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都崇拜的華裔女科學家:17歲在餐廳刷盤子,33歲成名校教授

2020-12-05 立言教語

文|立言教語

梁啓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曾經提及一個理念:

要想啟迪全民智慧,必得從少年抓起;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必得少年覺醒圖強。

此番理論一出,瞬間引起轟動,直到今天大家仍將其當作至理名言,一遍又一遍地朗誦。

然而真正的現實情況卻是,老一輩的探索者們不斷逝去,新一代的少年英才卻未能及時補上。

尤其是在計算機行業,我國在這個領域當中的領軍人物少之又少。

不過少並不代表沒有,在計算機行業有一個堪稱可以改變人類未來的女士,她的名字就叫做李飛飛。

一位17歲還在餐廳打工,33歲卻成為了史丹福大學的終身教授,她的人生究竟發生了什麼?

0117歲在餐廳刷盤子

李飛飛出生於1976年,當時還沒有恢復高考。

不過她的父母非常開明,經常鼓勵李飛飛好好學習,並且勇於探索。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之下,李飛飛的成績一直非常優秀,並且考上了當地知名度極高的成都七中。

能夠在這裡就讀,就意味著已經有一條腿邁入了名校的大門。

而事情並沒有按照既定的軌跡發展,在李飛飛16歲的時候,父母決定移民到美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李飛飛為了生存也需要跟隨父母一同前往。

來到美國之後,她就像一顆曾經茁壯成長的大樹,如今被連根拔起。

由於語言不通而且文化背景不相同,李飛飛在這裡幾乎沒有朋友,本應如花般朝氣蓬勃的年紀,卻過得黯淡無光。

她的父母因為是第一代移民的原因,在職業選擇上受到很多局限,而且還不太懂英文,所以日子過得相當困難。

無奈之下,她的父親只好跑去幫別人修理照相機,而她的母親則成為了普通的收銀員,李飛飛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每天放學之後就跑去中餐廳打工。

雖然年紀不大,但是為了拿到更高的薪水,她將餐廳後廚的所有工作幾乎都包攬了。

營業之時她需要洗碗、打包外賣,還需要不時地接聽餐廳電話。即使營業時間結束之後,她也不能馬上休息,還需要拖地和擦玻璃。

最忙的時候,她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4個小時。

李飛飛這輩子都不曾想過,自己如花般豔麗的17歲,居然是在餐廳的後廚當中度過的。

而一向學習成績優秀的她,卻因為英語水平不夠,成為了徹頭徹尾的「移民差生」。

曾經的天之驕女,一下子成為了天之棄女,李飛飛會甘心忍受命運的如此安排嗎?

0233歲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她選擇覺醒。覺醒之後的李飛飛開始了艱難而有意義的學習,最後她以1250分的成績,成功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

在校學習期間,她獲得了全額的獎學金,此消息一出,她得到了媒體的採訪。

不過她並沒有被眼前虛無的光影俘獲,而是潛心研究,她要讓中國人得到世界的認同。

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之後,她拒絕了年薪10萬的邀請,拿著在校獲得的獎學金,投入到了「藏醫藥學和西醫學上的醫理比較」的研究當中去,獲得了很深的感悟。

一年之後她從西藏飛回,收到了麥肯錫聞風向她拋出的橄欖枝,不過她又一次拒絕,繼而選擇回到校園,開始研究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神經科學。

在當時人工智慧是一個非常偏門的專業,所以研究之路註定充滿了困難與坎坷,最艱難的時候,她連研究經費都申請不到。

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之後,在技術方面仍然沒有突破先進,她遭到了周邊同事的冷嘲熱諷。

不過經過長達一年的研究之後,總算有了一些成果,她帶著這些成果去參加計算機前沿大會,卻直接被主辦方拒絕了,留給她的只有一塊海報那麼大的展示平臺。

不過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除了不斷的發表論文之外,還聯繫到了歐洲的圖像識別大賽,最欣喜的是她這次成功了。

隨後像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這些國際公司,紛紛向其拋出橄欖枝。

這一年僅僅有33歲的李飛飛,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

03李飛飛的成長秘訣

1. 高尚的愛國情懷

雖然李飛飛16歲就到美國就讀,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依舊懷著一顆對祖國的赤誠之心

在她就讀期間,多次為華人同胞打抱不平

她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期間,剛好趕到了南京大屠殺60周年紀念日,她就號召移民同胞們舉行紀念活動,共同向遇難的30位同胞致哀。

就是憑藉著這顆強大的愛國之心,從而激發了她的工作熱情,她要向世界證明女性並非不能成為it行業的領軍人物,她要向世界證明,中國的女性依舊可以站到世界先進科技的前沿。

