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突如其來的慘劇
2020年3月15日,貴州青鎮市雲嶺東路湖城國際小區,一位剛從戰疫一線下班的媽媽帶著2歲的女兒在散步。
突然衝出一名男子,繞過媽媽,揮刀向女孩頭部用力猛砍五刀,刀刀致命!
男子嘴裡喊道"我不是弱者!我要報復社會!"
還沒反應過來的媽媽,眼睜睜看著女兒倒在血泊中,瞬間驚呆。
行兇者楊某某, 19歲,廣東某高校大一學生,因病休學在家。
3月14日,楊某某從樓上扔下3個塑料瓶,砸破了鄰居的車窗,要賠償損失。可他的父母都是下崗職工,平時對他的教育以打罵為主,家中缺錢,加上疫情期間又出了這件事,心情也更加煩躁。
3月15日,楊某某情緒波動很大,父親與他交談中得知,他和宿舍、樓管、同學關係緊張,學習生活不愉快。父親不滿地訓斥他,氣極時說道:"你有本事,就去殺人放火!"
正當父親打電話與兒子的學校溝通之時,情緒失控的兒子突然從廚房拿起菜刀衝出了家門。慘劇就這樣發生了。
02 是什麼令這名大學生如此喪心病狂?
我們可以從上述情景中看到楊某某扭曲的人格與價值觀、看到他對世界的敵意,以及對他人生命與情感的嚴重漠視。
家境不好,父母是下崗職工,對他的教育以打罵為主。從楊某某的成長環境中不難看出,他病態的人格與價值觀的形成是有跡可循的。
親子關係是一個人與這個世界關係的最初模型。
一個人如果從小在成長的環境中沒有感受過父母用心的愛,在他的內心感受到的是整個世界對自己惡意。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敏感而易受傷害,很容易產生自卑感,並對他人有著較強的防禦心理,這樣的人很難與周圍環境以及他人好好相處。就像楊某某,在學校與其他人的關係都十分緊張。
因為在他的經歷中,所能學到的有效溝通與相處方式,就是打罵,沒有看見過與人相處的正確方式。
兒童心理醫生拉希勒·布裡格斯說:
你如果打孩子,就等於告訴他們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但如果你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級的認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03 父母越是經常罵孩子什麼,孩子越容易做出所罵的那種行為。
這就像是在給孩子貼標籤,這種標籤往往很容易應驗。對孩子而言,它就像是一種心理暗示,在潛意識裡引導著孩子做出父母所暗示的言行舉止。
2018年,瀋陽市曾有過一則新聞, 16歲的男孩姜某,平時經常遭到父親的責備打罵,因為父親說兒子"早晚得進監獄",姜某對此非常介懷。
為了報復父親,一天,姜某在鐵西區的滑翔五小區、六小區,製造了不到24小時內8次火災的事故。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的財產損失,但這件事足以讓其父親震驚並感到後怕。
同樣地,當楊某某的父親對兒子喊出 "你有本事,就去殺人放火!"時,他絕對想不到這會直接導致了兒子衝動的瘋狂殺人行為。
這,就是打罵、暗示所產生的力量。
04 打罵孩子的負面效應是多重的。
從性格和行為表現方面看,通常情況下,它要麼造成孩子懦弱膽小或兩面三刀的性格,表面上屈服順從,內心壓抑自己或背地裡反抗,要麼導致孩子嚴重叛逆與報復行為。
姜某的縱火是一種報復,而楊某某的殺人,更是對父母的一種報復。所以他才會在殺了人後,大聲叫嚷著"要打電話給媽媽,就是想當場氣氣她"。
不少孩子都會因為受到父母打罵而產生報復心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報複方式,往往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殺人或自殺。
曾經有一名12歲的男孩因弄碎茶館的物品,需要媽媽來賠償。媽媽過來便是一陣責罵,男孩一怒之下,用雙手死死掐住了媽媽的脖子。幸虧旁邊的人及時拉開了男孩,才沒有釀成悲劇。
幾年前,深圳一名16歲女孩就因為長期遭受父母的打罵,用手機搜索過安樂死,買過一把刀,離家出走過三次,最後服毒身亡了。
05 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父母內心無力的一種體現。
內心越是無力的人,越需要一種即時可見的控制感,越容易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處理問題。由於父母只想第一時間見效,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自然也學不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十幾歲的男孩,更是處於情緒激烈的特殊時期,他們失控起來,結果是非常危險與可怕的。
那些在經常被打罵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更容易形成崇尚暴力的傾向,產生這樣一種扭曲的價值觀:認為誰會打人罵人,誰就有本事。甚至認為打架、殺人是顯示自己強大的一種體現。
就像這個事件中的楊某某,用殺人來告訴父母"我不是弱者!"這是多麼可悲而可怕的一件事!
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否則,父母多年辛苦養育的孩子,帶來的不是快樂和福音,而是傷痛和災難。
楊某某的瘋狂行為,不僅給女孩一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傷痛,也給自己的父母造成了傷痛與災難。他們不僅需要承擔巨額的賠償,今後的一生也許都將生活在自責、後悔與痛苦中。
但願那些喜歡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父母,都能從中吸取到深刻的教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