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近日,中國神經調控聯盟首屆年會在京舉行(詳見日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科主任盧潔教授在本次大會上做學術報告《MR檢查的安全性》,並就腦血管影像學上的熱點話題,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體的專訪。
訪談要點如下:
1、神經系統磁共振新技術
功能磁共振可以看到腦內一些活動的情況,比如人在運動的時候,是哪個腦區控制的,或者在做一個記憶任務的時候,哪個腦區來負責。如果疾病的狀態下,可能是這些腦區或者腦網絡有破壞。
看血流灌注、擴散成像,再進一步可以看到纖維束,可以幫助臨床醫生了解,比如患者腦梗死之後纖維束破壞了,然後看康復的情況;或者是腫瘤周圍纖維束有破壞,那影像上可以直接看出來,這樣在術中就可以避免損傷纖維束。這是DTI技術,都是需要做後處理才能看到。
2、PET-MR
一體化PET-MR目前是最高端的影像設備,是在現有的70釐米大孔徑磁共振基礎上安裝PET探測器,實現一次掃描就既有PET的成像,又有磁共振的圖像。
宣武醫院是以神經疾病診療為特色的,比如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等患者,需要做磁共振檢查,但如果是早期診斷的話,就必須要用PET的成像,就是分子成像來早期診斷,需要一些特異性的探針。之前如果沒有PET-MR,病人就要做一次磁共振,然後再去PET中心再做一次PET。
現在有了PET-MR,兩個檢查就做一次就都有了。既能通過磁共振看到結構的、功能的改變,也能通過PET看到分子成像上的改變,這兩個信息就可以綜合起來,進行更好的診斷。
比如老年痴呆病理改變是澱粉樣蛋白沉積,或者Tau蛋白沉積,這就是分子成像,要用特異性探針,比如我們現在做的這種針對澱粉樣蛋白沉積的18F-AV45示蹤劑,就能看到這個。但是判斷看到沉積部位在哪裡,就需要通過磁共振從結構上來看,綜合來診斷。
還有一些癲癇患者,有些在磁共振上是能看到的,比如說海馬硬化的這些病人,可能外科就直接做手術了。
但還有一些磁共振上看不到特別明顯的病灶,或者是特別細微的改變,沒辦法來明確,但又是癲癇反覆發作,這些叫磁共振陰性癲癇患者,藥物沒法控制,需要做手術。術前必須要明確病灶,所以這時候可以做一個PET檢查,能發現發作期間的低代謝,但還是要做解剖定位。現在PET-MR同步之後,病人就做一次檢查,既看到了代謝減低的病灶部位,那麼看到磁共振上精準的定位。
基本上陰性患者90%都能在PET上看到低代謝。
如果PET和MR分開做,那後處理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另外畢竟不是同時掃描的,所以在圖像配準上有可能會有一些誤差。
我們是2015年裝的GE在中國的第一臺PET-MR,然後我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做了60多例,之後的2015年12月,CFDA批准其在國內上市。今年1月份我們又裝了一臺國產的聯影PET-MR。我們也出了學術書籍、專家共識的步伐,就是希望就大家能把這個設備用好,因為PET-MR在國際上也是剛剛起步,國內目前裝機的也很少。
受訪者簡介
盧潔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科主任、核醫學科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核醫學系常務副主任,磁共振成像腦信息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自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十百千」衛生人才「百」層次人才、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主要學術任職有:北京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神經內科學會神經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放射學專委會青委副主委、北京神經科學會青委會副主委、中國女醫師協會醫學影像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衛健委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中青年專家委員會常委、中國針灸學會影像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磁共振學組委員等。擔任中國醫學影像技術雜誌常務編委、NeurosciBiobehav Rev、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等雜誌審稿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