2. 持之以恆的堅持精神

我們都知道研究一個少有人涉足的領域,是一件辛苦而難以堅持的事情,期間肯定會遇到很多的質疑之聲,只有內心夠強大,並且擁有持之以恆的堅持精神才能做到。

李飛飛就是這樣的一個女性,在最艱難的時候,她曾經獨自籌款貼補研究項目,她還曾號召網上的5萬名志願者,參與到她的研究當中去。

想要做到這些事情,如果沒有強大的毅力,可能一切就是空談。

畢竟很少人能夠像她一樣,拿著有限的經費到西藏研究,她面臨的是沒有水不通電的房間,有時候連洗澡都是一種奢侈,這其中的艱辛,也許只有她能切身體會。

3. 高效得當的學習方法

李飛飛很小的時候,其父母就要求她必須在40分鐘之內完成作業,其餘時間可以到外邊去玩,或者看自己喜歡看的課外書。

這些都培養了李飛飛高效學習的能力,再加上正確的學習方向,那麼她能取得最後的成功也是必然之事。

看過李飛飛的人生故事之後,筆者的耳邊想起了梁啓超的那句: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

不要以年齡小為藉口,拒絕快速成長,不要以來日方長為理由,拒絕做好今天應該做的事情。

時間不會說謊,我們想要長久地屹立於民族之林,必得抓緊時間努力生長。

本文內容【立言教語】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分享,請勿抄襲或搬運,為你講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幫助的教育話語。

