境不好,父母是下崗職工,對他的教育以打罵為主。從楊某某的成長環境中不難看出,他病態的人格與價值觀的形成是有跡可循的。

親子關係是一個人與這個世界關係的最初模型。

一個人如果從小在成長的環境中沒有感受過父母用心的愛,在他的內心感受到的是整個世界對自己惡意。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敏感而易受傷害,很容易產生自卑感,並對他人有著較強的防禦心理,這樣的人很難與周圍環境以及他人好好相處。就像楊某某,在學校與其他人的關係都十分緊張。

因為在他的經歷中,所能學到的有效溝通與相處方式,就是打罵,沒有看見過與人相處的正確方式。

兒童心理醫生拉希勒·布裡格斯說:

你如果打孩子,就等於告訴他們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但如果你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級的認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03 父母越是經常罵孩子什麼,孩子越容易做出所罵的那種行為。

這就像是在給孩子貼標籤,這種標籤往往很容易應驗。對孩子而言,它就像是一種心理暗示,在潛意識裡引導著孩子做出父母所暗示的言行舉止。

2018年,瀋陽市曾有過一則新聞, 16歲的男孩姜某,平時經常遭到父親的責備打罵,因為父親說兒子"早晚得進監獄",姜某對此非常介懷。

為了報復父親,一天,姜某在鐵西區的滑翔五小區、六小區,製造了不到24小時內8次火災的事故。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的財產損失,但這件事足以讓其父親震驚並感到後怕。

同樣地,當楊某某的父親對兒子喊出 "你有本事,就去殺人放火!"時,他絕對想不到這會直接導致了兒子衝動的瘋狂殺人行為。

這,就是打罵、暗示所產生的力量。

04 打罵孩子的負面效應是多重的。

從性格和行為表現方面看,通常情況下,它要麼造成孩子懦弱膽小或兩面三刀的性格,表面上屈服順從,內心壓抑自己或背地裡反抗,要麼導致孩子嚴重叛逆與報復行為。

姜某的縱火是一種報復,而楊某某的殺人,更是對父母的一種報復。所以他才會在殺了人後,大聲叫嚷著"要打電話給媽媽,就是想當場氣氣她"。

不少孩子都會因為受到父母打罵而產生報復心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報複方式,往往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殺人或自殺。

曾經有一名12歲的男孩因弄碎茶館的物品,需要媽媽來賠償。媽媽過來便是一陣責罵,男孩一怒之下,用雙手死死掐住了媽媽的脖子。幸虧旁邊的人及時拉開了男孩,才沒有釀成悲劇。

幾年前,深圳一名16歲女孩就因為長期遭受父母的打罵,用手機搜索過安樂死,買過一把刀,離家出走過三次,最後服毒身亡了。

05 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父母內心無力的一種體現。

內心越是無力的人,越需要一種即時可見的控制感,越容易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處理問題。由於父母只想第一時間見效,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自然也學不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十幾歲的男孩,更是處於情緒激烈的特殊時期,他們失控起來,結果是非常危險與可怕的。

那些在經常被打罵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更容易形成崇尚暴力的傾向,產生這樣一種扭曲的價值觀:認為誰會打人罵人,誰就有本事。甚至認為打架、殺人是顯示自己強大的一種體現。

就像這個事件中的楊某某,用殺人來告訴父母"我不是弱者!"這是多麼可悲而可怕的一件事!

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否則,父母多年辛苦養育的孩子,帶來的不是快樂和福音,而是傷痛和災難。

楊某某的瘋狂行為,不僅給女孩一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傷痛,也給自己的父母造成了傷痛與災難。他們不僅需要承擔巨額的賠償,今後的一生也許都將生活在自責、後悔與痛苦中。

但願那些喜歡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父母,都能從中吸取到深刻的教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一些人為什麼要報復社會?他們的扭曲心理到底怎樣形成的?
    最近我聽說了一些報復社會的事情,一些人因為心理扭曲去傷害別人,甚至傷害一群人危害性極大,對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比如此前有人因心理扭曲開車衝入湖水中害死多人,最近也有人疑似因盜竊未遂再次入室報復致人死亡的事情,此類事情很多很多,事情本質就是自己不想活了也不讓別人好過。
  • 只因父親一句話,大學生砍殺2歲無辜女孩,心理扭曲有多可怕
    19歲的大學生楊某因生病一直休學在家,和父母爭吵了幾句,父親說了句,「有本事,你去殺人放火。」於是,楊某竟然真的衝進廚房拿了一把菜刀衝下樓來,找人發洩。楊某砍完女孩,竟然毫無懼色,舉起雙臂高喊:「我不是弱者,我要報復社會。」還向自己的母親打電話,說自己殺了人。很快,楊某被當場逮捕,然而與楊某無怨無仇的小女孩就這樣結束了她鮮活的生命,女孩一家也陷入無限的痛苦中。
  • 社會問題:大學生虐貓被退學!背後問題引人深思……
    可仔細一看,竟然是兩個月內虐死了80多隻貓……我就一驚,這是嚴重的心理問題。應該是需要國家出面輔助治療了。有網友表示後背發涼,退學看似大快人心。實則是向社會扔了一顆不定時炸彈。但我想,學校的處罰也是無奈。這種人在學校能變好嗎?萬一他哪天又不高興,或者別人一句話惹惱了他……可以算得上是危險人物了。在學校呆著確實已經不合適。
  • 貴州公交墜湖因司機報復社會:遇上人性之惡,我們還有沒有生機?
    司機張某因生活不如意,和對拆除其承租公房不滿,動了報復社會的念頭,事先喝了白酒,蓄意駕車衝進湖中。這樣的殘忍和扭曲心理,引起了無數人的憤怒:我們不願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人心,可有的人,偏偏就是魔鬼。那原本是最普通不過的中午,車上的人,可能正趕著回家吃午飯。
  • 《劍來》我的名字是弱者,我有話要說
    看看,弱者有多愚蠢無知,總是在誤解強者,還分不清好壞。真的是這樣嗎?我的名字是弱者,我有話要說。不抽象就無法思考,不具體就無法還原本來面目。強者和弱者並非絕對,是對特定情境下某類人的抽象。如同醫生和病人。在醫療情景中,醫生處在支配地位,病人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醫生是強者,病人是弱者。有個關於醫生的著名典故。
  •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收起你的弱者心理吧,不要讓這種心理害了你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物質社會,人們的生活差距隨著自由競爭的加劇也越來越大。於是很多人的心理越來越不平衡起來,開始抱怨社會,埋怨他人,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像是被社會給遺棄了。實際上,這都是弱者思維,是一種不健康的受害者心理。
  • 人格的扭曲是如何形成的?弗洛伊德理論剖析反社會人格的變態心理
    作者:周雲騫,綜融方向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學院研究生,心理諮詢師,心理社工。致力於心理學公益,心理讀書會發起者,帶你三年內讀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本文是從小白到達人的六部曲第二部分《心理學的故事》的內容。「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 即應在哪裡。
  • 防患於未然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全國有2000萬大學生,按照十萬分之3的比例來算,每年有600名大學生自殺。但由於大學生總體人數在逐年增加,自殺的絕對人數仍要引起高度重視。 「絕大多數的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幹預自殺,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學生真正了解了什麼是死亡,他會更懂得珍愛、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而不是選擇結束生命。」樊富珉認為。
  • 大學生拍虐貓視頻,網友:80隻貓慘烈的哭聲啊……
    近日,山東理工大大學生範源慶虐貓事件在網上被傳得沸沸揚揚。他到底是心理變態,還是利慾薰心,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一個正常人都無法想像,他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對80多隻流浪貓進行虐待。網友紛紛指責:你聽不到那80隻貓咪慘烈的嚎叫嗎?
  • 美國校園槍擊案引人深思:心理問題比槍枝更可怕
    從目前掌握的兇手作案過程來看,趙承熙在槍殺女友後還槍殺了他的老師等人,顯然不是因某一事件而突然爆發的激情犯罪。     記者:和壓力有關嗎?     李玫瑾:我認為不是壓力,而是兇手的性格缺陷所致。人的性格缺陷不同於智力缺陷,性格一般指人的社會行為方式,即待人處事的方式,它決定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 警惕人格心理扭曲