相關焦點

  • 祖籍上海的華裔天才數學家:24歲成美國名校教授,31歲獲菲爾茲獎
    有這麼一位華裔,他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31歲獲得了菲爾茲獎。這個傳奇的數學天才,名字叫陶哲軒。然而,菲爾茲獎於1936年首次頒發,截止2018年,世界上也只有60位數學家獲得。
  • 北大才子張益唐當初留學美國,沒機會研究去餐廳刷盤子,結果如何
    如果沒有展現出自己應該有的高水平,那沒有多少大企業願意浪費時間在一個沒有未來的人身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也同樣是留給那一些有的能力的人。為此有不少國內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學到更好的知識,也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只不過這可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國外留學一方面個人身份問題是關鍵,能否有機會展現自己能力也成為重中之重。
  • 美國人膜拜的華裔AI女神:從清潔工到斯坦福終身教授,她是怎麼做到的?
    一個華裔女科學家,在世界IT界闖出了一片天。17歲還在餐廳後廚刷盤子,33歲已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這是一種怎樣飛越平庸的人生?李飛飛憑什麼?然而16歲那年,突然的變化打亂了這和諧的一切。父母移民美國,飛飛也要漂洋過海跟過去。落地時,她看著周圍荒蕪的建築,心有疑惑,好萊塢裡的摩登大廈、車流如織去哪兒了?她原本是一棵正在故鄉的樹,生長得花繁葉茂,卻陡然被人連根拔起,硬栽到另一片的土地上。「當時『連根拔』的掙扎,就是我初到美國時的震撼。」
  • 17歲華裔、澳洲神童發現新定理:改變數學未來
    美國17歲的華裔少年梁徐明(Xuming Liang,音譯)與同齡的澳大利亞的少年澤利克(Ivan Zelich)在網上相識後,經過6個月,合作發現了一條新的數學定理——「梁-澤利克定理」(Liang Zelich Theorum)。澤利克來自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智商高達180。
  • 美國首位華裔陸軍將軍傅履仁去世 享年75歲(圖)
    傅履仁1934年出生在北京,父親傅涇波是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秘書。傅履仁畢業於喬治城大學,在美國陸軍服務33年,任職軍法處總監。退役後曾擔任麥道中國總裁、波音中國副總裁。圖為傅履仁出席百人會年會的檔案照片。
  • 張益唐:北大學神淪落到美國刷碗,受盡侮辱,58歲卻破解百年難題
    但是誰又能想到,這位名滿天下的超級數學家,在旅美之初,曾經以北大博士生的身份,刷過很長時間的盤子,送過外賣,受盡了人間的苦楚。如今他大器晚成,想起當年的苦,或許別有一番滋味。張益唐上海人,出生於1955年,生於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親是電氣工程教授,母親是公務員。
  • 華裔AI女神:從清潔工到斯坦福終身教授,她是怎麼做到的?
    17歲還在餐廳後廚刷盤子,33歲已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這是一種怎樣飛越平庸的人生? 「當時『連根拔』的掙扎,就是我初到美國時的震撼。」 16歲,在異國,文化陌生、語言不通,飛飛渴望找人傾訴,身邊卻沒有一個朋友,孤獨像一塊黑布罩住了那段日子。
  • 32歲成哈佛史上最年輕華人正教授,華裔物理天才尹希加入美國國籍
    32歲成哈佛史上最年輕華人正教授(終身教授),公派留學的華裔物理天才尹希加入美國國籍。據說他崇尚美國給他灌輸的,科學無國界。難道美國一系列對中國的留學生,華裔科學家以及對中國的科技的打壓,都沒能讓他看清美國的嘴臉嗎?
  • 那名寧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做教授的數學天才,如今怎樣?
    兩個人面面相覷都有誤會的時候,更何況人們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和理解。從古至今,誤會的事情無時無刻不再發生。曾經一位中國教授就被人們誤會了。在人們的嘴裡,我聽到的是他寧可在美國餐廳給人端盤子都不肯回國做教授。實際上,他自己從來沒有明確表示過。隨著越來越多網民的傳揚,他的事情也就逐漸被定性了。
  • 美國17歲華裔少女車禍殞命 家人為其創辦基金會
    美國17歲華裔少女車禍殞命 家人為其創辦基金會
  • 「華裔天才」馮奚喬:曾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34歲在法國去世
    他從小聰明好學,對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兩歲半時,就開始和自己的爺爺學中國水彩畫。七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他就是參加文革後首次高考,從高二考入北大的馮奚喬,當時年僅17歲。不僅如此,在參加了美國大學教授面試後,美國教授們給馮奚喬的評價是,將來馮奚喬會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學者。當然,馮奚喬最終也沒有讓這些教授失望。哈佛物理系雲集了世界上頂尖物理研究生,但是馮奚喬成為了那裡拔尖中的尖子。
  • 美國人膜拜的華裔AI女神:從清潔工到斯坦福教授,她怎麼做到的
    歲還在餐廳後廚刷盤子,33歲已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這是一種怎樣飛越平庸的人生?然而16歲那年,突然的變化打亂了這和諧的一切。父母移民美國,飛飛也要漂洋過海跟過去。移民之前,飛飛從未想過17歲是在中餐廳的後廚度過,這就是命運。既然反抗不了,那就學會接受。
  • 美國人膜拜的華裔AI女神:從清潔工到斯坦福教授,她是怎麼做到的
    17歲還在餐廳後廚刷盤子,33歲已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這是一種怎樣飛越平庸的人生? 然而16歲那年,突然的變化打亂了這和諧的一切。父母移民美國,飛飛也要漂洋過海跟過去。 落地時,她看著周圍荒蕪的建築,心有疑惑,好萊塢裡的摩登大廈、車流如織去哪兒了? 她原本是一棵正在故鄉的樹,生長得花繁葉茂,卻陡然被人連根拔起,硬栽到另一片的土地上。
  • 美國人膜拜的華裔AI女神:從清潔工到斯坦福教授,她是怎麼做到的
    17歲還在餐廳後廚刷盤子,33歲已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這是一種怎樣飛越平庸的人生?然而16歲那年,突然的變化打亂了這和諧的一切。父母移民美國,飛飛也要漂洋過海跟過去。落地時,她看著周圍荒蕪的建築,心有疑惑,好萊塢裡的摩登大廈、車流如織去哪兒了?她原本是一棵正在故鄉的樹,生長得花繁葉茂,卻陡然被人連根拔起,硬栽到另一片的土地上。「當時『連根拔』的掙扎,就是我初到美國時的震撼。」
  • 張益唐: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願回北大教書,58歲突破世紀難題
    可是這一猜想自提出以來,就無人能夠證明,張益唐是第一個成功證明存在無數對孿生素數的人。張益唐,1955年出生於上海,其父是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其母是機關幹部。他從小就表現出了對於數學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9歲便開始研究勾股定理,對所有的數學猜想充滿好奇,家裡的數學書籍他都翻了個遍。
  • 麥克阿瑟天才獎華裔得主:沈偉出名陶哲軒最出色
    近些年來獲得該獎項的傑出華人天才包括:   首位獲獎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   2003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莊小威,是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名華裔女科學家。據悉,莊小威1987年15歲就開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91年獲中國科技大學本科學位,1993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碩士學位,1996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1年在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朱棣文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34歲就成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的雙聘教授。   莊小威利用改進的螢光光譜技術來研究單個分子,從而揭示複雜的生物過程。
  • 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人造皮膚應用前景廣闊
    中新網3月18日電 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近日獲得由鳳凰衛視聯合海內外十餘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評選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一隻蒼蠅或蝴蝶停在臉上,輕微的觸感會讓人類馬上有所察覺。要想讓人造皮膚也擁有這樣的靈敏度,這是不是天方夜譚?
  • 12歲上中科大,17歲哈佛讀博,31歲哈佛教授——物理學家尹希
    施特羅明格教授曾在中國工作過,大學期間也學習過漢語。他說:「尹希來哈佛的時候比較年輕,只有16-17歲,可是我很快發現他的能力了不得,他很快開始告訴我我不知道的知識,關於理論物理。」「他很刻苦,也很聰明,記憶力超強。但只有這三點是不夠的,」施特羅明格教授評價道。「他也非常大膽,創新。
  • 19歲加拿大華裔女孩身價近5000萬!比爾蓋茨都來聽她演講!大寫的服!
    「19歲時的你,每天在做什麼?」打遊戲,看動漫,刷微博,聊QQ?
  • 12歲考上中科大,24歲當教授的尹希,加入美國國籍後怎樣了?
    但是有這麼一位天才,拒絕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獎學金選擇留學哈佛,並且在最後加入了美國國籍還成為了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華裔正教授,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就是現任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的尹希。自小天賦過人尹希生於1983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