    縱觀馬、楊的殺人動機與犯罪經歷,不難看出其在心理衛生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從而導致人格強烈扭曲。   他們是一種社會「怪胎」,審視產生這些「怪胎」的原因,我們不能不想到關於心理健康的問 題,想到我們教育的得與失。   講究衛生,保持健康,這是常識。
  • 雙子男的報復心:惹怒了我,我讓你知道火山噴發的力量!
    雙子座性格開朗,天天擺出一副我很好相處的臉孔,其實這都只是他們的保護色,如果你夠聰明的話,就千萬不要惹他們,因為他們的報復手段將會是你承受不起的痛!雙子男一般不與人交惡,但有人偏要作死來得罪他,他一定會全力以赴,盡心盡力地報復對方。
  • 心理學:中小學最迫切的教育是什麼?不是語文、數學,也不是英語
    心理學:中小學最迫切的教育是什麼?不是語文、數學,也不是英語文,王彥輝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提問,什麼是中國當下中小學最迫切的教育?語文?數學?還是英語,我認為都不是。從現在中小學生的行為素質和心理諮詢輔導中產生的問題來看,最迫切的教育應該是心理教育、公德教育、道路安全教育。
  • 國際殘疾人日|視障者鄭銳:我不是弱者,也不是勵志典範
    我自己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有人會趴在我耳邊說話,我只好說,聲音小一點,我是看不見,不是聽不見。還有人曾經問我,給你夾一片綠色的青菜好不好?他認為我理解不了青菜是什麼。第三個問題,你覺得一名視障者能使用完全沒有按鍵的觸屏手機嗎?參與者異口同聲回答,不可能。我用手機演示以後,大家第一反應都是驚訝,「怎麼用得這麼好。」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者你可以改變
    人類社會中同樣也是如此,誰能更好得適應社會,誰有更多的資源儲備,誰有更多的學識人脈關係,就是會比其他人生活都要好。在動物世界中有強弱之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分強者和弱者。 所謂的弱者是什麼呢?就是那些為了生活拼命掙扎,不斷奔波,卻只能處於溫飽或者社會底層的人。他們只能過得到眼前的利益,只能看到眼前的生活,他們欣賞不了別人的優雅的文藝範兒,甚至認為他們是矯情的。
  • 我有心理變態者的大腦,為什麼沒有成為我所研究的那些連環殺人犯中...
    至今為止,從來沒有哪個理論可以綜合地解釋心理變態的所有症狀,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有些心理變態的症狀會與其他失調症症狀重合。要匯總出一個使人信服的理論需要結合我三十年來從我的實驗室、其他實驗室和醫院中得到的知識。將所有看起來不相干的腦功能紊亂案例綜合在一起,從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從躁鬱症到成癮行為和其他人格障礙,無一不包括在內。
  • 「鄉」約盛夏,青春有我!臨空港大學生暑期「返家鄉」社會實踐收穫...
    「鄉」約盛夏,青春有我!臨空港大學生暑期「返家鄉」社會實踐收穫滿滿!遺憾的是,疫情期間的我沒有勇敢站出來的機會,但幸好現在我能有回饋家鄉的能力,即使微不足道,也不悔向前。社會中的小螺絲釘確實渺小,可是龐大的體系是一個個零件組成的,沒有小小螺絲釘也無法連接組塊,渺小不是退卻的理由,只要能有所助力。正是因為這個心願,我參加了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
  • 江蘇大學生鉈中毒案調查:硝酸鉈網上可隨意購買
    談及對常某的印象,這位村民稱,沒什麼印象,這個孩子偶爾回家一次,也很少到別人家裡,也不和其他同齡人交流。    經記者輾轉了解,常某的父親在鄒城市交通局工作,是該局的局長。母親在教育局工作,據說也是一位領導。在交通局常局長的辦公室,在和記者寒暄後,記者說明來意,常局長說,「兒子出了事,現在這個時候,你說我能接受你的採訪,能告訴你什麼情況嗎?」
  • 我因2001年舉報方舟子抄襲遭報復
    *感謝亦明對此文撰寫做出的貢獻* 一些媒體在報導我與方舟子的「恩怨」時,引用方舟子的話,說我近日連續發表揭露方舟子報假案真相的文章,是因為他2005年曾對我「學術打假」,因此我伺機報復。我自己也不得不這樣認為,「三人成虎」的成語用來形容方舟子對我的攻擊再恰當不過,如果我再不戰出來公布事實以正視聽,善良的媒體和公眾還會繼續被他蒙蔽,還有更多的無辜中國學者會受到他的荼毒。亦明的的文章對方舟子的評價精彩而客觀:「從2000年以「少俠下山」的颯爽英姿亮相於中國社會的大舞臺之上,方舟子在十年的時間內基本上完成了一個學術騙子的生命周期。
  • 耶魯校長:大學生心理問題是全球現象
    「我們做的很多研究,短期內或許並沒有什麼用,但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蘇必德表示,像耶魯這樣的學校,應該致力於創造新知、教授知識和保存知識。「如果大學能夠堅持其真正使命,將會對應對全球重大挑戰帶來巨大影響」,蘇必德表示,「即使外界喧譁,高校也應當繼續探索真理」。但「真正的使命」並不代表耶魯大學的責任僅僅是培育領袖或「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